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子:我毫不讳言,我有一颗为乡土中国的写史之心|纯粹访谈

江子 纯粹Pura 2022-08-19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江子
“它(指故乡)也许贫困、破败、肮脏、荒凉,可它给了我生命、最初的人生经历。我不想与它脱节。我希望自己不仅是它的历史的一部分,还能与它的未来同步。我希望我与它永不分离,永远被它惦记,记录在它的账户之中。如此,我就永远是它襁褓中的婴儿。”
掩卷江子去年底新出版的乡村主题散文集《回乡记》,老实说,被那份浓烈的赤子情怀深深触动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做故乡的孩子;不仅记录它的过去,还要观照它的未来;永不分离,永被牵挂。“故乡”成为大多数中国人,无论城里人还是村里人的一种精神图腾。不需要宏大的叙事,不需要宏阔的背景,江子把他赣江边吉水县枫江镇下陇洲村这个小小村落乃至整个吉水赣江以西这片区域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起落沉浮,通过《回乡记》清晰显影。
全书分出走、返回、他乡三辑,描述了走出家乡的诸多乡人几经浮沉的人生经历,讲述了自己和乡人离开家乡,在各个城市里打拼、成长、彷徨的群像故事,刻画了自己和乡人以及各自的祖辈与后辈在城市与乡土之间徘徊、周折与踌躇的复杂心绪与生命历程。江子企图用一个小小村落在历史进程中所担负的喜与乐、爱与愁、进步与落后等农民问题来解读中国当下乡村的变迁。
《回乡记》的出版,可以说引发了较大反响,也唤起人们对于故乡的凝视与忧思。评论界认为它不仅是一部中国乡村人物志,也是一部中国乡村信史。作家古耜认为《回乡记》是“亚乡土叙事的一次可贵探索”,虽然它“不无苦涩与沉重,但更多的是温暖和光明的画卷”。
在近乎田野调查的叙事中,江子全面考察农民进城、故乡与异乡、出走与回归等事件,以图全息呈现一方乡土的历史与现实,为当下的乡土中国留一份证词。同中国大多数乡土一样,下陇洲村乃至整个吉水赣江以西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受了发展的阵痛,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消亡与新生。“我努力记录和呈现这块土地的历史与现实,是以为她是中国的一部分,或者说,她就是中国。”
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寄予了作者更大的“野心”——那就是为乡土中国的写史之心。


回乡记
作者: 江子 著   出品:纯粹pura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12

记者:江子老师好,首先祝贺您新作出版。《回乡记》算是《田园将芜》的延续吗?近十年过去,您认为乡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江子:您好。谢谢您的祝福。2013年,我的散文集《田园将芜》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当时还引起过一些反响,许多媒体把它当做了解当下乡村变迁的推荐书目。
离这部作品出版到今天快十年了。我们看到的,近十年来,乡村居住存量减少这一点没有改变,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农民已经衰老,第二代农民正在老去,许多乡村文化逐渐凋零,这个世界与土地与乡村的关系越来越疏离淡薄,这是让人忧虑的地方。
但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乡村生态和交通变好了,基础建设投入增加了,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普惠于乡村,处处可以看到政府帮扶的印记。
新的楼房越来越多,他们的主人是在外挣了钱的人们。这说明那些从乡村离开的人们,从来没有真正从乡村退场。乡愁依然坚韧,人与乡村的隐性关系依然强劲。
考察与思考这些变化,然后就有了《回乡记》。
记者:您在序言里说,“本书的人物都有原型,或者更确切地说,我写的都是现实中的人,如果需要,我完全可以一一将他们指认——大多是跟我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就是说这是一次非虚构创作。素材的积累与情感的沉淀,您经历了怎样的分娩创作过程?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吗?
江子:我在乡村长大,从乡村中学考上师范,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乡村小学教书,然后又在县委机关工作,主要面对的也是在乡村,这么算起来我在乡村待了二十多年。
后来我调入吉安、南昌,我跟乡村的情感从未断过。我的故乡还有我家的房子、祖坟,族谱上还有我的名字。家乡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眼里。

