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导读 |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实证研究:理论借鉴、本土特色与国际融合

吴溪 中国会计学会 2022-06-09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实证研究:理论借鉴、本土特色与国际融合

吴溪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会计研究》2021年第2期

01

研究缘起

近二十余年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逐渐兴起并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成为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也是如此。对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数据的会计实证研究,国内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存在理论借鉴过度、本土特色不足的问题。国际学术同行对此也保有高度的敏感性。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范式在较大程度上借鉴了基于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文献。研究者在对其所处的经济社会特征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需要识别恰当的理论加以解释;而对现象或行为的理论推理通常建立在行为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基础上。因此在西方主流研究文献尝试检验的理论背后,是已经发展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资本市场及参与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数据特征和行为特征。对于我国而言,资本市场的发展时间尚短(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不过三十年,属于新兴的资本市场,同时也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因此不论是审计师的自身特征,还是与审计师相关的外部制度,都体现出明显的起步和探索发展阶段。基于这样的基本判断,我国的实证会计/审计研究在借鉴现有理论文献时,基于西方市场主体的行为逻辑可能不适用于解释发展中市场的现象或行为,因此需要谨慎评估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情境。以往较少有文献围绕某一研究领域具体探讨理论借鉴和本土特色的问题,而这样的具体讨论有助于读者和研究者深化认识和理解,本文旨在结合笔者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研究领域的认识展开相关讨论。

02

研究内容

在第二部分说明了本文的讨论框架和讨论范围后,论文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别从审计师自身特征和外部制度环境探讨中国特色的体现及其对审计理论研究的含义。关于审计师自身特征,论文探讨了审计职业发展基础、审计机构发展基础以及审计执业活动的发展基础等三方面的本土特征及其伴随的理论适配问题。关于审计师相关的外部制度,论文主要探讨了制度安排在不同市场中的差异,包括由谁制定审计准则、由谁对审计师开展监督评价、由谁界定审计师的法律责任。

论文第五部分探讨了本土特色与国际融合的关系问题。理论借鉴与本土特色的适配讨论的是如何“请进来”并有效“吸收营养”的问题,而本土特色的国际融合则探讨如何“走出去”并对国际社会的专业认知和实践做出贡献。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走出去”和“请进来”都很重要。在考虑如何处理好本土特色与国际融合的关系时,论文探讨了对待我国本土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国际融合中的我国独特研究机会、国际趋同的制度背景在我国的实施效果三方面的问题。

总结而言,以理论检验为目的的实证研究应当基于研究者所关注的制度背景、现实环境和社会实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和审计职业尚处于发展中的初步阶段,审计职业、机构和业务活动与发展时间更长的市场很可能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借鉴基于其他市场的理论开展研究时,研究者宜先充分理解和评估中国的制度背景是否适用于其他市场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基于本土特色的学术研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治理具有直接相关的价值,而简单照搬基于西方资本市场和审计职业的理论不利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进步。

03

研究心得

论文的写作过程也是系统梳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实证研究框架的过程,同时也需要深入思考审计实证研究背后的理论、暗含假设与实务基础,再去思考这些理论、假设与实务基础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初期的契合程度。基于过往二十年的研究经历和十余年的教学积累,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做这样一次理论思考和梳理,对自己有很大收获。

04

专家点评

以往对实证研究的一些批评集中在“借鉴有余,特色不足”的问题上。但较少有文献系统阐述这一问题是如何表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这不利于实证研究者不断提升研究质量和专业认知水平。作者的这篇论文从一个具体的会计研究分支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理论借鉴中存在的适配性问题,具体展示和探讨了“借鉴有余,特色不足”在审计实证研究方面的问题表征以及背后的原理,并探讨了本土特色与国际融合的辩证关系。这些探讨对于我国更深入开展会计实证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往期精彩回顾

  1. 论文导读 | 行业专长与审计生产效率
  2. 论文导读 | 会计师变更、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基于换“师”不换“所”的视角
  3. 观点荟萃 | 注册会计师社会信任程度与审计质量
  4. 中国会计学会2021年学术会议计划(持续更新)
  5. 征文启事 | 中国会计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纸质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