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节专刊 | 致敬我们的“宝藏老师”!

陕西日报 2022-09-09

从幼稚到成熟,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教师,人们赞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广大教师崇德修身,潜心教书育人。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陕西日报采写了几位在教育战线耕耘的优秀教师代表,其中有在山区无私奉献的青年教师,也有在讲坛上呕心沥血半个多世纪的老教授,他们无不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初心使命。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孙志成:山区孩子的铺路石


“校长勤杂工、扫地兼打钟,教师又厨师、保姆是护工。”这句顺口溜是对蔡川镇两岔口教学点教师孙志成的真实写照。孙志成是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蔡川镇两岔口教学点的教师。

孙志成在给学生上课。资料照片
1992年,年仅20岁的孙志成背上行囊,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原南石门乡马宗良小学任教。从此,他一头扎进丹凤县的山区,至今都没有离开。1993年,孙志成被调到蔡川镇两岔口小学任教。随着人口数量的自然减少和城镇化脚步的日益加快,山区学校的规模急剧萎缩,两岔口小学也因学生骤减而变成教学点了。孙志成成了这里的“顶梁柱”,既是校长,又是教师,既做厨师,又当门卫。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留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兴趣爱好,并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和学生交流、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学生,孙志成更是进行一对一帮扶,从资金上的帮扶到心灵上的慰藉,再到学习上的义务辅导,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既然是学校,就要讲教学质量、育人质量。”正因为有这样的理念,多年以来,孙志成执教的两岔口教学点的教育质量有目共睹,一直被当地人认为是“家门口的好学校”。除了正常教育教学以外,山区教学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管好孩子们的安全和生活。2013年国家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了让学生吃上放心饭、可口菜,孙志成按照有关要求和标准,专门将两间教室改造为厨房和餐厅,并购置了冰柜、消毒柜、储物柜以及电气化灶具。因为学校小,经费有限,没办法请炊事员,孙志成只好又给自己加了一个“头衔”——炊事员。学校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营养餐供货单位不给送,他每周周末还要到县城采购点购买一周的食材带回学校。冬天如遇大雪,摩托车上不了山,他就全凭自己背着扛着,走山路将食材运回来,从来没耽误过学生一顿饭。学校的十几个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安全感。一有空闲时间,孙志成就与孩子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课余生活与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小秘密。课间休息时,他经常和孩子们一块儿做游戏,成为名副其实的“孩子王”。面对年龄参差不齐、性格各异的留守儿童和艰苦的教学条件,以及在县城生活的妻儿的埋怨,孙志成也曾想过放弃,调到县城工作,但每当想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当年没钱上学的艰辛,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他的心就软了。“教学点条件艰苦,大家都不愿去,我走了,肯定没有教师来。我是学校唯一的老师,也是这十几个孩子的希望,我不能走!”最终,他说服了妻儿,继续坚守在这里。多年的守望,带来丰硕的成果,他所教的学生中有多人考入大学,改变了人生命运,改变了贫困家庭的面貌。多年来,不少人曾不解地问孙志成:“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你一直在教学点坚持着?”每当这时候,孙志成总是重复回答一句话:“我就是从山区贫寒农家求学考上师范学校的,我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记者 郭妍)

