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中大学报社科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9-0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第63卷(总第303期)2023年5月15日出版

双月刊 1955年创刊

目    录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 以唯物辩证法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林进平

❖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吴重庆

“中希文明互鉴”专题

❖ 苏格拉底与家庭

   ——兼论中西文明比较的一个面相

彭 磊

❖ 从政治到哲学:《理想国》洞喻中的“返回悖论”

王江涛

学术争鸣

❖ 南宋环卫官再探

   ——与林煌达先生《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商榷

束保成

中国文体学研究

栏目主持人:吴承学

❖ 寻找文体的独特逻辑

   ——专栏导语

吴承学

❖ 文体差序格局与别集编纂

张德建

❖ 赋序文体源流与功能论略

   ——兼论赋序与赋首的差别

张 巍

❖ 汉代祠堂题记:一种独立的丧葬文体

郗文倩

❖ 试论晚出《古文尚书》的训释文体

刘杰阳

中国古代史研究

❖ 互利与共生:北宋时期的杭州佛教与地方社会

王菲菲

❖ 明前期广西编户人口流失的根源与后果

任建敏

中国哲学研究

❖ 天经·地义·人情:具体普遍性的结构

陈 赟

❖ 从政治德性到伦常德性

李长春

社会学研究

❖ 婚姻缔结、家庭财富积累与主观阶层认同的形成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许弘智,王天夫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栏目主持人:杨子晖

❖ 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专栏导语

杨子晖

❖ 福兮祸所伏?

   ——基于上下行风险联动研究

杨子晖,张平淼,陈雨恬

❖ 股权质押是否加剧了股市的系统性风险?

   ——基于协偏度、协峰度和溢出网络的研究

周颖刚,陈嘉欣,程 欣

❖ 金融科技媒体情绪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方 意,王晏如

编后记

论 文 摘 要

以唯物辩证法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林进平

马克思主义能否健康发展事关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因此必须发展好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的基础上,厘清自身学科意识与问题意识之间的关系,融入“两个结合”所内蕴的民族的、历史的、时代的维度,以“六个坚持”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成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应有的学术支撑。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吴重庆

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特征,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体现。我国不仅人口规模巨大,且人口分布极度不均衡,具体体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乡融合发展将遭遇城市主体财政能力的“瓶颈”,所以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间发展差距缩小后,区域内城乡融合则进一步迫切。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双轮驱动,并时刻保持动态中的协调与平衡。唯有如此,方可让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

苏格拉底与家庭

——兼论中西文明比较的一个面相

彭 磊

摘 要:西方哲学对家庭的忽视或可追溯至苏格拉底。通过考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相关文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有家却不在家中,几乎从未与家人进行哲学对话。苏格拉底还挑战传统家庭伦理,以智慧作为确立家庭中权威的依据,并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了功利主义的消解,将父子、兄弟等血缘关系还原为基于恩惠与感恩的互惠关系,由此表达了对城邦道德的质疑。苏格拉底讨论治家也迥异于传统的看法,他将治家理解为一种关于“好”和“有益”的知识,并致力于追寻这样一种知识,因此是真正的治家者;他还特别强调了治家的道德和政治意义,认为治家的目的不止在于增加家产,还在于培养人的德性。他在治家与治邦之间建立的类比也表达了他的王政理想。

关键词:苏格拉底;家庭;柏拉图;色诺芬


从政治到哲学:《理想国》洞喻中的“返回悖论”王江涛

摘 要:如何理解《理想国》中洞喻的性质,国内外学界有不少争议,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走出洞穴的哲人为何又无缘无故地返回了洞穴?围绕这一“返回悖论”,主要有“统治论”与“教育论”两种代表性方案。前者体现出哲学对政治的改造,后者则反映了哲学对人的政治本性的认识,二者各有侧重,皆有据可考。然而,这两种方案都无法解释,苏格拉底这位哲人为何要返回城邦的洞穴,故而无法真正揭示出哲人返回城邦的内在动机。苏格拉底的“第二次航行”表明,对于智慧的热爱者而非占有者来说,迫使他返回洞穴的,与其说是统治城邦或教育公民等政治义务,不如说是对真理更为节制的哲学爱欲。返回洞穴作为哲人的第二次航行,将认识真理引向认识自己,这意味着探究真理不仅要审查包含真理片段的意见,还要审查孕育意见的灵魂以及灵魂身处的政治世界。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洞喻;返回悖论;第二次航行
南宋环卫官再探——与林煌达先生《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商榷

