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奉献雪域高原 共铸陕藏情谊

陕西日报 2022-09-09


编者按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和西藏自治区成立56周年。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藏日新月异的背后,离不开全国的支持和广大援藏干部人才的付出。在9月9日西藏自治区成立56周年纪念日,陕西日报推出陕西援藏特别报道,重点展示陕西“组团式”医疗、教育、农业援藏工作三个方面的举措与成效,展现陕西援藏人奉献阿里的事迹与精神。

高原上的健康守护者

医生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救治。通讯员 王成立摄

“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还有哪里不舒服吗?”9月6日,陕西省援藏医疗队队员王成立来到患者付某病床前,耐心地询问他术后的恢复情况。

8月29日,王成立和同事对付某实施了紧急救治,挽救了这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生命。“这名患者的成功救治,标志着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危重症抢救治疗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陕西省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陈晨说。

从2015年7月起,陕西就开始“组团式”选派援藏医疗人才来到阿里,对口帮扶西藏阿里地区人民医院。

让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2018年7月,作为陕西省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韩军踏上了去西藏的征程。

于是,韩军带着队员开始改造医院的检验科、病理科、急诊科等重点科室的流程布局;同时,打包移植先进经验,推广新技术成果,填补刷新区域医疗技术空白……

“高寒缺氧让队员们经常感到不适,医生有时要一边吸氧一边做手术,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韩军说。

经过4批援藏医疗队员的不断努力,2018年12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终于成为“三乙”。当看到三级乙等医院铜牌时,韩军和同事们的眼眶红了。

后来,在医疗队的努力下,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先后与陕西省人民医院等11家“三甲”对口帮扶医院签订“以院包科”帮扶协议;与13家对口支援医院签订远程会诊协议;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订医疗技术帮扶协议,并建立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专科联盟等,让阿里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

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健康帮扶要‘输血’,更要‘造血’。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靠人才来维系。”韩军说。

陕西省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龚伟了解到,由于没有专业的小儿外科医生,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绝大多数患儿需要被转送到拉萨进行救治。“没有人能保证病情危重的患儿能不能撑过那1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龚伟说。

为了尽快提高医院的小儿外科诊疗水平,龚伟从基本的问诊、查体、手术教起,细致讲解手术操作过程,手把手地进行手术演示教学。目前,一部分当地同事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了。

一例例高难度手术的实施、一条条鲜活生命的挽救、一项项为民活动的开展……医疗队克服高寒缺氧等重重困难,通过实施精准临床带教、开展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使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院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目前,医疗队累计建立帮带对子217对,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培养业务骨干86名,其中40余名业务骨干已能独立开展手术。

新技术填补多项空白

在以前,阿里就医难、就医远是常态,若是遇到疑难杂症,只能送患者到拉萨或更远的地方救治。

现如今,在我省援藏医疗队的帮助和支持下,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已成为“三乙”医院,4家县医院完成“二乙”创建,当地已实现428种“大病、中病”不出地区就能治疗。

为了让阿里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疗队推动建成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医疗远程会诊中心并投入使用;成功实施开颅、腰椎、脊椎等1321项重大手术,填补和刷新了当地307项医疗技术空白;推广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68项,攻克难题49项,3D打印修复颅骨、腹腔镜等十余种手术在阿里首次开展,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在阿里地区医疗卫生发展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与2018年相比,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门诊人数增长25.6%,手术人数增长41.3%。

8月5日,陕西省第七批26名援藏医疗人才再次接过“接力棒”,成为继续行走在高原上的健康“守护神”。队里最年轻的队员杜旭东说:“作为医务工作者,就是要去祖国最艰苦的地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我所学救死扶伤。也希望我们能为阿里健康事业作出更多贡献。”(记者 秦骥)

让“生命禁区”瓜果飘香


“小组团”成员给康乐新居群众传授草莓种植技术。通讯员 王福堂摄

由于条件恶劣,植物难以生长,阿里地区的水果蔬菜长年依靠从内地省份运输供给,因此“吃菜”成本极高。对于阿里人来说,能吃到新鲜的果蔬是一种奢侈。

可是,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以陕西农业技术力量为支撑的阿里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克服重重困难“点石成金”,让“生命禁区”瓜果飘香成为现实,很多以前在阿里地区见不到的水果蔬菜实现了本地种养供给。

“草莓在阿里种成了!”2019年冬季,这则消息成了许多阿里人谈论的话题。一时间,慕名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无不为这一高原上的“奇迹”所惊叹。

