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中大学报社科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8-2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3期
第62卷(总第297期)2022年5月15日出版
双月刊 1955年创刊
目    录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 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林进平
❖ 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的三个向度
李 辉
❖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刍议
沈成飞
❖ 以整全性视野探究政治现代性的新形态
谭安奎
❖ 制度演进与中国经济学构建
王 曦
名家特稿
❖ 孙中山对“共和”的迎与拒
桑 兵
中国文体学研究
栏目主持人:吴承学
❖ 凡解释一体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专栏导语

吴承学
❖ 上古文体趋同论
陈桐生
❖ 汉代上寿文与汉儒话语权的运用
张奕琳
❖ 上党古赛写卷“前行赞词”考述
黎国韬
❖ 传体文的文章学传统与近代传记文学的分殊
常方舟
陈寅恪研究
❖ 新文化如何赓续传统

     ——陈寅恪《审查报告》中的时代议题

刘佳慧
历史研究
❖ 蒋梦麟与全面抗战时期北京大学的变局
严海建
❖ 罗家伦与中国近代史

     ——以史料搜集为中心的考察

向鸿波
❖ 肯尼迪政府时期美英对印“空中保护伞”述论
温 强
儒学研究
❖ 从“杀身成仁”说重探孔子“许人以仁”的智慧
龙涌霖
❖ 儒家法哲学的正统和异端

     ——孔子、孟子与荀子之间的传承与背离

任 强
❖ 《四书章句集注》表述“程子曰”的四种变例
杨海文
比较政治
❖ 国际难民的整合认同:越南归难侨多重身份研究
黎相宜
“个体活动与消费质量”专题
主持人:周先波
❖ 消费活动的促进因素与实现路径

     ——专题导语

周先波
❖ 超时工作会挤出居民家庭消费吗?

     ——基于CFPS数据的经验证据

罗连化,周先波
❖ 创业活动如何促进消费增长: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王婷婷,郑 馨
❖ 退休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差异与机制
周广肃,杨旭宇

编后记

论 文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林进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道路选择凝聚着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艰难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现代化批判性反思,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出的实践结晶和智慧。


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的三个向度

李 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对百年奋斗史的历史自觉,体现了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践行着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了历史中的实践自觉。从观念基础、动力之源、实践路径三个向度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统合了实践性与反思性的辩证。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刍议

成飞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提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这是党中央对全体党员的伟大号召,也是对全体党员的灵魂拷问。《决议》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三个不代表”的表述,在揭橥“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党不是什么、不能干什么的原则立场。在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全党要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命题中理解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同时通过党不是什么、不能干什么的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整全性视野探究政治现代性的新形态

谭安奎

在当前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是最响亮的政治表达和促进政治凝聚的强心剂。在学理上,我们不能只是重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史,也不能停留于对“强起来”的未来愿景作进一步畅想。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或许应该是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它们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提出的两个相当简约但却极有分量的判断之中: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二,这个百年历程中探索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理解这两个论断的政治学意涵,不仅关乎政治学研究的知识构造,而且也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


制度演进与中国经济学构建

王 

借全国上下反思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道路与学科建设之机,结合本人多年经济研究之体会,探讨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方向与实现路径问题。笔者论证,主流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对科学研究范式的追求,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应在充分吸收继承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刻画制度演进的作用。文章最后提出理论化制度演进的若干渐进性研究思路。


孙中山对“共和”的迎与拒

桑 

摘要:今义的汉语“共和”一词,来自明治时期日本知识人借助中国古典对应西文。无论古今中外,其意涵都有多种,易与贵族寡头政治以及君民共主相混淆。1902年以前,孙中山使用汉语言文字时,几乎从不采用共和之说。即使1903年受邹容《革命军》的鼓舞使用过“共和”,在学理和政纲层面,仍然严格采用民主立宪或民权立宪。辛亥鼎革之际,更是刻意将民主与共和连用,防止借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同时,孙中山认为美国的合众联邦制有助于中国革命之际由群雄割据走向统一民主,而对美式代议制民主颇有保留,先以五权宪法补充防弊,继而用国民大会引入直接民权,以确保共和的民权立宪属性,并提升效率。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探索表明,要达到人类社会的政治极则,还须依据国情,博采众长,努力开拓前行。

