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财经十一人》刘丁:用调查和数据穿透信息迷雾 | 记者手记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4-09


成为一名“专业”记者需要什么?极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灵活应变的能力?

这次,我们选择从“记者”二字出发,区分领域,以某一类型记者为单位,了解他们深度根植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现状,将会遇到哪些人,经历哪些事,又会遇到哪些难题……

以下是记者手记系列第三十七篇,我们采访《财经十一人》记者刘丁,听他讲述对财经报道的理解。
2023年5月,销量翻倍攀升的比亚迪,却出现了工人排队离职的情况,刘丁前往比亚迪长沙工厂调查,并发表《比亚迪长沙工厂离职风波调查》,指出比亚迪管理方面的隐忧。
刘丁2007年进入媒体工作,历任《华夏时报》《南方周末》记者,后任深圳悟空投资、华润元大基金研究员,目前在《财经十一人》担任产业研究员。

职业之路虽然在十余年里几经辗转,但他始终坚信,唯有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才能穿透纷繁芜杂的信息迷雾

记者刘丁

代表作品:

[1]《手机、芯片、卫星、工业互联网,李书福的多元化逻辑是什么?》

[2]《江西宜春锂矿乱象调查:疯狂挖,全民炒》

[3]《比亚迪长沙工厂离职风波调查》


以下是他向深度训练营做的分享:

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我面临着几个职业选择:公关公司、公务员、记者。

做公务员必须回到东北家乡;去公关公司感觉个人价值感和归属感不强;而记者曾被称为“无冕之王”,能去不同的地方,了解不同的故事;外公也曾是记者,大学期间的老师们对我影响也很大。

在华夏时报国际新闻部工作的时候,我负责与外国使领馆建立联系,写国际新闻,也做一些外电翻译综合成文的工作。

当时的编辑徐立凡老师,虽然平时严慎,但在2008年我去汶川采访地震的时候,以及我去伊朗采访的时候,都给了很大鼓励。

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去采访,遇到了在地震中失去学校的初中生,在许多好心人帮助下,我们带着一百多个灾区学生到北京实现了异地复课,这是我最大的收获。2019年我们写了本书——《在水一方》,记录了人们当时的善举。

2008年底,我有幸被南方周末经济部主任马克老师招聘入职,担任汽车行业记者。南方周末当时是调查新闻的“圣地”,拥有许多才华横溢的编辑和记者,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做了几篇汽车公司报道,以及社会新闻报道。

2010年前后,南方周末不少领导和同事离职。那段时间,在家人的帮助下,我从媒体行业转到私募基金行业,入职深圳悟空投资,担任行业研究员。公司董事长鲍际刚先生,手把手指导我拆解公司财务报表、观察行业变迁、理解宏观经济运行。

后来,我入职深圳华润元大基金,担任行业研究员,有机会与券商分析师、上司公司人员密切交流。

2021年前后,通过马克引荐,我入职《财经十一人》担任产业研究员,很庆幸能再次与马克并肩战斗,与同事们切磋新闻写作。

《财经十一人》脱胎于《财经》杂志产业研究组,专注产业研究、专注公司新闻报道,探讨产业兴衰和公司成败。

同事们有的是原证券公司分析师,有的是职业记者、编辑。通过每早的例会,每两周的选题会,每个月、季度、年度的总结会来沟通业务。同事们之间也随时通过微信群进行信息交流、业务切磋。

我主要负责汽车产业,重点跟踪龙头车企,例如比亚迪、吉利、长城、上汽。最近半年我们聚焦于车企出海。我们未来会偏向公司研究,侧重产业分析。

在做财经类调查报道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风险判断。在获取新闻线索后,我们首先会沟通其新闻价值和风险点。

例如2023年初春节后我们做的《江西宜春锂矿乱象调查:疯狂挖,全民炒》,新闻线索来自于江西同事,他过年回家时发现这个现象。我们讨论后觉得这个事情首先具备新闻性,又涉及到新能源产业,既能见诸国计民生,又能牵动深层次的思考,就决定去当地调研。

