查看原文
其他

扬之水:名物考证的魅力,在于总能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丨纯粹现场

扬之水 纯粹Pura 2022-08-19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扬之水《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春风社科奖奖杯
6月13日,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指导,钱江晚报、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主办的“钱江晚报×浙江新华”第十届春风悦读榜颁奖盛典在杭州蝴蝶剧场开幕。正值该奖设立10周年,春风白金奖获得者余华、春风白银奖获得者刘震云、春风社科奖获得者扬之水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学者、出版社负责人和读者们齐聚一堂。著名名物学家扬之水《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荣获春风悦读榜春风社科奖。扬之水以治学严谨勤勉著称,充分利用到杭州参加春风悦读榜颁奖活动时机,分别到绍兴博物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临安博物馆等地进行考察。

著名名物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浙江诸暨人。多年从事名物研究,著有《先秦诗文史》《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三卷)、《棔柿楼集》(十卷)、《定名与相知:博物参观记》《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等。其中,《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荣获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诗经名物新证》荣获中国诗经学会第二届学术研究成果一等奖;《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本)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并与《唐宋家具寻微》一起获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等重要奖项。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作者:扬之水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时间:2021-10
扬之水多年以来一直游走于国内外各种博物馆之间,大到世界著名博物馆,小到市县级馆藏,治学严谨、细致入微。扬之水表示,随着近年来博物建设整体水准提高,的确为学术研究和大众提供了原来所不具备的方便。她认为,博物馆不像考古现场那样有诸多限制,并且还提供了免费开放、允许拍照的条件,真正拉近了博物馆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参观博物馆也随之成为大众近年来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关于如何定义名物研究?扬之水说:我认为,所谓“名物研究”,它的基本方法几句话就可以概括,没有太多、太高深的理论,它就是以具体的琐细的考证见功夫,见成效,所以检验的标准就是你是否解决了问题,有多少传世文物、考古发现,通过你的定名,能够回到历史、回到诗歌,回到它原本的生活场景;反过来也一样。研究视角,则不妨随时转换:可以从实物入手,也可以从图像或文献入手。
扬之水在受奖词中表示:”名物考证的魅力,在于总能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依然是放翁说出自家的心里话:学问更当穷广大,友朋谁与共磨礱。“她以其惊人的勤奋、卓越的学术成就而赢得学界及普通大众的认可与欢迎。今日,纯粹特推出《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专题,以飨读者。
——纯粹君


扬之水在第十届春风悦读榜春风社科奖颁奖现场致受奖词

第十届春风悦读榜春风社科奖授奖词

参观博物馆正日渐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面对旧器物,正如读诗,可以读出美和心事。扬之水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博物馆的“繁华”世界,无论是家居用器、文房用具还是金银首饰,都细究其形制、功能、美学价值,以“名”框定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气息、生活的诗意,使之成为一种遥遥相望的异代相知,翩然于纸上,萦回于心间。“定名与相知”已然成为作者在名物研究中反复着力的学术领域。“定名”针对的是“物”;“相知”则徘徊于“物”和“诗”之间,形成一种独树一格的“博物志”,复活旧事物在历史场景中氤氲的生命样态,为更多人提供一种触摸从前的生命方式。

第十届春风悦读榜春风社科奖颁奖现场(扬之水<中>、黄毓<右,广西师大出版社常务副总裁>,赵丰<左,颁奖嘉宾,中国絲绸博物馆名誉馆长>)
第十届春风悦读榜春风社科奖受奖词
作为浙江人,有幸在浙江获奖,那么最好还是请出浙江名贤代言。“且要沉酣向文史,未须辛苦慕功名”,这是陆游六十八岁时写下的诗句,后此九年,放翁诗又有“学术非时好,文章幸自由”之句,两诗各有寄慨且不论,断章取义乃觉得这里的意思都很教人喜欢,如今我也渐入衰年,读此便更觉相契。名物考证的魅力,在于总能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依然是放翁说出自家的心里话:学问更当穷广大,友朋谁与共磨礱。
2022.6.13