关键词:孙中山;共和;联邦制;代议制;民主


上古文体趋同论

陈桐生

摘要:文体趋同是中国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上古文体也存在互渗、融合、趋同的情形。上古格言、民谚以及部分《易经》卦爻辞都是采用短小精悍的格言警句样式,以整齐、精炼的语言来表达作家对宇宙、历史、人生、社会、军事、政治、术数等方面的认识。西周中期以后,有些铭文在散文句式中杂用《诗》的四言韵文体,显示出铭文有意向《诗》体靠近的倾向;而某些《诗》作也有意识地吸纳铭文因素,用诗的形式歌咏铭文题材;铭文与《诗》体呈现出互相靠近的倾向。诰和命本来分属两种文体,诰用于训诫和勉励,命用于册封和赏赐,由于帝王在册命或赏赐大臣之前往往要进行一番训诫和勉励,史官同时记下帝王的训诰和册命,这促使部分诰、命作品走向合流。上古文体趋同多由外在因素驱动,某些文体因其内涵宽泛而向多个方向发展,有些文体趋同受到群体创作方式的制约。

关键词:互渗;趋同;融合;文体
汉代上寿文与汉儒话语权的运用张奕琳摘要:上寿之仪起源于先秦,至汉大兴,成为君臣宴飨场合中臣为君寿的指称。上寿时多伴有上寿文辞,先秦文献对上寿文辞的记载往往从略,至汉始多,至明徐师曾、贺复徵始为其辨体立目。汉代上寿文有骈散结合和散文二体,前半言事、陈述上寿背景,后半为祝酒辞,文章有规有诵。上寿文的生成虽依托于上寿场合,但文章宗旨往往不在于上寿,其本质是汉儒利用上寿场合,运用话语权表达自己立场、主张的“臣语”。汉代上寿缘由很多时候与祥瑞有关,汉儒利用上寿进行祥瑞书写,为帝王受命、进谏帝王提供更多的话语支持。汉儒通过上寿,既用宴飨礼仪稳固君王权威,又借机表达自己主张,是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政治思想的体现。关键词:上寿文;汉代;汉儒;臣语;祥瑞
上党古赛写卷“前行赞词”考述黎国韬摘要:上党古赛写卷中的“前行赞词”多达118篇,对这批讲唱文本展开探讨,可得出以下新观点:第一,前行赞词与宋代参军色致语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在文体上却存在很大差异,它们属“同源异流”关系,所以上述差异不会影响过往“前行色渊源于参军色”的判断。第二,古赛仪式中的前行赞词不但赞导、配合、参与戏剧演出,而且对上党队戏剧本的文体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为解释“斫拨即杂剧”的说法以及“讲唱文本借用为戏剧剧本”的现象提供了依据。第三,前行赞词《讲监斋》是配合仪式戏剧“调监斋”演出的,从赞词内容及表演形态可以判断,这种戏剧带有佛教密宗艺术的成分,而非学界和民间普遍认为的傩仪傩戏;此外,《讲监斋》对于重新认识元杂剧的某些表演形态也颇有帮助。关键词:前行赞词;致语;戏剧表演;调监斋

传体文的文章学传统与近代传记文学的分殊

常方舟

摘要:由于清末民初西洋传记文学的传入和译介,传统传体文的文章学传统获得了新的审视和评估。从写作技巧来看,崇尚以史识拣择材料的“尚简”原则为史料的全面占有所取代,“史赞”风格演化为减少主观判断的观察者视角;在语言文字方面,传记古文的“义法”难以适应新思想新观念的表达,“活传记”在欧化语体文的基础上尝试树立白话传记的典范;在西洋自传文学的比附下,为生人作传的风气颠覆了传统史法的正则;传统传体文对文学趣味的追求,让步于历史的真实,新传记文学也由此确立了学科归属和在文史之间的坐标系。

关键词:传体文;传记;文章学;用晦;生传;历史


新文化如何赓续传统

——陈寅恪《审查报告》中的时代议题

刘佳慧

摘要:陈寅恪的《审查报告》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名篇。通过述学文体的视角揭示陈寅恪《审查报告》蕴含的“对话性”,同时深入爬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史语境和思潮风向,可以掘发陈寅恪与学界的多重对话及其时代议题。陈寅恪针对整理国故运动中存在的弊病提出了“了解之同情”的研究立场,恰能有效矫正胡适以“一己之眼光”来条理统贯中国哲学史和白话文学史时出现的偏颇。陈寅恪不仅对科学方法的“假设实证”和“求真”这两重意旨进行了深度的辨析,而且秉承对中国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守正开新之宗旨,展望现代中国的中外融合之路。