束保成

摘 要:北宋以来武臣环卫官逐渐沦为虚衔,无实际职事,然自孝宗改革武臣环卫官除授制度后,武臣环卫官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其目的在于选拔有才能的武官,作为将领的储备之选。初期仅任职行在,但孝宗朝以后环卫官逐渐成为外任武官的兼带“职名”,成为笼络与控制地方将领的手段,从而武臣环卫官的“右武”性质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蜕变。不可否认,武臣环卫官制度的改革对于南宋军事建设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仍摆脱不了政治环境及传统国策的影响。

关键词:南宋;孝宗;环卫官;右武;中央集权


文体差序格局与别集编纂张德建

摘 要:借由社会学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以观察处于知识体系和学术体系中的文学生态,也可基于此讨论别集编纂中的文体“差序”。别集编纂以人为单位,所收各体诗文有一个编排顺序问题。由于集部与经史子的源流关系,无法解决分类上的纠缠与散杂。从书写方式来看,中国古代经历了从著述之文到集部之文变迁,分属不同的知识类型和书写体式。集部之文难于从中获得独立性,著述之文与文体书写纠缠在一起。文体编排虽有一定惯例,但唐宋以来,逐渐形成以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的混融标准加以区隔的编排体例,文人别集一般以赋诗文居首,政治人物则以奏疏、诏诰、应制一类文体居前,思想家、学者则多以语录、书信居首。经史子集在文章学视域下都被视为文章,文法作为文章的共有要素,形成一个文法的世界,造成集部体系庞杂交叉,无法彻底划分清楚。

关键词:差序格局;别集编次;书写体制;身份定位;文法世界


赋序文体源流与功能论略——兼论赋序与赋首的差别

张 巍

摘 要:赋首、自作之序、他作之序三者间存在着明显差别。赋首是主客问答赋正文的发端部分,所涉及的人物多属于假托,带有虚拟色彩。自作之序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属于作者的自我陈述,纪实性较强。他作之序则往往是后人摘录史传中的相关片断而成。赋序的产生是赋家对此前书册之序和篇章之序综合会通后的创造,是中国文学史上韵文自序的开端,并影响了其他种类韵文的序作。赋序与赋正文之间实质是一种文体组合关系。赋序既有助于交代背景补足叙事,又可以起到充分铺垫后加强抒情性的效果,它还具备某种文学批评功能,成为赋学批评的重要样式。汉代之后的部分赋序呈现出某些新的创作倾向,独立性也相对更强。

关键词:赋序;赋首;自作之序;文体源流;文体功能


汉代祠堂题记:一种独立的丧葬文体郗文倩

摘 要:汉代丧葬建筑中地下墓室的中室或前室具有祠堂性质,它和地上祠堂同为亡灵接受亲人祭享的场所,为开放或半开放空间,汉代画像石刻丰富的图像和文字大都出于此。两个祠“堂”画像之间,无论题材内容还是配置规律,都有着更多的一致性。同样,相关石刻题记文本在叙述主体、叙述目的、文体功能方面也具有相类似的特征,即常以建造者口吻叙述祠主亡殁前后情形以及建造祠堂的缘由、始末,借此表达哀思,展示孝亲伦理,诫告参观者爱护祠堂,遂成为一种独立的丧葬文体形式。祠堂题记与其他丧葬文体以及丧葬仪式、建筑、随葬器物等,共同构成中国丧葬文化传统中独特的“死亡叙述”。确立祠堂题记文体的基本功能和文体要素,解决相关石刻文本文体归属混乱的状况,并由此“倒推”出众多“孤石”题刻的文体属性、所属建筑构件,有助于提高相关残缺文本释读的准确性。

关键词:祠堂;题记;文体;丧葬


试论晚出《古文尚书》的训释文体刘杰阳

摘 要:东晋梅颐所献《古文尚书》的训释文体相比两汉以来各家《尚书》注本具有“文辞至简”的显著特点。这一文体形成的原因,与晚出《古文尚书》的学术思路有重要关系。晚出《古文尚书》以“隶古”字书写经文,昭示其为孔壁所出“本经”,强调此经本是未经改动的孔子亲定文本,其注解也依此“本经”。晚出《古文尚书》整体训释方法为:利用常训及经文内部依据对注解经文,不改字破读,尽量避免引入经文所无的学说或争议性内容,以此为自己的学说确立坚实的依据。这一训释思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息汉代出现的今、古文纷争。晚出《古文尚书》简明要约的文体特点是这一训释思路下的产物。从《尚书》学的内在学术理路研究晚出《古文尚书》的训释文体,可以丰富我们对于魏晋时期文体转变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古文尚书》;孔传;文体;本经;依“本经”立注