延伸阅读


一物,一诗,一幅画:浙江故事的细节阅读
文/扬之水

“越地宝藏:一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是二〇一八年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一个专题展览,展览导读说它是“以浙江历史发展为基本脉络,通过文物展示浙江历史文化的缩影”。有评论道,“纵观此展,国宝迭出,足见诚意。以百件文物为限,编订六大单元,器类、时间,两条线索交叉互现,可见匠心”[1]。由百件文物,得见浓缩的历史,那么反过来,也不妨以一件文物来铺排细节。百物,是浓缩法;一物,是扩展法,都是神与“物”游、视通万里的读“物”法。一“物”之外,更援引一首诗和一幅画,是因为物中有诗也有画,画中有物也有诗,三者共同组成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故事场景。可以说,在“浙江文物”的大题目下,有条条大路,也有无数幽深的小径纵横交错通向古代浙江人的生活。“人”与“物”虽然不是直接对应,但毕竟是浙江人讲浙江故事,甚至不必刻意寻求,在我们熟悉的范围内,便可以请出诗人、画家、工匠来打开闭锁多时的百宝箱。所谓“百宝”,不是珍珠宝贝,而是保存了岁月痕迹的百事百物。
一、“一物”
浙江台州黄岩南宋赵伯澐墓的发现,以保存完整、清理及时而成为近年浙江考古的重要成果。墓主人为宋太祖七世孙,生于绍兴二十五年,卒于嘉定九年。出土文物中最可珍视的是七十余件丝绸服饰,“越地宝藏”展在题作“武林旧事:繁盛都城的时代风尚”部分,展出了其中的几件。此外,又有投龙玉璧一(图1-1),水晶璧一(图1-2)。玉璧乃南唐物,有四十九字铭文,言明为“大唐皇帝昪”“设醮谢土”,“投诣西山洞府”,自是珍罕,难得尚在于玉璧与水晶璧出土时均有“丝绳带”系结。系结玉璧的一根,长232厘米,系结水晶璧的一根,长270厘米。

玉璧(绦环)与丝绦(图1-1,浙江台州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
先说“玉璧”。按照古玉的形状分类,即《尔雅》所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指孔,肉指轮,则此“玉璧”乃肉好若一,正可谓“环”。“水晶璧”亦然。不过宋元人大约已称此类为璧,方回《续古今考》卷八说道:“古之圭,民间未尝见之。璧以为绦环而已。”方回生活在宋末元初。可用作绦环的璧,它的形状应不是“肉”倍于“好”,而是与赵伯澐墓出土者相当。

水晶璧(绦环)与丝绦(图1-2,浙江台州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
再看被称为“丝绳带”者,其名实为“绦”,或写作“縚”,乃野服所用。丝绦与水晶环系结在一起,正是方回所云“璧以为绦环”,而从长度来看,此绦用来系腰也很合宜。
燕居之服,称作野服或道服,又或直掇、直裰。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衣冠异制》:“晋处士冯翼,衣布大袖,周缘以皂,下加襕,前系二长带,隋唐朝野服之,谓之冯翼之衣,今呼为直掇。”野服之称,首见于《礼记·郊特牲》。把野服与隐逸的形象括结在一起,大约以《晋书·隐逸》中的张忠传为早。“张忠,字巨和,中山人也,永嘉之乱,隐于泰山”,苻坚遣使征之,“及至长安,坚赐以衣冠,辞曰:年朽发落,不堪衣冠,请以野服入觐。”《晋书》出唐人笔,而沈约《宋书·隐逸》中的戴颙事迹已经描写了身着野服,洒然有出尘之姿的隐者风神。“戴颙字仲若,谯郡铚人也,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衡阳王义季镇京口,长史张邵与颙姻通,迎来止黄鹄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颙憩于此涧,义季亟从之游,颙服其野服,不改常度”。顺便说一句,戴颙虽为谯县铚人,却是因为“会稽剡县多名山,故世居剡下”,因此也可纳入“浙江故事”。

赵孟《自写小像》(图2,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道服,它的基本特征,便如前引郭若虚之语,是“布大袖,周缘以皂,下加襕,前系二长带”,乃宋元绘画常见的形象,只是“道服”之称和它的意义,今人解读这一类图像的时候很少道及。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野服”一则曰,“朱文公晚年,以野服见客”,并自言缘由,道“其所便者,但取束带足以为礼,解带足以燕居”。作者又述其所见云,“上衣下裳,衣用黄白青皆可,直领,两带结之,缘以皂,如道服,长与膝齐”,又“裳必用黄”云云。若举“浙江故事”中的人物吴兴赵孟頫为例,则他的《自写小像》,所服即为道装(图2),只是此服或被称作“披白衣,扎巾帽”“着宋装”,道服在图像中的文化内涵,在如此解读之下,不免被消解掉了。
道服之于士人的意义,其实屡屡见诸宋人笔端。如范仲淹《道服赞》,其前小序云:“平海书记许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洁其身也”,因赞之曰“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云云。“清其意而洁其身”,洵为道服之要义。魏野《上知府赵侍郎二首》之一“公退无余事,逍遥只道装”;王禹偁《道服》“楮冠布褐皂纱巾,曾忝西垣寓直人。此际暂披因假日,如今长著见闲身”;陆游《新制道衣示衣工》“良工刀尺制黄,天遣家居乐圣时”,所咏也都是这一番意思。赵孟頫书《赤壁赋》卷所绘苏轼像可为宋人诗句作图解。野服也正是在诗笔和绘笔的长久萦回中成为十分明确的角色认定。赵孟頫《自写小像》对幅有明宋濂题赞,云“珠玉之容,锦绣之胸,乌巾鹤氅,云履霜筇,或容与于沤波水竹之际,或翱翔于玉堂金马之中”,不惟服饰态度形容恰切,于画像主人公的生存方式亦揭橥透彻。这里的“鹤氅”,亦道服别称之一,腰间不束带,便略如氅衣,因从道士之衣的鹤氅借意。所谓“或容与于沤波水竹之际,或翱翔于玉堂金马之中”,也正是士人的共同心态,“野服”,则即这一传统理想的“物化”。