关键词:陈寅恪;述学文体;整理国故;科学方法;中外融合


蒋梦麟与全面抗战时期北京大学的变局

严海建

摘要: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共处,在与清华合作的格局下,北京大学在经费保障、治理体制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显现出种种不足。原有校内外北大派的支持系统因抗战造成的变局而瓦解,陈立夫代替王世杰执掌教育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使得校长蒋梦麟在校内外所获得的支持不增反减。中基会的资助到期,使得战时经费匮乏的北大雪上加霜,无法充分发展其研究事业。相对于清华的安定和发展,抗战时期的北大不进反退。蒋梦麟在抗战前以行政为主导的“校长治校”模式造成北大校内的上下悬隔。抗战时期校内同人对校长蒋梦麟寄予厚望,然而蒋梦麟的意兴阑珊与北大同人的切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使得双方隔膜日深,最终校内集矢于校长,导致蒋梦麟的下台。但蒋梦麟的去职并未造成北大的分裂和动荡,相反,既增高了蒋梦麟在北大的地位,又凝聚了北大的人心。

关键词:北京大学;蒋梦麟;经费保障;教授治校


罗家伦与中国近代史——以史料搜集为中心的考察向鸿波摘要:对“中国近代史”学科而言,罗家伦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留欧时受好友影响从历史哲学转向“中国近代史”,初步确立近代中国历史的时限和主题,强调史料搜集是著述科学“近代中国通史”的基础,希望借此贡献中国学术。回国后更是积极宣传提倡,尝试为近代中国史料整理提供纲领性指导,并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史料搜集整理提倡与著述难于下笔的对立,也反映罗家伦在“中国近代史”缘起演变中的真实贡献,以及彼时学界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复杂认识。关键词:罗家伦;中国近代史;史料搜求;科学著述
肯尼迪政府时期美英对印“空中保护伞”述论温 强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试图借对印军机出售来扩大在第三世界的影响,这直接威胁到英国在印军事主导地位和美英共同的冷战利益,两国不得不重视对印军机援助,但因美国社会对印度不结盟的成见和英国国力式微,美英基本是被动应对。在中印冲突背景下,围绕如何阻滞印苏米格—21战机交易,多大程度上满足尼赫鲁的空防援助需求,肯尼迪力主美英共同对印提供“空中保护伞”,但两国就各自在其中的角色扮演和责任划分争论激烈,最后的妥协方案既难产又短命。这凸显了“空中保护伞”的应急性脆弱特征,也反映出当时复杂、微妙的南亚冷战场域中,美英对印共同但有区别的空防援助责任难以持久。关键词:美英对印军机援助;肯尼迪政府;印苏米格—21交易;对印“空中保护伞”
从“杀身成仁”说重探孔子“许人以仁”的智慧龙涌霖摘要:《论语》“杀身成仁”说常被后世用来表明气节,然而在孔子那里,它还具有道德评价的逻辑,是推进理解孔子如何许人以仁的重要线索。“杀身成仁”说中的评价逻辑并非是无条件的杀身即可称仁,而是当君子终身推行礼义之道,且在义命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能舍身守道,方可称仁。这是因为孔子仁学的核心是一项通过正己以正人的行动方式复兴周礼以博施济众的远大志向,故仁道至难,需“守死善道”“死而后已”。因此,能否博施济众(以事功或名声)、能否终身行道(乃至舍身守道),是孔子许仁的两条相对独立的依据。但两者的性质并非普适性法则,而是面向历史人物、门人弟子的富含深意的灵活解释。而说到底,许仁是一种活化历史、关照当下、激励未来的孔门施教活动。关键词:孔子;许人以仁;仁学;杀身成仁;井有仁
儒家法哲学的正统和异端——孔子、孟子与荀子之间的传承与背离任 强摘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法哲学的创立者和继承者,荀子的法哲学则背离了儒家的正统。孔子和孟子以超验本体构建道统解释世界,认为人性本善,向内开显即可完善,生命的真谛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德行修为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内省开显仁心。荀子立足经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求向善,人生的意义在于认识真理,以真理指导生活,以礼法从外约束、完善德行。在社会制度的建构上,孔子、孟子和荀子具有趋同性,均主张君主集权和文化一元主义。荀子法哲学与儒家法哲学、道家法哲学和法家法哲学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差别,其内容具有独特性,自成一体。关键词:儒家法哲学;孔子;孟子;荀子;传承;背离
《四书章句集注》表述“程子曰”的四种变例杨海文摘要:《四书章句集注》既有常例,又有变例。如果说“程子曰”是常例,那它有四种变例:一是见于《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的两例“子程子曰”,既具有等值《读论语孟子法》的“读法”含义,更具有独尊二程理学的“道统”含义;二是见于《大学章句》的一例“程子云”,意在表明存疑地采借程子之言;三是见于《论语集注》的三例“程子曰〇程子曰”,以〇为标识,试图将句解、章指这两个不同层次的注文区别开来;四是见于《孟子集注》的两例“程子又曰”,旨在提示前文由两人之言组成,其中一位必是程子。从《四书章句集注》表述“程子曰”的这四种变例看,体例问题是朱子四书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关键词:《四书章句集注》;程子曰;常例;变例;朱子四书学
国际难民的整合认同:越南归难侨多重身份研究黎相宜摘要:越南归难侨作为国际难民的整合认同,受国家政策变迁、社会经济转型与群体地位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实践、调整与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归难侨群体的多重身份认同相互支撑、高度胶着、深度粘合、共生共演,呈现系统结构性与整体功能性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归难侨自身的能动性及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这既是侨务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学术共同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词:整合认同;多重身份认同;越南归难侨
超时工作会挤出居民家庭消费吗?——基于CFPS数据的经验证据罗连化,周先波摘要: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收入约束对消费的影响,忽视了时间的稀缺性也会影响消费。本文考虑消费的耗时性,将时间约束引入个体效用最大化模型,由理论推导提出工作时间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说。进一步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工作时间对居民家庭消费的边际影响。结果发现,工作时间与消费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工作时间较少时,工作时间增加能够通过收入效应机制增加消费,而当工作时间较长时,超时工作挤占消费时间从而显著挤出家庭消费;相比于低收入、非富裕家庭,超时工作对高收入、富裕家庭的消费挤出作用更明显;超时工作显著影响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对家庭在交通和文娱两类时间密集型消费上有显著的挤出作用。进一步分组回归表明,超时工作显著挤出了抚养比低的家庭、城镇家庭、青年家庭和老年家庭的消费支出。本研究对激活家庭消费、推动家庭消费升级进而扩大内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消费;超时工作;工作时间;收入约束;时间约束