互利与共生:北宋时期的杭州佛教与地方社会王菲菲

摘 要:随着佛教世俗化的发展,进入宋代以后,地方政权成为关系佛教发展利益的重要力量。在北宋时期的杭州,地方政权通过赐额制度将大部分寺院纳入宋廷的管理之下,之后通过加强对寺主选任的干预以及对僧官的管理等方式,增强了世俗政权对佛教的控制。同时,鉴于杭州佛教在地方社会拥有强大的势力与丰厚的资源,其也成为地方政权在河湖治理、廨宇修建以及救济赈灾等公共事务治理上加以利用的主要对象。在此过程中,佛教也会获得一定的度牒、田产以及师号赐封等利益。因此,二者之间在北宋时形成了合作互利的特殊互动关系。

关键词:北宋;杭州;佛教;地方政权


明前期广西编户人口流失的根源与后果任建敏

摘 要:明初西南地区的户籍登记包含了大量非汉人口,但官府对这些人口的控制比较薄弱。以广西为例,在洪武、永乐之际的地方动乱中,产生了大量编户脱籍与里甲归并的现象。编户流失的结果,是有籍的编户变成了无籍的瑶僮,登记的民田成为了无主的“荒田”或“余田”。围绕着这些瑶僮与“余田”的控制权,地方官府、卫所、豪民之间互相竞争,同时互相依赖。官府要收上赋税,需要豪民的配合,豪民也需要卫所的武力作为后盾,作为控制瑶僮交纳租税的手段。在地方官府、卫所、编户与瑶僮各有盘算的情况下,广西自洪武末到永乐中开始大量出现的编户流失现象,成为了各方势力博弈的一个均衡点,并在宣德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得到维持。

关键词:广西;里甲制;瑶僮;卫所;余田


天经·地义·人情:具体普遍性的结构陈 赟

摘 要:普遍性是现代最具基础性的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它被理解为超越论背景的绝对普遍性。这种绝对普遍性固然具有从等级性秩序中解放的潜能,但同时也因为设置了每一存在者与绝对者的同等距离而带来了均质化的后果。同时,由于意义被建立在与绝对者的唯一关联中,因而绝对者由于其吞噬性和支配性品质,导致人成为去宇宙化、去政治历史化的孤独个体以及宇宙论层次上的虚无主义。在绝对普遍性得以构建的视域即绝对时间被节奏时间取代的世俗时代,具体普遍性的构建有了基础,儒家思想中的天经、地义与人情构成具体普遍性的三个相互渗透的维度。天经并非抽象的普遍性,而是使天地间万物各自生存节律的交织叠构得以可能的复合境域,也是天空、大地万物与人类社会遵守的共通节奏和律则;地义是基于地方性或风土性的适宜性原理;人情则是人的意识、情志、好恶等因素构成的共同倾向。天经、地义、人情三者的互补、交织与共构,构筑了既具普遍性,又接地气,同时又有活力的具体普遍性。具体普遍性的意义在于,既避免了绝对普遍性及其单一性、均质化、虚无化后果,同时也为多样化、差异性、共生性的秩序提供了根据。

关键词:具体普遍性;绝对普遍性;天经;地义;人情


从政治德性到伦常德性李长春

摘 要:用“政治德性”与“伦常德性”的两分来考察古典德性论演变,较之“公德”“私德”的两分更为合宜。《尚书》中的“德”主要指政治德性:它是对政治人物的特殊要求,不是对普通人民的一般要求;它是政治人物应对政治事务的能力和品质,而非普通人民处理伦常事务的素质和修养。春秋时期的德性论说仍旧以政治德性为主,但是伦常德性已经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孔子试图平衡政治德性与伦常德性,提出了“民德”的观念,“孝”作为“民德”被特别强调。兼具伦常德性与政治德性含义的“仁”成为主德,用“仁”统摄其他一切德性。孟子则把“孝”拓展为“大孝”,并用孝悌统摄“仁义礼智”,其实质是用伦常德性来统摄政治德性。