玉绦环(图3-1,山西大同元冯道真墓出土)

元水晶绦环(图3-2,高安博物馆藏)

《五百罗汉图》局部(图4-1,日本大德寺藏)

玉绦环(图4-2,金华金东区曹宅镇郑刚中墓出土)
绦环和绦钩的流行肇始于宋 [2]。服道服,腰间系绦,讲究者便用绦环或绦钩来括结这一根丝绦。不过既逍遥,既闲适,既所以“清其意而洁其身”,金银自然不宜,宋元绦环与绦钩于是多用玉或水晶。《西湖老人繁胜录》“七宝社”条列举各式“奇宝”,中有“玉绦环”;《夷坚志·补》卷二十一“凤翔道上石”一则说到赵颁之在京师时,“玉工来售绦环”。剑环式,是宋元绦环的流行式样之一,如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墓出土水晶绦环,山西大同元冯道真墓出土玉绦环(图3-1),高安博物馆藏一枚元代水晶绦环(图3-2)。小文《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墓出土器物丛考》曾举出日本大德寺藏南宋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图》中的《僧俗供养》一幅,可见它的佩结方式(图4-1)。图绘身穿道服的一位信士,腰下系绦,中间用环括结,分垂两边的余绦下缀流苏,应即郭若虚所云“前系二长带”,绦环的质地似可认作白玉。浙江金华金东区曹宅镇郑刚中墓出土一枚剑环式青白玉环,长6.4、宽4.1、厚0.9厘米 [3](图4-2)。以这一枚玉环与图画相对看,可以认为此即玉绦环。那么再来看赵伯澐墓出土丝绦,式样与长度,即绕腰一周,括结绦环之后,前垂二长带,也与画图相合。画图作者原是明州(今宁波)的民间佛画家,《五百罗汉图》中的世间情,当也是“本地风光”。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作者:扬之水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时间:2018-01
二、“一诗”
一首诗,便是北宋贺铸的《玉钩环歌》。选取这首诗,第一是因为作者与浙江的关系。贺铸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祖籍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在《庆湖遗老诗集自序》中说道,“庆湖遗老者,越人贺铸方回也”,“吾家特会稽一族”,“铸十五代祖,乃秘书外监之从祖弟,讳知止”。秘书外监,即唐贺知章。第二是作者与宋宗室的关系。贺铸六代祖贺景思的长女许嫁赵匡胤,宋立国后追册皇后,因可算作皇后族人。贺铸妻为宗室赵克彰女,克彰,太祖、太宗幼弟魏王廷美之重孙,卒赠济国公,谥良恪。第三,贺家五世任武职,贺铸本人解褐授右班殿直,其后监军器库门、监临城酒税等,俱为武弁,至元祐七年,李清臣、苏轼等推荐入朝为承事郎,始入文阶。然而贺铸却是宋代词坛卓然一大家。他的好友程俱说道,“方回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然遇空无有时,俛首北窗下,作牛毛小楷,雌黄不去手,反如寒苦一书生”(《贺方回诗集序》)。这也正是他的特别之处。

春水玉绦环(图5-1,无锡市雪浪乡元钱裕墓出土)

玉螳螂钩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玉钩环歌》诗前小序曰:“诸王孙士泞澄源,以苍玉螳螂钩见贶,助饰野服,因以珉玉盘、博山炉、成氏箭、建盏、龙茶五物并此歌为报。”诗云:“良工得玉蓝溪窟,相璞命形心匠出。螳蜋倔彊疑有骨,颈系一环犹莫屈。镜湖老狂厌袍笏,素裰须此物。价比连城不容乞,王孙辍好人所难。何以报之明月盘,薰炉波面山岏。吾乡美笴鹍鸡翰,闽瓷兔盌霜毛寒。称是头贡双龙团,聊送公斋增冗长,短歌粗可评珍贶。吾方野装事游放,跼步臞颜曳藜杖,薄暮微吟江汉上。彼渔丈人误相访,谓似三闾大夫样。”诗乃绍圣四年作于江夏,作者时官宝泉监。