青花帝国
作者: 江子 著   出品:纯粹pura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1

作为纯种的乡村后裔,我一直在努力地倾听乡村,思考乡村。是的,表达乡村,是我的责任。
与《田园将芜》更多停留在直观的社会层面的现实表达不同的是,《回乡记》里,我把我的故乡下陇洲村乃至整个吉水赣江以西作为我的书写空间范围,把乡村百年作为这次书写的基本时间跨度。
当然,具体时间有的更长,比如《临渊记》里提到的香港邓氏家族始祖、吉水金滩白石村的邓汉黻是北宋年间的人,至今已经一千多年了。提到的同是赣江以西人氏的宋代杨邦乂、杨万里,明代陈诚、罗洪先、李邦华等,都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
以这样的时间跨度为背景,我开始了我的写作。——在这本书里,我希望我的书写有历史的纵深感,着眼于文化的变迁而不是社会层面的考量。
这种思考当然是从我熟悉的现实中的人们的情感与命运来展开的。他们是我思考乡土中国的重要支点。他们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同样可不可以说,一切当代史也都是历史,现实中的人,也同样是历史中的人?
我之所以反复强调我的笔下的人物与故事的真实性,是因为我知道,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任何造假,都是对我这本散文集的质地的损害。
当然,为了保护笔下人物和免去不必要的麻烦,我采取了改人名和地名的方法。

去林芝看桃花作者: 江子  著    出品:纯粹pura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07

记者:还是非虚构,请您谈谈近些年文学界非虚构写作的现状。
江子:近年来非虚构的提法很多,似乎是为了纠正报告文学的预设立场和散文的无力感。非虚构在中国好像是《人民文学》发表梁鸿的《中国在梁庄》首次提出的,后来有了李娟等人的作品也冠以非虚构。
我对非虚构这种文体思考不多。非虚构算是一种亚文体么?是文学体裁中的增生部分么?我写的难道不是散文而是非虚构么?比起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非虚构是不是要强调客观、真实和现场感?比起散文,非虚构是不是有更大的容量,更大的体积,更灵活的叙述手段?
有人说白俄罗斯女作家阿里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和中国作家杨显惠的一些作品是非虚构作品,那我是喜欢的。

江子的故乡——下陇洲村
记者:文学苦寒,数十年来您以一支笔为日益颓圮的乡土呼喊,为底层苍生代言,您如何评判自己的这种行为?
江子:我说过我是纯种的乡村后裔。我有责任书写乡村。我对乡村生活熟悉。作家应该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写起。以前的乡村书写者众。中国过去是乡土的,中国文学也一直是。看看《阿Q正传》《祝福》《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创业史》《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的爆款就知道了。
可是近些年有了变化。中国日益城镇化,乡村伦理结构正在瓦解,乡村越来越空壳化。乡村已经不是中国话题的中心。很多刊物明确拒绝乡村主题的作品(因为文学期刊编辑出身乡村的越来越少),很多媒体报导乡村的新闻大幅减少,因为年轻一代的记者或学者从乡村走出去的越来越少了。
乡村越来越沉默了——没有了代言人,那些进城的农民的情感和命运,那些依然留在乡村的人们的生老病死,谁在关注?乡村武术的日益失传,乡村医疗的凋敝,乡村新的消逝与生长,谁在关注?乡村的声音很难出来,你手机上看到的视频和文章有多少是农民创作的或者是关乎乡村的?如果我们这些纯种的乡村后裔不书写乡村,乡村会日益失语。
抱着这样的责任感,这样的危机感,我努力书写乡村。
记者:读《回乡记》,必然会提及另一部《中国在梁庄》,一南一北两个村庄,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它们的异同您认为最主要的分别是什么?
江子:《中国在梁庄》在图书市场是一部现象级的乡村主题散文集。作者梁鸿老师,比我小两岁,也是师范毕业,后来考取了博士,成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我的长篇散文《青花帝国》,还得到了她的推荐。
在刊物上,在手机上,我陆续读过这本书的部分篇什。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它描写作者家乡河南一个叫梁庄的村庄的人们的现实境遇,写得冷静,客观,准确,抽丝剥茧,深入骨髓。对当代乡土中国的书写,它是成功的。
梁鸿老师还写过《梁庄在中国》和《梁庄十年》,还有小说《梁正光的光》等。她是磅礴的。在此向梁鸿老师致敬。