另外,我认为新闻是跑出来的,腿要勤。跑现场会有更多感受,这些感受在写稿中非常重要。《比亚迪长沙工厂离职风波调查》就是如此。

经济分析、财经报道,有几个层次的基本功,需要不断修炼。

浅层次是写作和分析:《财经十一人》推崇冷静、理性的表达。

中间层次是行业知识:要了解不同行业的禀赋和特质,需要对比。通常我们应先聚焦一个行业,熟悉后再转向另一个行业,在看过很多行业后,就能有对比,能对于产业有更深刻的理解。

可以先通读行业的研究报告、新闻报道,先从一两家龙头企业入手,摸透它们的财务情况和基本面情况,使用估值DCF的方法,穿透的文字描述,通过数字去了解公司的真实状态。

有时候也需要判断哪些数据是有价值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慢慢积累经验。

例如,如果研发投入很高对净利润影响很大,那就可以看研发是否成功;如果销售收入高但净利润少,那就需要看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损耗是否很大,贪污浪费现象是否严重。

大部分公司的问题其实可以通过口口相传获得一些线索,再深入与公司人员交谈,可以了解更具体的症结。

不同公司和行业各有各的问题,需要灵活应对。

在深入了解公司财务之后,可以进一步了解公司的文化。公司管理层的经历、公司的历史、人员的来往、关键岗位人物的性格,这些因素会影响公司最终的决策,也大概能预判这个公司在什么时候会做什么样的事情。许多财务造假的公司在问题暴露之前实际上就会有比较明显的迹象。

深层次则涉及对人性的理解、对公司和产业趋势的判断:因为,最难把握的还是如何在各种利益纷争中保持客观中立,避免被假象误导。

一方面,我们需要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专业技术,包括数据挖掘,以及对公司发展脉络的分析。现在各种信息满天飞,复杂而混乱,其中存在着很多粉饰和虚假的内容。在这个纷繁复杂的迷雾中,需要有自己的框架来把握公司和产业的真实情况,去辨别哪些是虚伪的,哪些是真实的;

另一方面是兼听则明,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包括负面报道,综合起来就能相对客观和中立一些。

Q:入门金融行业会有哪些门槛?

A:相比于通信、制造等需要专业技术背景(如编程或数学)的行业来说,金融、法律、媒体有很多共同之处,我感觉没有太大的技术门槛。

本质上,金融研究(非金融投资),涉及对趋势、公司和产业变迁的理解和判断,包括人性的理解。这些在媒体、法律工作中也是最根本的技能。

Q:您认为财经调查报道和社会调查报道有什么区别吗?

A:财经调查报道跟社会调查报道越来越类似了,因为现在所有的社会事件也都与经济有关。

唯一的区别可能是财经调查可能需要懂一些经济专业知识。每个人的知识框架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Q:如何快速获得受访者的信任?

A:最理想的情况是通过熟人打开突破口,如果实在需要突破陌生人的话,可以从找共同兴趣点切入,打开话匣子。如果采访对象是专家型的人,就跟他聊专业知识,他的话匣子就会打开;如果是非专业类的普通市民,那就聊家长里短或八卦。

Q:采访得到大量的素材和细节,在写稿时如何取舍细节?

A:紧紧围绕主题,细节要为主题服务。有些细节比较宝贵,但如果与主题无关的话,那还是得狠心砍掉。留下来的细节也尽量生动一些,读者喜欢八卦、爆料和内幕,在保证主题的前提下,也要迎合读者。

比如,南方周末经济部编辑顾策老师就认为,要写人物,最重要的是要写性格,要用最能反映性格的细节,不应胡乱堆上各种无关细节。
*文中图片来源于受访记者

-END-
作者 | 刘芸丽 陈律雅编辑 | 梁   栋值班编辑 | 陈诗雨运营统筹 | 梁   栋 温泓烨运营总监 | 胡世鑫

 推荐阅读 

[1]半熟财经李莹:“半熟”青年,“全熟”发展 | 记者手记

[2]非虚构作者吴呈杰:等待打破框架的时刻 | 写作者手记

[3]记者罗兰:在36岁决定成为媒体新人 | 记者手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