春水玉绦环背面


玉螳螂钩环侧视
赵士泞赠与贺铸的玉钩并环,即所谓“颈系一环犹莫屈”,是觅取美玉,倩良工仿古式而制。无锡市雪浪乡元延祐七年钱裕墓出土一副玉绦环,可为参照(图5-1)。此钩即螳螂钩式,玉环纹样则是一幅“春水”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副元代玉螳螂钩环,钩身碾制龙纹,背后桥形钮的方孔内套一玉环,是又一种样式(图5-2)。“以苍玉螳螂钩见贶,助饰野服”,野服的意义,已如前述,那么这一份“珍贶”正是不俗。而用以报谢的珉玉盘、博山炉、建盏、团茶也俱为雅物,自是经过一番挑选。博山炉焚香,建盏、团茶则品茗之尤物,“头贡双龙”,当来自颁赐。珉玉盘可作陈设,也可置果品。至于成氏箭,据诗中形容,是淇水之滨的美竹所制作,或有可能是出自贺铸之督造(贺铸曾任监军器库门,程俱《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称他“治戎器,坚利为诸路第一”)。《玉钩环歌》三换韵,意思也有三层。第一是言赠物之好。“王孙辍好”之“好”,从“价比连城”说,可读作“好物”之好(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从“王孙辍好”说,可读作爱好之好,即爱其意蕴。“聊送公斋增冗长”,这里的“长”,是长物之长。末了再说道,野服系钩环,策杖行吟,以如此妆束,而见出遗世独立风骨傲然如屈子。
三、一幅画
一幅画,便是今藏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元刘贯道《消夏图》(图6)。刘贯道与浙江并没有直接关联。画家生卒年无考,关于他的事迹,材料也很少。《消夏图》的名气似远在他的《元世祖出猎图》之下。此幅作品的题材与风格,在元代亦非主流,甚至可以说,画面呈现的更多是宋代气息。若从画中之物读取作意,便可见出它与前面所举一物一诗的关系,即它是画家用于造境或曰表现风雅生活的各种“道具”的集成,而一器一物在图式中是赋予了象征意义的。