赵令诚:一生甘做教书匠


94岁的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赵令诚,至今仍坚持批改论文、讲学调研……

赵令诚(中)与自己的学生交谈。资料照片
“我们常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我们看到青年身上有缺点而不去帮助他们,任其发展,那么谈论未来就是空谈,我愿做学生的严师益友。”这是赵令诚教授最常说的话。赵令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气动弹性力学研究,是我国气动弹性力学教育的奠基人。“教书是尽力,教人要做到尽心。”几十年的从教生涯,赵令诚始终认为,如果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使他们将来有一个“饭碗”,那就辜负了党和人民对教育工作者的期望。他倾尽一生诠释“尽心”二字。学生在校期间,赵令诚同他们交朋友,推心置腹地交谈,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的问题,不使任何一名学生掉队。20世纪70年代,由于学校数学教研室人力不足,赵令诚主动请缨,给学生讲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1981年晋升教授后,他除了带研究生外,有时还给不同年级的本科生讲授不同的课程。“只要有课,我就愿意上。”只要有教学任务,赵令诚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获得感。对待教学他总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赵令诚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一个好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应是思想的教育者。为了使思想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他每上一节课前,都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有一次,在给一个班讲工程数学的前几天,赵令诚特意来到该班学生宿舍,正与同学们畅谈时,一位同学推门而入。赵令诚对他说:“你叫孔令卿,对吗?家住宝鸡,平时爱玩。”孔令卿惊讶地看着这位陌生人,一时无言可对。当得知这位陌生人就是马上要给他们上课的赵老师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次,赵令诚不慎扭伤了脚,他仍然坚持请其他老师用自行车把自己推到教室上课。多年来,他一堂课也没有缺过。有一段时间,他背上生了瘤子,举手都困难,但还是忍着疼痛上课写板书,手术后没有休息依然回到了课堂上,回到了学生身边。他说:“离开学生我又能做什么呢?”“我这一辈子注定就是要教好书。”赵令诚说,“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首先要了解他们。”每年新生报到期间,赵令诚都要到新生宿舍看一看、走一走,一方面看望那些初次离家远道而来的学生,另一方面可以接触送子女入学的家长,他认为这是了解学生情况的好机会。曾经有一位学生因期末物理考试不及格而意志消沉,声称自己不是学工科的材料,不想再继续学下去。赵令诚了解到这个学生的想法后,多次与他谈心,指出他这是貌似好强,实际是经不起挫折的表现,同时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同学重新振奋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之中。“求真、求实、创新”是赵令诚治学的3大特质,并自始至终贯穿于他教书育人的历程。赵令诚对课堂情有独钟。他上课的教材从来不直接采用别人的,而是融合新的理念和知识自己编写,按学生能够接受的思路来讲。他笑着说,自己最得意的讲义是给教研室新入学且没有力学基础的外校考来的研究生义务授课而专门编写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四合一教案。几十年来,赵令诚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大批航空界的栋梁,多位弟子都成了独当一面的学术带头人和总设计师。“再传弟子”也是人才辈出,成为我国航空领域中的年轻力量。多年来,赵令诚还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多项重要理论课题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现在是年轻人的舞台,年轻人朝气蓬勃,我很愿意和他们交流。虽然我一生无子,但是我这一辈子拥有无数孩子。” 赵令诚教授笑着说,“我年纪大了,前几年还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没有能力再往前冲了,做些打打杂、看看论文的事情,我就很乐意。”(记者 吕扬 通讯员 王翠萍)


姬延军:谱写有温度的教育篇章


从教30年,姬延军坚持用匠心严谨从教、用爱心铸魂育人,矢志成为一名人民满意、家长放心的好教师,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潜心育人,谱写有温度的教育篇章。

姬延军(右二)在为学生答疑解惑。资料照片
他坚守在教学一线,刻苦钻研业务,善于用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工作中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改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动手能力。有同学说:“姬老师数学教得好,可能是因为他把哲学思想运用到数学里。他注重方法总结、考后纠错和反思,不提倡题海战术,更喜欢让我们思考和总结。在我们看来,听姬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姬延军善于融会贯通,常常把数学课上成学生喜欢的通识课。在普通的数学课上,他经常穿插文学、历史、政治、体育等不同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更广泛的学科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姬老师始终坚持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用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处处给学生起表率作用。每天晚上值班时,看到学生熄灯入睡后,他才离开学校,回到家已是深夜,十多年如一日。遇到学生突发疾病,他总是亲自把学生送到医院,办理有关手续,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学生。许多家长都感动地说:“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我们放心。”2012年,在距离高三冲刺的最后一百天里,姬延军协作班的班主任老师因骨折不得不请假住院治疗。作为年级组长及另一个班的班主任,姬延军又主动承担起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整整两个月,他为两个班的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精心设计心理疏导活动为同学们减轻压力,帮助学生高效备考。最终,姬延军所负责的2012届班级学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姬延军所在的延安中学创建于1938年8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近年来,学校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 构建了以“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主体,以“责任教育、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励志教育”为四翼的“一体四翼”素质教育实践体系。姬延军用心践行“一体四翼”素质教育实践体系,让学生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念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为民的力量、奋斗的力量。他精心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主题教育特色班会课、国旗下爱国主义教育、延安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走延安路、做延安人、铸延安魂”主题红色远足研学旅行活动,通过唱响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朗诵红色诗词等,把延安精神传下去。姬延军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潜心育人,用扎实的学识播撒智慧,用仁爱之心哺育英才。他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先后荣获延安中学首届师德标兵、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延安市师德模范、延安市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能手和陕西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在他看来,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道路上,他矢志谱写出更华美的篇章。(记者 郭妍)