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作者:江子  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6
与《中国在梁庄》可能不一样的,是《回乡记》企图从文化的变迁来解读当代乡村。我写下乡村武术、医疗、建筑、乡贤、审罪等文化的变迁,写下出走与返回,消逝与生长。
记者:说说您心里的乡土题材的书写。
江子:我理解的乡村书写,应该是真实性、疼痛感和现代性。
真实性指的是内容的真实性。在散文书写中虚构乡村,会对乡村不敬,也对散文不敬。
疼痛感指的是书写的重量感。此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必然伴随着生长与消逝,伴随着裂变和重构,书写应该给人带来情感的冲击与沉重的思考。我反对乡村牧歌式的写作,因为那是伪的,概念的,粗暴的,不尊重的。
现代性说的是要把乡村书写置身于现代文明的语境下,要用现代的思维去观照和考量,而不再是使用过去城乡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同时,书写乡村,要借助现代文学的书写经验,努力书写出乡村主题文学的新境界。

江子在为读者签名
记者:“为乡土中国的写史之心”,能否具体谈谈?
江子:我的村庄下陇洲村,以及下陇洲村所属的吉水赣江以西,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南方区域千年的历史积淀和百年的现实变迁,也是中国历史积淀和文化变迁的缩影。我书中写下的每一个人,我的亲人、邻居,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际遇的重要载体。他们的命运,也是中国乡土的命运。
我写下的我的村庄武术的沦落(《练武记》),也是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逐渐式微;那个叫袁何氏的老妇对灵魂安放之地的寻找(《磨盘洲》),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执着的精神家园的探访;那个叫李瑞水的乡村少年二十年前的离家出走(《临渊记》),也是中国历史无数出走事件中的一次。
我书写我的村庄,书写我从小就熟悉的吉水赣江以西,目的是为了呈现乡土中国——历史与现实交织的乡土中国。从这个意义上,我毫不讳言,我有一颗为乡土中国的写史之心。

记者:您认为中国农村在目前转型时期状况怎样?
江子:现代化必须以乡村人口转移、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乡村文化伦理与现代接轨为表征。
短短几十年,我们眼看着维系了三千年的中国乡土文明走向凋零,这固然让我们心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乡村环境变好,现代文明正日益植入这泥泞而古老的土地之中。这是值得庆贺的。
乡村不与现代接轨则无出路。但乡村文明如何延续,乡愁如何精心呵护,又是另一个需要我们面对的问题。
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有的人远走他乡却依然心系故乡,有的人留守家乡却向往着远方。随着农村的日益城镇化,使得“故乡”越来越成为很多人心中一个模糊的意象,时而清晰时而飘忽,“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一种精神与情感上的漂流。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江子:自古至今,乡村从来有两大哲学问题:出走与返回。
只要乡村存在,这两大哲学问题就会永远在,就会一直纠缠不休。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古代人的回乡,诗人面对的,也是一个陌生的故乡。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也在精神与情感上漂流无依。
但同时,回乡又是一种信仰。看看每年春运就知道了。
我们现在发生的一切,古代都发生过。未来也同样会发生——我想这跟农村的日益城镇化有关,也无关。
时间会改变一切,但依然会有无数的东西改变不了。
赣江以西作者:江子  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

记者:《回乡记》之后,您还有哪些计划,来支撑您这颗为乡土中国的写史之心?
江子:我喜欢变化。老卯着一个题材写我会受不了,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会一直书写故乡。
我以前的《苍山如海——井冈山往事》《田园将芜》,现在的《回乡记》,乃至《青花帝国》,都是故乡主题的书写。
《青花帝国》写的是景德镇的前朝往事。可是,谁能说,青花,景德镇,不是任何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故乡?
吉安不仅是一块乡土,还是著名的文明原野。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杨士奇,陈诚,周忱,王直,罗洪先,这些名字,哪一个不是一个完整的宇宙一个历史清晰的断面?值得写的,能为现代之中国提供参照的东西太多了。——作为一名写作者,出生于吉安,太幸福了。
接下来我将用我的方式,重构古代吉安人文史——也是中国古代人文史,重新讲述中国人的基因密码。
相信我能行的。



江子,本名曾清生,男,1971年7月生于江西吉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南昌,供职于江西省作家协会。著有《青花帝国》《去林芝看桃花》《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苍山如海——井冈山往事》《赣江以西》等。获《北京文学》《作品》刊物奖、第二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第三届江西文学艺术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等奖项。
(本文原标题为《我有为乡土中国的写史之心——对话江子与〈 回乡记〉》,文/刘丽玲,转载自:吉安发布 )
回乡记
作者: 江子 著   出品:纯粹pura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12