刘贯道《消夏图》局部(图6,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画中的器物可以别作两部分,一是实景,即画面之前景;一是虚景,即图画之背景,亦即屏风画中物。
实景里的器物,为居于画面左方的一张卧榻,下开壸门,底有托泥。其侧置一踏床。卧榻之端一个带托泥的方案。方案中心部分,一个荷叶盖罐,又露出半边的汤瓶和盏托一摞,此为茶事所需。一具辟雍砚,又书卷二十包裹在竹书帙里,置于砚边,此为书事所需。又满插着灵芝的长颈瓶一,挂着铜钟的乐器架一,是为案头清物。方案之侧一个三弯腿带束腰的四足小几,几上置冰盘,此“消夏”之细务。
屏风画,便是此图之虚景。画面深处又是一架山水屏风,前方卧榻一张,榻上一个小小的书案,案上放着书册、辟雍砚、笔格和笔,案旁一个投壶。主人坐榻,小童手奉博山炉立于侧。画面左边一个方桌,桌边茶盏并盏托凡两副,又一摞茶盏倒扣在桌子中间,此外则食盒一,注碗一,注子一,荷叶盖罐一。桌旁一具有莲花托座的风炉,炉上坐着铫子,一童子手持铫子的长柄方在煎茶。贴着桌脚一个大水盆。虚景与实景中的各项物事,在此构成完整的叙事:理想与当下,是一致的,也是合一的。
再回到实景中的士人:卧榻上面的主人公一身燕居之服,右手轻拈拂尘,左手漫拄书卷,背倚隐囊,一双方舄脱在踏床。隐囊后面竖一把阮咸。细审燕居之服,乃头覆乌纱,乌纱下面戴小冠,冠侧横贯一簪。上身半坦,露出心衣的右侧钩肩,外面罩着的一袭道袍半褪于肩下。道袍当有系腰之绦,而士人右肘的衣袖下方,便正露出丝绦下端的流苏。
《世说新语·巧艺》云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与已经成为典故的“幼舆丘壑”不同,《消夏图》中的主人公乃置于士人向往的另一番闲适之境。画家以诸般细节铺陈清雅,几乎在在有所依据——有来自诗的故典,有来自物的古意——且颇存宋院画的体物精微和造型准确。那么也可知《消夏图》主人公的小冠、乌纱,心衣、道袍乃至微露于衣下的系腰之绦,实在无一闲笔,是以士人唱赞的野服写其精神,写其潇洒闲适之境。
赵伯澐的丝绦,贺铸《玉钩环歌》中相互赠答的物色与诗情,会聚在《消夏图》里,虽然三者之间的联系是虚线,但它串联起来一脉不断的宋元士风,却是很真实,因为三事中的每一事,后面都有更多的实例可为支持。
余絮
书写,乃士人生活之日常,笔、墨、砚之外,纸的选用自然也有一番讲求。《清异录》卷下“砑光小本”一则曰:“姚子侄善造五色笺,光紧精华。砑纸版乃沉香,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狮凤虫鱼,寿星八仙,钟鼎文,幅幅不同,文缕奇细,号砑光小本。”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中引述此节,并解释道:“姚,字万真,长安人,举进士,任后梁、后唐及后晋三朝要职,其子名姚惟和。姚惟和与其兄弟在姚府第内造出可称为历史上最精美的砑花纸。”“造纸时间大约在九三四至九三六年。他们以带有香味的沉香木为雕版,先由画师画出山水、树木、折枝花果、狮凤、虫鱼、寿星、八仙、钟鼎文等画稿,再由刻工按画稿逐一刻在雕版上,最后将雕版置于纸上强力压之,则所有图画或钟鼎文都显现于纸面,迎光视之,十分精美。我们可将此称为无墨印刷,即无须任何墨料而使雕版文字、图案呈现于纸上。”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举办一个“宋代花笺特展”,作为展品的二十余件宋人墨迹,所使用的都是花笺,原是通过特殊的摄影手段,拍摄出肉眼不易察觉的花笺图案。于是见出薛绍彭《元章召饭帖》所用砑花笺为铜瓶梅花,张即之《致殿元学士尺牍》所用砑花笺为莲池图,黄庭坚《自书松风阁诗》,则为秋瓜图,诸如此类 [4]。策展人提出:“这些出现在文人尺牍上的纹饰,与当时的器物、服饰、家具等的关系如何?”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每一种图案都可以找到它在当日的流行情况,可见这一份士人偏占的风雅,却不妨贴近时尚。这里且说砑花笺中的对蝶纹,因为——或许是巧合——皆与浙江有关。

玉对蝶(图7-1,辽宁朝阳北塔天宫出土)

银对蝶(图7-2,湖州龙溪乡三天门宋墓出土)
对蝶图案是风行于唐宋时代的一种装饰纹样,瓷器所见尤多,又或取此式制为佩件。出自辽宁朝阳北塔天宫的一枚辽代玉对蝶,两只蝴蝶的尾部分别做出一个环孔,相对处蝶须间的小孔里穿系银丝,正是佩饰的形制(图7-1)。对蝶纹样在宋代又有名曰孟家蝉,虽然或与史事相连称它为谶语 [5],然而这一纹样却是盛行不衰,且使用颇为广泛,与辽代玉对蝶相似的银对蝶也成为风行的女子佩饰,浙江出土者即不止一例(图7-2)。而出自浙江大学北宋一号墓的银对蝶,是置于银釦定窑白瓷粉盒里(图7-3),虽然很可能是偶然,却更像是在回应一个唐代的传说。段公路《北户录》卷三“鹤子草”条曰:鹤子草,蔓花也,“草蔓上春生双虫,常食其叶,土人收于奁粉间,饲之如养蚕法,虫老不食而蜕为蝶,蝶赤黄色,女子佩之,如细鸟皮,号为媚蝶”。

银对蝶与粉盒(图7-3,浙江大学北宋一号墓出土)