关键词:公德;私德;政治德性;伦常德性
婚姻缔结、家庭财富积累与主观阶层认同的形成——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许弘智,王天夫

摘 要:主观阶层认同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议题,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主观阶层认同是阶层集体意识及集体性社会行动的起点。本文认为,主观阶层认同有着内在的群体性特质,而婚姻与家庭是社会结构中天然的实质性共同体,置身于稳定的婚姻家庭共同体与否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际遇,这将导致不同主观阶层认同的形成。基于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相比非在婚状态,在婚群体的主观阶层认同明显更高;并且婚姻关系的缔结可以通过家庭收入总量累加与家庭人均收入边际改善两种方式来提升主观阶层认同,即所谓“婚姻缔结—财富积累”中介效应;同时,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情景下,对于处在优势社会经济位置的群体而言,其“婚姻缔结—财富积累”效应更为明显。这些发现表明,婚姻家庭共同体为主观阶层认同的形成提供独特的社会与经济基础,而婚姻本身的意义也可能随着社会转型发生变化,从而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化的机制。

关键词:婚姻缔结;家庭收入;主观阶层认同;倾向值匹配;异质性分析
福兮祸所伏?——基于上下行风险联动研究

杨子晖,张平淼,陈雨恬

摘 要:在金融市场中,尾部风险往往表现为上行风险与下行风险,分别刻画了资产价格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或下降时,空头与多头持有者遭受的损失。过往研究往往更关注下行风险的不利影响,考察上行风险潜在冲击的研究仍相对较少。然而,上行风险联动同样易引发显著的风险传染现象,而市场的过度反应更是可能导致上下行风险间的高度联动。有鉴于此,本文首次创新性地从区分“上行风险”与“下行风险”这一崭新视角,深入剖析全球20个主要市场间尾部风险的传导方向、作用强度与传染路径,厘清上下行风险的异质性特征。与此同时,我们分别基于不同风险事件,考察外部冲击下全球风险的联动特征。最后,本文进一步结合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分位数因果检验、样本外预测检验等前沿技术方法,深入探究市场在上下行风险冲击下的过度反应,甄别上下行风险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下行风险在绝大多数的样本期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各金融市场收益率间存在显著的负尾部依赖性。与此同时,在上下行风险的冲击下,全球资本市场均会产生过度反应现象。而我国金融市场对下行风险冲击更为敏感,易在其驱动下出现更为显著的过度反应。在此基础上,我们为防范国际风险传导、平抑市场异常波动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我国健全金融风险监控机制、保障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上行风险;下行风险;尾部关联;过度反应


股权质押是否加剧了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基于协偏度、协峰度和溢出网络的研究

周颖刚,陈嘉欣,程 欣

摘 要:本文使用协偏度和协峰度来刻画个股对股市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并研究个股股权质押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在控制个股崩盘风险的情况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非国有上市公司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更大,而股价信息溢出网络是股权质押加剧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机制,那些质押比例高并且在股价信息溢出网络中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上市公司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股权质押;协偏度;协峰度;系统性风险;股价信息溢出网络


金融科技媒体情绪与银行系统性风险方 意,王晏如

摘 要:本文构建了银行金融科技的媒体情绪指数,利用我国上市银行的样本实证检验了这类负向情绪对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机制,结合双重△CoVaR模型量化分析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银行科技负向情绪主要通过削弱存款负债稳定性从而增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其中,短期影响来自负向情绪引发的存款流失,负债端流动性压力增大了整个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风险。长期影响来自存款吸收难度增大,银行同业融资比重和主动风险承担意愿被动上升,增大了未来的风险损失敞口和银行网络关联性。(2)银行科技负向情绪的尾部冲击对系统性风险的净溢出整体呈现阶段性上升的特征。净溢出的当期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个体风险溢出因子,但冲击下当期关联风险溢出因子的上升会增大未来个体风险遭遇冲击时的风险放大程度。

关键词:金融科技;媒体情绪;系统性风险;银行负债稳定性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推荐阅读

蔡伟 | 应对当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困境的软法路径

2023年第2期

任蜜林 | 政治视野下的民性:春秋时期人性论新探

2023年第2

沈成飞 | 论蒋介石、李济深决裂的因缘与影响

2023年第2期

彭玉平 | 词体的本原与肌理——专栏导语

2023年第2期

张健 | 重探汉代经学中的赋比兴说

2023年第2期

彭浩然 | 医保治理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导语

2023年第2期


审核发布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关于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