作者江子出生于赣江以西,曾经出版过乡村主题专著《田园将芜》引起过较大反响,而这本《回乡记》就是《田园将芜》的续篇。《回乡记》以吉水赣江以西区域的历史与现实为研究对象,全面田野式考察农民进城、传统留存、异乡与故乡、出走与返回、新乡贤的责任与命运等,以图全息呈现一块经典乡土的历史与现实,为当下的乡土中国留一份证词。中国现在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期,这种变局,乡村的变迁是其标志。江西是农耕文明最有代表性的省份,通过书写新的历史节点江西乡村的常与变,可以解码当下中国。

青花帝国
作者: 江子  著    出品:纯粹pura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1

自从宋真宗赵恒将年号“景德”赐予离京师千里之外的昌南镇,这个南方小镇的历史就注定被改写。从此,景德镇开始了苦心孤诣的陶瓷艺术探索,在岁月长河中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美学体系,缔造了一个庞大的“青花帝国”。作者以小见大,从各个角度掀开了瓷都景德镇的层层面纱,也打开了通向中国历史隐秘角落的坦途。他努力糅合文学、历史、美学等多方面的元素,以揭示出美学映照下的古典中国的面貌。他更试图采取一种安静的低温的语调,呈现出青花帝国的光洁感。它是散文的,也是诗歌的。它是文学的,也是历史与艺术的。

去林芝看桃花作者: 江子  著   出品:纯粹pura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07

《去林芝看桃花》共计26篇文章,作者围绕浙江、广东、四川、新疆、云南、西藏、福建、台湾、江西这9个地域,或以该地域的自然风物为切入,或以该地域的民俗故居为切入,从这些或宏大或细小,或具象或抽象的事物着眼,将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物、事娓娓道来。如浙江的“双龙六帖”“梅雨潭”,四川“泸州的油纸伞”,新疆“赛里木湖”,西藏“林芝的桃花”,福建“五店市的马”,江西“瑶里的月亮”“丰城的窑”等。
所到所见之处便幻化成作者笔下瑰丽的奇景,所忆所思之处便是与过往密切相关的奇闻轶事。作者引经据典,笔触细腻柔美,内容丰盈饱满,不止是单薄地吟哦风景,而是以风景、风物为屏风,在介绍过屏风的秀美之后,绕过屏风去寻访其背后隐着的人、物与事。作品兼具散文的优美与故事的精彩,读来引人入胜。







# 铁与绸

张炜 著


《铁与绸》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代诗人作家张炜的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和西方《荷马史诗》、歌德《浮士德》、艾略特《荒原》等诗歌传统为基础,跨越春秋战国史直至当下的历史时空,以东夷研究史为切入点,以齐国历史文化为支点,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铁血柔情为情感线索,充分调动历史文化史实、一千多年历史变迁和作者历史文化研究等全部精神资源和写作技巧,高难度地构筑了一个以巨大历史时空为载体的精品力作。





火焰上的辩词

吉狄马加  著


本书是中国杰出诗人吉狄马加的主要诗歌作品合集,也收录了作者在全球文化领域发表的致敬感言和文化宣言。作为作者的代表性文本,本书为其国际译介外推范本。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辑是诗歌,精选了作者近200首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全貌,诗人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意蕴深刻,奔放自由,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辑是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展现了中国当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诗人——吉狄马加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 爱情意识流

王鼎钧


本书精选王鼎钧散文、小说等十七篇,围绕爱情这一主题,作者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洞明世事的双眼,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观察体悟融为一炉,结合当下社会人际交往尤其男女交往的现实,用感性而睿智的笔,以不说教的姿态,淋漓尽致地揭示爱情的真谛。散文以及小说中有许多描写甚有诗笔词意,贯通古今中外,引经据典,酣畅淋漓,恣意汪洋,真是一汪爱情意识流。作者对恋爱这一人间美事,看清看透,并夹杂着对当代青年人的倾羡赞叹之情,与开明开导之意。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