蔡襄《致通理当世屯田尺牍》局部(图8,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使用或曰选取对蝶纹砑花笺作书者,便是蔡襄,为《致通理当世屯田尺牍》一通(图8),它也称“思咏帖”,乃名作。书云:“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唐侯言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襄顿首。通理当世屯田足下。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收书人冯京,字当世,以三魁天下而有“冯三元”之称。皇祐三年四月,蔡襄去杭,致书与冯,并赠以“大饼”亦即大龙团茶以及青瓷茶盏。唐侯即唐询,时为福建路转运使。“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乃闽中斗试贡茶事,王、游二氏皆建溪壑源产白叶茶之园户。这里视为极珍的“大饼”与贺铸《玉钩环歌》中的“头贡双龙”,也是一个呼应。青瓷茶盏当是蔡襄“在杭留两月”所得,应出自当地。砑花笺选取的花色多为当日流行的装饰纹样,对蝶纹即其一。这一通写于杭州的书札,笺纸从何而来,尚不能知晓。鄞县(今浙江宁波)高似孙作《剡录》,卷七中的一节以“纸”为题,从剡藤、剡纸、剡硾等等一路数下来,直到罗笺,道:“苏易简《纸谱》曰,蜀人造十色笺,其文谓之鱼子笺,又谓之罗笺,剡溪有焉。”罗笺的制作方法与砑花笺很是接近乃至相通。前面提到的金华郑刚中有诗题作《希父删定惠近诗一轴成四韵谢之》,起首即道“小砑花藤字画精”。那么对蝶纹砑花笺,焉知不是出自有造纸传统且流行对蝶佩饰的越地呢。
注释:[1].丁雨《用一百件宝贝讲述浙江往事》,《北京青年报》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日。[2].关于绦环的讨论,见孙机《中国古代的带具》,页284∼287,《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二〇〇一年。[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宋墓·金华南宋郑刚中墓》,图版五〇:1,科学出版社二〇〇九年。今藏金华博物馆,此为参观所见。据同墓出土墓志,郑刚中生于北宋元祐三年,绍兴二年登进士第,授佐文林郎温州军事判官,累官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忤秦桧,绍兴十七年罢官,卒于绍兴二十四年。绍兴二十六年追复旧职,十月安葬。《宋史》卷三百七十有传。[4]. 何炎泉《暗花疏影:宋代砑花笺纸之制作工艺与书写文化》,载《宋代花笺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二〇一七年。[5].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一:“孟氏作后,京师衣饰画作双蝉,目为孟家蝉,识者谓蝉有‘禅’意,久之后竟废。”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多年从事名物研究。著有《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先秦诗文史》《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三卷)《棔柿楼集》(十卷)等。
(本文节选自《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扬之水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2021年10月)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作者:扬之水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时间:2021-10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作者:扬之水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时间:2018-01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本书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李煦四季行乐图》丛考作者:扬之水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时间:2017-12
《〈李煦四季行乐图〉丛考》是历史典藏之“落花深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具体内容是对古代人物画的写真图一支中添加背景、以四季为别的“四景”组图之《李煦四季行乐图》进行的考证。从其类别、图式形成、名称叫响、题材兴盛与发展演变、构图要素的宏观考,到此图细部的解析与鉴赏、友朋题赞,再到对画者李煦的生平考,作者的文字细致、精到,加上与文字结合得丝丝入扣的美图,处处古风怡人。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丁雨  著    扬之水  序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时间:2022-05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观展感悟,将中华大地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的介绍说明配以300余张照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弥补不能去到展馆现场的遗憾,也可作为曾经来过的珍藏记忆,是一本“拿在手上的展览”。
其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与丰沛的情感,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以及历史规律。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铁与绸

张炜   著


《铁与绸》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代诗人作家张炜的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和西方《荷马史诗》、歌德《浮士德》、艾略特《荒原》等诗歌传统为基础,跨越春秋战国史直至当下的历史时空,以东夷研究史为切入点,以齐国历史文化为支点,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铁血柔情为情感线索,充分调动历史文化史实、一千多年历史变迁和作者历史文化研究等全部精神资源和写作技巧,高难度地构筑了一个以巨大历史时空为载体的精品力作。




火焰上的辩词

吉狄马加  著


本书是中国杰出诗人吉狄马加的主要诗歌作品合集,也收录了作者在全球文化领域发表的致敬感言和文化宣言。作为作者的代表性文本,本书为其国际译介外推范本。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辑是诗歌,精选了作者近200首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全貌,诗人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意蕴深刻,奔放自由,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辑是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展现了中国当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诗人——吉狄马加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 爱情意识流

王鼎钧  著


本书精选王鼎钧散文、小说等十七篇,围绕爱情这一主题,作者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洞明世事的双眼,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观察体悟融为一炉,结合当下社会人际交往尤其男女交往的现实,用感性而睿智的笔,以不说教的姿态,淋漓尽致地揭示爱情的真谛。散文以及小说中有许多描写甚有诗笔词意,贯通古今中外,引经据典,酣畅淋漓,恣意汪洋,真是一汪爱情意识流。作者对恋爱这一人间美事,看清看透,并夹杂着对当代青年人的倾羡赞叹之情,与开明开导之意。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

