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评】徐琴 |诗意创造与深度探求 ——评魏春春博士的《守望——民族文学的诗意创造》

第227期 文星学术 2021-09-21

(本文作者:徐琴)

      在当代藏族文学研究方面,评论家往往关注的是具体作家的创作,而很少注意到一份期刊在藏族文学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从1977年创刊到现在,《西藏文学》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的历程,虽然作为全国创刊最晚的省级文联刊物,但这份刊物多年来立足西藏,辐射广大藏区,在培养藏族作家,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丰富和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魏春春博士有着十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藏族文学研究极大的热情,近些年来他深度涉入藏族文学研究,在藏族文学研究界积极发声,显现出独到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学术眼光。《守望——民族文学的诗意创造》(民族出版社2018年出版)就是他多年跟踪《西藏文学》并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部心血之作。他研究视野开阔,观察角度独特,敏锐地注意到《西藏文学》在深度参与和建构当代藏族文学方面的力量所在。在这部专著中,魏春春博士围绕《西藏文学》这一刊物的文化诉求、编辑意识、作家队伍、栏目设置、封面及插画设计等展开研究,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西藏文学》这一刊物的发展变化和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并由此勾勒了西藏文学的发展历程。他的研究深入而阔达,既展现了学者敏锐细致的洞察力,又显现了葆有热情的青年研究者恣意的文学探求。



       魏春春的研究善于从材料出发进行实证考察,十分注重史料的收集和还原,他的研究资料翔实,论证可靠。在关于刊物的发展、文学追求和审美建构方面,他挖掘大量的文献材料,追本溯源,从而清晰呈现《西藏文学》发展的脉络,并对之发展趋势做出精确的判断。《西藏文学》虽从创刊起就秉承着纯文学的办刊理念,但在不同时期顺应着社会潮流的发展,也做着相应的变动。不同阶段的主编在编辑刊物时既有历史的顺承,又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其编辑方针和刊物栏目等的设置方面一方面体现着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不同时期主编的文学审美追求。在绪论中,他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呈现了《西藏文学》的七位主编在编辑刊物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语境及其文学追求。“一本刊物的壮大,一个文学气场的形成,照见的往往是一个主编的灵魂,反过来,一个主编的灵魂,也在无形中塑造着一本刊物的基本面貌。”[1]魏春春博士从散落在历史褶皱处的一些材料出发,去还原和勾勒不同时期《西藏文学》的发展环境,也通过不同主编的文学追求,分析其在刊物导向、栏目设置、作家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意图,不仅还原了《西藏文学》编辑的历史,也由此勾勒出了当代藏族文学发展的历程和风貌。


      他的研究具有历史的思辨性,又有敏锐的文学判断和发现。如在论及80年代的叶玉林主编之时,作者经过历史梳理和同仁的回忆,引证出叶玉林独到的人格魅力使许多藏汉作家聚集在他的周围,由此《西藏文学》很快凝聚起西藏和其他藏区的一支文学力量。他挖掘此期文学创作的时代浪潮,认为此期进藏大学生因对西藏有着较深入的了解,渴望表达西藏的愿望十分强烈,此外,本土作家经过文学的浸染,开始寻求民族文化的自觉传达,再加之面临改革开放,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都传入中国,西藏成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产生的最合适的土壤,因此,西藏文学进入一个井喷时期,进入一个文学表达的高潮阶段。


      在研究80年代西藏文学繁荣景象时,魏春春博士既注意到了以往评论家所关注到的这样一个文学背景,还发现了作为主编的叶玉林在凝聚作者,外引内联,栏目设置、繁荣西藏文学方面的重要功绩,指出“作为主编,他的认识已经走在了作者的前列,他以及当时的编辑们共同助力西藏年轻作家们的魔幻表达,先锋的文学姿态引起了文坛的关注、模仿、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建设,功不可没。”确实,西藏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独领风骚,迈入中国当代文学前沿阵地和当时的《西藏文学》刊物大力扶持推介有着很大的关系,围绕着《西藏文学》刊物,形成了茁壮成长的作家群,在这里面,主编功不可没。主编往往是一本刊物的灵魂所在,一本优秀的刊物不仅是在聚集一种文学力量,同时也是在张扬一种写作精神,光照一种文学变革和突破的可能。魏春春博士围绕刊物,从主编的文学探求出发,去探究不同时期西藏文学的独特风貌,显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此外,魏春春博士关注刊物,但更关注在刊物之后所汇聚的一种文学精神,他的研究能由表及里,发掘散落在文字和历史记忆中的文学力量,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魏春春





        魏春春博士的研究还注重回到文学的历史场域,去探求文学发生的全貌。在四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西藏文学》以纯文学的办刊理念和发展民族文学的信心,培养和带动了一批藏汉作家的创作,向外界传达着民族的声音,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文学的发展。但这样一种办刊理念是在办刊过程中逐渐明确化的。虽然从创刊伊始,《西藏文学》就承担起为西藏文学培养作家,弘扬社会主义文学风貌的重担,但在刊物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困境、曲折和弯路。其实,任何一个文学刊物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商品化大潮中,国内的许多文学刊物都受到市场化的冲击,一些刊物因为发行困难而停刊,一些刊物为了迎合读者的趣味而作了改版。