扬之水  著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 时间的颜色

冯秋子 著


本书是作者散文与绘画作品跨界融合之作合集,系“向度文丛”作品之一,包括《荒原》《老人和琴》《白音布朗山》《我跳舞,因为我悲伤》等27篇散文,及彩墨、水粉、丙烯、速写等作品36幅。内容既有关注蒙古高原历史与现实中人的生存状况,也有经年实践以人的方式舞蹈的深刻体验与揭示,还有描绘心力感知的塞北草原印象。作者如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悉心体验者和深入掘进而又节制克守的记录者,在其文学和绘画作品中,不轻易放弃追究事物的每一种重要根结和细节。



# 仁慈江湖

樊国宾 著


本书分为上下卷,分别有《师父》《父亲记》《从北大到南大》……二十一篇文章。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叙述与父亲、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阐述了对“人生江湖”的独特感受;通过对荆轲、宓子贱、卢承庆、李勉、椒树等古代传奇人物的解析,抒发了对传统江湖精神的奇异感喟;通过对李•米勒、朗西曼、赵元任、高二适、王澍、顾随、黄永玉、王世襄、李瑞清、海明威、方以智、李垂谊、马基雅维利、法斯宾德、何其芳、昌耀等人物身上江湖气质的描摹,传达出对“君子雄健、廓然大公”精神境界以及“鹰之轻盈、向死而生”的价值观的积极倡导。


回乡记

江子 著


作者江子出生于赣江以西,曾经出版过乡村主题专著《田园将芜》引起过较大反响,而这本《回乡记》就是《田园将芜》的续篇。《回乡记》以吉水赣江以西区域的历史与现实为研究对象,全面田野式考察农民进城、传统留存、异乡与故乡、出走与返回、新乡贤的责任与命运等,以图全息呈现一块经典乡土的历史与现实,为当下的乡土中国留一份证词。中国现在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期,这种变局,乡村的变迁是其标志。江西是农耕文明最有代表性的省份,通过书写新的历史节点江西乡村的常与变,可以解码当下中国。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   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在自然这边

哨兵 著


本诗集延续了诗人一贯的诗学追求和美学趣味,他以洪湖为主要描写对象,描绘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他近距离地与洪湖的水鸟、水生植物、渐次消失的渔村、日益繁华的县城生活在一起,其诗歌散发着传统和现代杂糅的气息。诗集如同一部洪湖的风物志和心灵史,以鸟类和植物直接入诗,并通过灵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状物、叙述、抒情,诗人在行文之间通过个性化表达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洪湖世界。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 著


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星核的儿子——骆一禾纪念诗文集

陈东东  编著


骆一禾是中国当代杰出诗人,著有短诗《修远》《为美而想》、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他不仅对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而且其诗作具有沉静的生命体验与谦和的人性抒写之美。《星核的儿子——骆一禾纪念诗文集》是由7篇诗歌、37篇文章、1篇录音整理稿组成的一部纪念骆一禾诗文集。其中既有对骆一禾生平的追忆,又有对其诗歌创作的探究,此外,行文之间还回顾、反思和总结了当代诗歌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张爱玲十五讲(修订版)

张均 著


张爱玲,一个人的传奇人生折射出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文学评论家於可训、文史学者陈子善、《百家讲坛》主讲人彭玉平诚意推荐!《张爱玲十五讲》(修订版)是一部系统研究张爱玲之作,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家族、记忆与现实,叙事的哲学与形态,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文学史与经典化。作者注重学术史与论证逻辑,以张爱玲的作品以及有关张爱玲的研究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成长经历、感情生活、家庭背景等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影响,研究了文字中的意象、服饰、色彩具有的象征意义等,得出张爱玲是一个物质主义的虚无主义者这一结论。



独坐羊狮慕

安然  著


《独坐羊狮慕》是一部自然文学书稿。“羊狮慕大峡谷”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武功山境内,以拥有独特美丽的自然生态,素有“植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美誉。作者自2014年底至2020年春,用长达6年的时间,远离尘世喧嚣,独处羊狮慕腹地,观察记录大峡谷四季风光变化,以独家第一手资料,描述一个人和一个大峡谷的故事,书写瞬息万变的山间风景和内心变化,呈现了一个写意与工笔的自然王国和精神王国。




器成天下:中国瓷器考

[法] 奥图·德·萨代尔  著   刘婷 译


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奥图·德·萨代尔是巴黎著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书,书中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诸多专业术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最重要的是,作者还介绍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此外,书中收录的欧洲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是19世纪西方出版的第一册中国陶瓷收藏图录。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