创业活动如何促进消费增长: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王婷婷,郑 馨摘要:扩大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对打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索如何通过创业活动促进消费增长,揭示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促进消费增长的作用机制:(1)生存型创业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通过减贫效应促进消费增长;(2)社会型创业以商业化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缓解消费不平等;(3)高成长型创业通过扩大就业效应,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增长;(4)创新型创业对技术、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通过优化供给效应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消费升级。本研究首次系统地提出创业活动促进消费增长的分析框架和影响逻辑,对国家制定有针对性的创业扶持政策和促进消费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启发。关键词:创业;创业异质性;创业类型;消费增长;消费升级

退休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差异与机制

周广肃,杨旭宇

摘要: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考察了户主退休经历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退休经历显著降低家庭的消费支出水平,其中家庭消费支出的大幅度降低主要源于衣物消费、住房消费、耐用品消费与交通通讯消费的变动。这一结果在选择不同带宽进行稳健性检验,及基于不同退休年龄、不同退休群体进行反事实检验后均得到一致的结论。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退休经历会降低家庭收入、增加户主居家活动时间与抑制认知能力,从而影响家庭的消费支出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退休政策对低收入、低人力资本与低社会资本家庭产生更为明显的消费冲击。

关键词家庭消费;退休;老龄化;消费结构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推荐阅读

李怡 | 谁是“第一”:一个超越了时间刻度的问题——专题导语

2022年第2期

学术访谈 | 李学柔教授学术访谈

2022年第2期

黄新飞 | 双循环背景下的对外投资研究新进展——专题导语

2022年第2期

朱国华 | 《局外人》的几种读法

2022年第2期

彭玉平 | 以词史为词学研究之铁门限——专栏导语

2022年第2期


审核发布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