        虽然雪域高地的《西藏文学》由于是财政拨款而没有受到大的市场浪潮的冲击,但刊物也感应着时代气息的变化,自觉地进行着一些改变,在上世纪末刊物就做出了一些市场化的尝试,更是在2000年进行了改版,积极向市场靠拢。但这样一种市场化的探索方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导致刊物内容混乱,失去了纯文学的定位和办刊理念。魏春春在“《西藏文学》的市场探索和文化探求”这一章中通过对《西藏》文学的办刊理念、身份认同与建构等的梳理,重回历史现场,考察《西藏文学》在办刊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对其进行历史的还原和探讨,并不乏探究针砭之意。魏春春情驻藏族文学,他的研究不是凌空虚舞,而是对现实有着深厚的忧虑和关切,这样一种重回历史现场的探讨,带有写作者对刊物发展深沉的思考,闪现出理性的光芒,对今天《西藏文学》及其它文学刊物的办刊不无警惕和借鉴的意义。



        魏春春的研究,还注意到了刊物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本刊物的发展史,往往伴随着作家的成长史。作为祖国边疆的一份少数民族区域杂志,《西藏文学》具有窗口作用,一方面体现了西藏文学对于世界文学和内地文学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也是西藏向世界和内地展现自己的民族地域特征和风韵的载体。如马丽华所言“它向西藏包括周边各省藏区作者提供了一片可供稳定成长扬花结穗的可耕地,一条经蹒跚学步后就可迅速走向外部世界的文学之路。它还是一面窗口,让世界由此张望西藏的文学风景;还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驳杂景象。”[1]《西藏文学》创刊四十余年,培养了大批的作家,扎西达娃、色波、央珍、次仁罗布、白玛娜珍、尼玛潘多等优秀的藏族作家的处女作都发表在《西藏文学》上,借助刊物这些作家走向了更广阔的文化场域。魏春春在考察《西藏文学》的内部和外部发展状况时,还从作家入手,考察《西藏文学》的作家构成。在“作家队伍和文学建构意识”这一章中,他探讨了由不同文化立场所呈现出来的西藏书写的多元化景观,认为近十几年来《西藏文学》主要由三类作家构成,分别是少数民族作家、编辑化的作家和在西藏生活的外来者。在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分析方面,魏春春博士详细地分析了次仁罗布的小说创作,认为次仁罗布不断寻求传统和现代的对接,其作品弥漫着一种悲悯的博大情怀,渗透出淡淡的忧伤与哀怨,这构成了次仁罗布作品意蕴空间的特色。在对外来作家的研讨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藏漂作家张萍的创作,指出藏漂作家书写更多的是精神涤荡历程的表现,表达的是其复杂的人生情绪和生命体验。在对《西藏文学》作家化的编辑队伍的研究中,魏春春关注到为评论者忽略的《西藏文学》编辑的作家化和作家的编辑化的运转模式。著作通过详细的分析,认为在《西藏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编辑的作家化和作家的编辑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藏文学的发展,并且富有见地地指出:“如何遴选合格的作家来承担编辑工作,而不致使文学方向走向偏差,就成为编辑部面临的重要问题。”他的研究视野独特,虽然关于西藏文学作家队伍的三类分析不够严谨,有待商榷之处,但他对《西藏文学》编辑的作家化和作家的编辑化的运转模式却不乏有着独到的发现,此部分的分析细致全面,用力颇重,显现出研究者缜密的思考和洞彻的探查能力。



        此外,在刊物的具体运作上,作者也有着独到的发现和见解。他注意到西藏文学在政治意识形态建构方面的文学化表达,并以2000——2011年《西藏文学》所刊发的五期特刊、专刊(分别是《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华诞、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特刊》、《加查特刊》、《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专刊》、《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庆祝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周年专刊》及《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专刊》)为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西藏文学》以文学的形式来纪念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不仅体现了文学期刊的社会担当意识,而且凸显出文学主动介入生活、关怀生活的社会责任。这样一种分析,切中了《西藏文学》最初的办刊理念和作为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刊物的民族国家意识建构,把握到了刊物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识追求。魏春春博士的研究高屋建瓴,他还关注到刊物在一些具体栏目设置中所体现出的编辑意识和文化探求精神,专门对《西藏文学》的两期女性专刊和四期民族地区文学专刊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当代藏族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女性文学创作显现出独特的风采,编辑有意识地对女性文学创作集体推出,有着鲜明的文化建构意识,他挖掘女性独特的创作风貌,认为“女性的视角书写西藏,或可看作是西藏文学下一阶段发展的璀璨之花。”此外,他通过对四期民族专刊的作者构成、文体形式、地域性特征的分析,溯源刊物的编辑方针、编辑意图、作家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思考,探讨其文学建构的意图,认为这样一种编辑意图体现了《西藏文学》由西藏地域文学向文化藏区文学突进的文学建构意图,这样一些论述不乏有敏锐的发现和独到的判断,也使一种潜在的文学探求趋向浮出地表。



         魏春春博士的论著《守望——民族文学的诗意创造》可谓当代藏族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收获,具有独特的价值。他的研究立足《西藏文学》这一刊物,对这一刊物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但他的研究又不仅仅局限在刊物本身,而是旁及整个西藏文学的发展。他以《西藏文学》刊物为中心聚拢起对西藏文学的全面思考,既有学者的缜密和踏实,又有青年探求者的敏锐发现。他的研究葆有热情和激情,具有理性的思辨和热忱的现实观照,严谨的学术著作之下蕴藏着温润的生命意识和高扬的文学理想,不仅对《西藏文学》刊物的发展也对藏族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往期链接

【学术史研究】翟崇光 张海城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学研究史述评

【藏区文学研究】何延华 | 论扎西才让的人类学诗学诗歌创作

【藏区文学研究】安少龙 | “桑多”的深描:藏、汉交融地带的斑斓生活与现实主义书写——扎西才让小说论

【藏区文学研究】张莹 | 不止于诗,不止于此 ——以扎西才让《诗边札记:在甘南》为例

【藏区文学研究】赵丽 | 通往精神故乡的门 ——评扎西才让的诗集《七扇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