[法] 白乐日 著  佘振华 译


按照作者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本书分为社会与官僚制度、汉朝末年的危机、经济史和现代时间四个部分。这位眼界高远的历史学家以鲜活的学术研究风格、有目共睹的文字天赋,论述了古代中国这一大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至少在西方汉学领域,第一次有人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的经济结构。白乐日先生的汉学研究在法国汉学界首次引入了社会科学的视野与方法。该著作是法国汉学从人文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逍遥与散诞:十六世纪北方贬官士大夫及其曲家场域

[新加坡]陈靝沅 著   周睿 译


本书聚焦16世纪王九思、康海和李开先三位文官在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探求他们在悖理于当时文人士大夫正式写作文风的文艺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作“曲”这一边缘文类(包括剧曲和散曲)以寻求安慰和满足的具体情况。借助“文学场域”的理论,将“曲家圈子”作为散曲和剧曲研究的基本主体,可以很好地让我们了解曲在文人之间是如何创作、传播以及使用的,而这在研究单个作家时是难能一见的。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界限之书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界限之书》为埃德蒙·雅贝斯代表作之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在形式上,文本属于断简残编型,思维跳脱、风格特异;在内容上,着眼于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索和探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洞见。



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是法国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系列”的第十五卷,也是该系列的最后一卷。雅贝斯在书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何谓“异乡人”?二是我们对异乡人负有什么责任?他在作品中回顾了一个“异乡人”的一生(实际上是在回顾他自己的一生),并继续就流亡与荒漠、话语与沉默的主题进行思索和阐释。这是一部必不可少之相遇的书,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某种意义上讲,本书是一位异乡人的肖像,我曾在某天迷失了它的踪迹,然而,尽管本书是虚构的,但它仍有可能是我的肖像,而我却并不知晓。



我构筑我的家园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我构筑我的家园》是法国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59年,收录了他自1943—1957年间创作的诗歌。雅贝斯的创作风格在法国诗坛独树一帜,其特有的以片段暗示总体的跳跃—抽象创作模式以及马赛克式的诗歌技巧,对20世纪的诗人和作家们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1987年,雅贝斯因其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荣获法国国家诗歌大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后现代诗歌以及对莫里斯•布朗肖、雅克•德里达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成为了后现代话语中最为重要的关键人物之一,并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德] 保罗·策兰 著    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肖沃奇怪故事集

[法]利奥波德·肖沃  著    张惟 译


《肖沃奇怪故事集》是爸爸肖沃讲给儿子鲁诺的故事。肖沃讲述的故事构筑了一个怪物、奇异生物与动物的国度,既表达了亲情、爱情、道德以及各种关系的建造,又在表达荒诞的同时表现了人类灵魂的瘀伤。他的作品寓言一样简短,诗意而平静,不露声色的批判,这是肖沃的典型风格。这些看似荒怪的故事,往往能比现实世界更能直达真实,引人深思。



# 凤凰琴

刘醒龙  著


本书是由《凤凰琴》《村支书》《民歌与狼》《我们香港见》《城市眼影》五篇中篇小说构成的文集,既展现了乡村世界,如贫困乡村教育问题、乡村基层干部问题;又展现了城市世界,如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勾勒出社会世相和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其中《凤凰琴》描写了一群山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偏远山区教育的落后和民办教师生存的艰难,高度赞扬了他们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一曲乡村教师的生命赞歌……小说整体叙事严谨,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悬疑色彩,语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使人读之欲罢不能。



# 百千万亿册书

黑陶   著


这是黑陶最新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按中国传统五行相生的顺序,分为五个篇章:火书、土书、金书、水书、木书。内容包括:客观实录,主观幻想,地理,人物,信函,引文,短小说,摘抄,诗歌,电影技巧,日记,民间传说,考证,学术短论,梦,神话,回忆录,对景写生,呓语,访谈,文学史补遗,新闻,旅行记,文献改编,等等。这些汉字,这些断片式的篇章,带着作者的体温,它们散漫、云游,又渐渐汇拢、聚集。这个独特的、由黑陶创造的汉字星系,期待在无限的宇宙中,与读者相遇。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END ●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冯秋子主编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萧耳·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于赓哲·唐开国朱夏妮·新来的人新九叶集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聂晓华·生别离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汉声·松阳传家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 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彭程作品系列 丨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樊国宾·仁慈江湖|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