扬之水  著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

于青  著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以多镜头、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全面、立体地描绘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孤独与艰辛的求学经历、学成回国后的生活与思想,其间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对师友的深切追怀,留学时的传奇经历,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与赤子报国的磊落情怀,等等,构成了季羡林先生百年人生情感之路,展示了其广博精深的学养积淀和丰富、细腻而深沉的精神世界。





# 凤凰琴

刘醒龙   著


本书是由《凤凰琴》《村支书》《民歌与狼》《我们香港见》《城市眼影》五篇中篇小说构成的文集,既展现了乡村世界,如贫困乡村教育问题、乡村基层干部问题;又展现了城市世界,如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勾勒出社会世相和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其中《凤凰琴》描写了一群山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偏远山区教育的落后和民办教师生存的艰难,高度赞扬了他们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一曲乡村教师的生命赞歌……

小说整体叙事严谨,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悬疑色彩,语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使人读之欲罢不能。



# 时间的颜色

冯秋子  著


本书是作者散文与绘画作品跨界融合之作合集,系“向度文丛”作品之一,包括《荒原》《老人和琴》《白音布朗山》《我跳舞,因为我悲伤》等27篇散文,及彩墨、水粉、丙烯、速写等作品36幅。内容既有关注蒙古高原历史与现实中人的生存状况,也有经年实践以人的方式舞蹈的深刻体验与揭示,还有描绘心力感知的塞北草原印象。作者如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悉心体验者和深入掘进而又节制克守的记录者,在其文学和绘画作品中,不轻易放弃追究事物的每一种重要根结和细节。



仁慈江湖

樊国宾  著   


本书分为上下卷,分别有《师父》《父亲记》《从北大到南大》……二十一篇文章。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叙述与父亲、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阐述了对“人生江湖”的独特感受;通过对荆轲、宓子贱、卢承庆、李勉、椒树等古代传奇人物的解析,抒发了对传统江湖精神的奇异感喟;通过对李•米勒、朗西曼、赵元任、高二适、王澍、顾随、黄永玉、王世襄、李瑞清、海明威、方以智、李垂谊、马基雅维利、法斯宾德、何其芳、昌耀等人物身上江湖气质的描摹,传达出对“君子雄健、廓然大公”精神境界以及“鹰之轻盈、向死而生”的价值观的积极倡导。



# 百千万亿册书

黑陶 著


这是黑陶最新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按中国传统五行相生的顺序,分为五个篇章:火书、土书、金书、水书、木书。内容包括:客观实录,主观幻想,地理,人物,信函,引文,短小说,摘抄,诗歌,电影技巧,日记,民间传说,考证,学术短论,梦,神话,回忆录,对景写生,呓语,访谈,文学史补遗,新闻,旅行记,文献改编,等等。这些汉字,这些断片式的篇章,带着作者的体温,它们散漫、云游,又渐渐汇拢、聚集。这个独特的、由黑陶创造的汉字星系,期待在无限的宇宙中,与读者相遇。



回乡记

江子   著


作者江子出生于赣江以西,曾经出版过乡村主题专著《田园将芜》引起过较大反响,而这本《回乡记》就是《田园将芜》的续篇。《回乡记》以吉水赣江以西区域的历史与现实为研究对象,全面田野式考察农民进城、传统留存、异乡与故乡、出走与返回、新乡贤的责任与命运等,以图全息呈现一块经典乡土的历史与现实,为当下的乡土中国留一份证词。中国现在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期,这种变局,乡村的变迁是其标志。江西是农耕文明最有代表性的省份,通过书写新的历史节点江西乡村的常与变,可以解码当下中国。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   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在自然这边

哨兵  著


本诗集延续了诗人一贯的诗学追求和美学趣味,他以洪湖为主要描写对象,描绘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他近距离地与洪湖的水鸟、水生植物、渐次消失的渔村、日益繁华的县城生活在一起,其诗歌散发着传统和现代杂糅的气息。诗集如同一部洪湖的风物志和心灵史,以鸟类和植物直接入诗,并通过灵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状物、叙述、抒情,诗人在行文之间通过个性化表达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洪湖世界。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  著


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 中国米食

汉声编辑室   编著


《中国米食》分为米粒篇和粿粉篇两部分,米粒篇以朴素的饭团、粽子为开端,进入到饭菜混合的炒、烩、蒸、煮饭类,兼及粥品、焦米和锅巴的运用,酒酿和酒糟类的做法和活用。粿粉篇中,由各省年糕说起,进而了解粿粉食物的变形。全书记录的食谱及附带的应用法,可做出两百多道精彩米食。

《中国米食》动员数十位名厨及精于各省米食的专家,十多名编辑进行摄影、绘图、记录和实验工作,使这本食谱达到生动明晰、人人得而上手的效果,在全球华人地区引起极大反响。