郭江华: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在职业教育工作一线,郭江华已经耕耘了21年。2000年7月,他来到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潜心钻研教学,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郭江华在指导学生学习。资料照片
近年来,陕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这些成绩,离不开职业院校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付出。“职业教育要关注就业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素质、技能都要符合行业的岗位标准。”郭江华说。在教学模式方面,郭江华不断创新,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郭江华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技术、现场教学等手段,融“学、教、做”为一体,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需求,以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划分学习内容,再按具体的工作步骤划分学习单元,教学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低级到高级递进,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是推进校企合作,郭江华在教学时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他曾到陕西核昌机电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学习。通过实践,郭江华更加全面了解了常用机电设备生产、安装、调试的流程以及行业现状和行业发展前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把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讲给学生,让学生能尽早与企业接轨。“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既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技能,又加深了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郭江华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郭江华意识到,教学育人一定要科学,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他说:“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不但要解决他们知识上的问题,还要在知识层面上注入思想情感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贫困生,要先解决他们的基础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分享他们成功的快乐。”在完成个人教学任务的同时,郭江华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负责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带领学生参加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连续6年获得一等奖。此外,他的团队多次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拿下了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郭江华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也是郭江华和他的学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记者 王晨曦)


赵艳:接纳所有的孩子 接纳孩子的所有


2012年,25岁的赵艳来到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中心幼儿园,在乡村学前教育一线一干就是9年。

9月3日,赵艳带孩子参加户外游戏。
2021年9月2日,幼儿园开学,赵艳又开始了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棣花镇中心幼儿园共有3个班,今年赵艳带的是中班。幼儿园教师的日常工作,普通却也辛苦。赵艳说:“幼儿园每个班基本上只有一个老师,今年中班有35个孩子,人数比较多,开学这几天确实忙,老师现在都是住校,一周回一次家。”乡镇幼儿园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在多年的学前教育工作实践中,赵艳克服艰苦条件,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保教工作中,赵艳会用激励机制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她在教室设置了“荣誉墙”,表现好的孩子能获得一颗星的奖励,每周还会评选“红星幼儿”。这样,孩子们得到激励,纪律性增强了,也懂得了团结互助。赵艳还注重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业余时间,她利用废旧物制作体育器材,让孩子们加强锻炼,积极组织孩子们参加“流星飞舞”“小火车”等户外游戏,增强幼儿体质。赵艳的教育理念离不开一个人的指引,这个人就是应彩云。“第一次听应彩云老师讲课是2016年,当时,我在西安参加培训,印象特别深刻。”赵艳说,“我记得应彩云老师说,她的教学理念就是多走进课堂、多和孩子交流,这个理念对我影响很大。”赵艳相信,学前教育就像是播撒种子,把情感和探索精神埋在孩子心里,种子就会在某个时刻发芽开花,让孩子幸福成长。2008年刚上班的时候,赵艳在西安市高新国际幼儿园当老师。工作了4年后,她去了棣花镇中心幼儿园。两段工作经历,让赵艳对不同环境下的学前教学模式有了更多了解。赵艳说:“乡村学前教育更困难些,一些农村家长急于求成,希望幼儿学习写字、拼音、数学,不赞成通过游戏进行教育,认为这是瞎玩,会耽搁孩子。”针对这种情况,赵艳积极和家长沟通交流,真诚相待,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育儿观,让家长意识到学前教育是慢的艺术,要学会等待一个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在乡村学前教育工作中,赵艳遇到了不少特殊儿童。“今年我们班有一个4岁多的孩子,患有小儿麻痹,走路不稳,开学第一天环境比较陌生,孩子哭闹得很厉害。我就和孩子多交流,给他亲近感,第二天孩子表现得就很好了,脸上能看见笑了,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对我说了。与特殊儿童相处要更加细心。”赵艳说。赵艳认为,与特殊儿童的交流,必须要有耐心、有爱心,要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在新的环境中,要让孩子知道有人在关心他并帮助他。“接纳所有的孩子,接纳孩子的所有。”赵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记者 王晨曦文/图)

来源:陕西日报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陕西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奉献雪域高原 共铸陕藏情谊

监制 | 朱   剑

审核 | 任虎鹏

责编 | 王   皓

编辑 | 陈怡文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下载群众新闻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