张爱玲五十讲(修订版)

张均 著


《张爱玲十五讲》(修订版)是一部系统研究张爱玲之作,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家族、记忆与现实,叙事的哲学与形态,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文学史与经典化。作者注重学术史与论证逻辑,以张爱玲的作品以及有关张爱玲的研究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成长经历、感情生活、家庭背景等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影响,研究了文字中的意象、服饰、色彩具有的象征意义等,得出张爱玲是一个物质主义的虚无主义者这一结论。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

[德] 顾彬  著   海娆  译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精选了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四辑诗歌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对生命的爱,对存在的倾听,对他者的体认、宽容和同情。其中《房间里的男人》涉及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作者游学游历的痕迹,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评价,其中充溢着诗人强烈的“同情心”;《临渊之悟》包括爱情、女人与记忆,受伤的语言、受伤的生命,悲哀中的快乐等;《动荡的安宁》是对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些思索,艺术上受到德国现代短诗和中国唐宋诗词的影响,语句简洁,追求意象;《猴子结构》中,诗人对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化用,对汉语表达和资源的吸收,使他和汉语言文化达成了一种“亲密性”。



器成天下:中国瓷器考

[法] 奥图·德·萨代尔  著   刘婷 译


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奥图·德·萨代尔是巴黎著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书,书中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诸多专业术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最重要的是,作者还介绍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此外,书中收录的欧洲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是19世纪西方出版的第一册中国陶瓷收藏图录。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

[法] 白乐日 著  佘振华 译


按照作者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本书分为社会与官僚制度、汉朝末年的危机、经济史和现代时间四个部分。这位眼界高远的历史学家以鲜活的学术研究风格、有目共睹的文字天赋,论述了古代中国这一大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至少在西方汉学领域,第一次有人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的经济结构。白乐日先生的汉学研究在法国汉学界首次引入了社会科学的视野与方法。该著作是法国汉学从人文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逍遥与散诞:十六世纪北方贬官士大夫及其曲家场域

[新加坡]陈靝沅 著   周睿 译


本书聚焦16世纪王九思、康海和李开先三位文官在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探求他们在悖理于当时文人士大夫正式写作文风的文艺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作“曲”这一边缘文类(包括剧曲和散曲)以寻求安慰和满足的具体情况。借助“文学场域”的理论,将“曲家圈子”作为散曲和剧曲研究的基本主体,可以很好地让我们了解曲在文人之间是如何创作、传播以及使用的,而这在研究单个作家时是难能一见的。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界限之书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界限之书》为埃德蒙·雅贝斯代表作之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在形式上,文本属于断简残编型,思维跳脱、风格特异;在内容上,着眼于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索和探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洞见。




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是法国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系列”的第十五卷,也是该系列的最后一卷。雅贝斯在书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何谓“异乡人”?二是我们对异乡人负有什么责任?他在作品中回顾了一个“异乡人”的一生(实际上是在回顾他自己的一生),并继续就流亡与荒漠、话语与沉默的主题进行思索和阐释。这是一部必不可少之相遇的书,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某种意义上讲,本书是一位异乡人的肖像,我曾在某天迷失了它的踪迹,然而,尽管本书是虚构的,但它仍有可能是我的肖像,而我却并不知晓。




我构筑我的家园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我构筑我的家园》是法国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59年,收录了他自1943—1957年间创作的诗歌。雅贝斯的创作风格在法国诗坛独树一帜,其特有的以片段暗示总体的跳跃—抽象创作模式以及马赛克式的诗歌技巧,对20世纪的诗人和作家们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1987年,雅贝斯因其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荣获法国国家诗歌大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后现代诗歌以及对莫里斯•布朗肖、雅克•德里达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成为了后现代话语中最为重要的关键人物之一,并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德] 保罗·策兰 著    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肖沃奇怪故事集

[法]利奥波德·肖沃  著    张惟 译


《肖沃奇怪故事集》是爸爸肖沃讲给儿子鲁诺的故事。肖沃讲述的故事构筑了一个怪物、奇异生物与动物的国度,既表达了亲情、爱情、道德以及各种关系的建造,又在表达荒诞的同时表现了人类灵魂的瘀伤。他的作品寓言一样简短,诗意而平静,不露声色的批判,这是肖沃的典型风格。这些看似荒怪的故事,往往能比现实世界更能直达真实,引人深思。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冯秋子主编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萧耳·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于赓哲·唐开国朱夏妮·新来的人新九叶集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聂晓华·生别离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汉声·松阳传家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 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彭程作品系列 丨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樊国宾·仁慈江湖|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 END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