“为了让阿里人民吃到新鲜的水果蔬菜,我们的技术人员反复试验,挑选适合在阿里种植的品种,在保证成活率的基础上提高单产量,逐步建设完善阿里生态农业产业链。”陕西援藏工作队队员、阿里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小组团”援藏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王福堂同记者电话连线时说。

在克服了经费、人员、设施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后,王福堂与几名技术人员组成高原草莓试验小组,于2019年8月下旬试种高原草莓两棚,试种品种6个,成活率达到82%以上,最终取得了在高海拔地区规模化种植草莓的首次成功。

达会广和梁锋是“小组团”成员,2019年短期援助专业技术人员援藏期满后,又主动申请延期3年,草莓在阿里种植成功他们功不可没。

“高原草莓栽培试验的成功,无异于给阿里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草莓大棚移交给当地群众经营管理后,现在一个草莓大棚每周都有两千元以上的收益。”达会广说,“如今,周末到生态农业产业园区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也带动了园区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的销售。火龙果、柑橘、葡萄、桃、百香果、樱桃等新鲜水果也不断被引进开展试验种植,原先园区还有个别大棚处于闲置状态,无人问津,如今却一棚难求!”

阿里地区面积达34.5万平方公里,但耕地仅有5.1万亩。而这些所谓的耕地,大多数是由戈壁、荒滩改造而成,土壤难以蓄水、蓄肥和保温,作物即便能够生长起来,也难以开展农机作业。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小组团”想到了使用捡石机改良土壤的办法。今年5月,在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他们引进了1604拖拉机、捡石机、翻转犁等整套土壤改良机械。通过前期试验,针对阿里土地中石块占比大、小径石块多的特点,对捡石机筛网进行了加密改造。

“目前,已完成1200亩土地平整改良和种植,预计提升饲草产量20%以上!”王福堂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将为推进阿里地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

据了解,在规模化成功种植最高海拔草莓后,“小组团”提出围绕阿里现有设施大棚,把高原地区寒冷、温差大、紫外线强、水中盐分含量高等诸多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抢抓时机,加快培育发展以蘑菇、香菇等为重点,短期即可见效的食用菌产业;以草莓为重点,中期见效的鲜果产业;以柑橘、火龙果为重点,长期见效的热带水果产业。目前,已成功引进种植蘑菇7000棒,香菇5000棒;引进草莓脱毒种苗繁育试验1亩、鲜食草莓3亩;引进种植火龙果1亩、“红美人”柑橘1亩;指导当地引进种植“青提”“红提”葡萄6亩……

此外,为了在3年援藏期间把技术传下来,让产业建起来、留下来、壮起来,“小组团”除了做好引进、示范、推广,还从园区经营管理、新品种栽培技术、果蔬病虫害防治、牲畜疫病防治等方面入手,举办各类专业技术观摩会、现场会、培训会,已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记者 屈荔鹏)

为雪域高原浇灌希望之花

陕西在阿里援建的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已经成为狮泉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受访者供图

在遥远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畔,有一所学校,名叫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校园里草木青翠、鲜花盛开,上千名学生在这里茁壮成长。让“西藏阿里”和“陕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陕西的教育援藏团队。

多年来,陕西连续选派优秀教育人才助力阿里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他们跨越万水千山,将知识和智慧播撒在雪域高原。

从无到有,建起一座名校

9月6日,又是一个周一。早上,陕西援藏工作队队员、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校长邓付宽和师生们一起,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注视国旗冉冉升起。

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是陕西投资2.58亿元援建的一所学校。历经4年建设,2018年秋季,1400多名学生走进了现代化的新校园、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

在硬件保障的基础上,我省还不断派出教师,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和课程开设、管理制度的修订、艺体活动的开展等,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帮助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短短几年内,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阿里地区的名校。”邓付宽自豪地说,与2019年相比,今年学校内地班录取上线率增长161%。

据陕西援藏工作队队员、阿里地区教体局副局长杨柳介绍,第九批工作队进藏开展工作以来,还开展了大量项目建设,包括“圆梦阿里科技梦”信息建设、职教帮扶项目、“5G同步课堂”等,大大促进了阿里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和内涵式发展。

此外,工作队还针对阿里青少年学生开展了“秦风大爱”系列公益助学活动,累计募集爱心资金和物资500万元,惠及当地学生2000余名。

组团援教,引发教育蝶变

在距离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近2000公里的拉萨河畔,有一所同为陕西援建的拉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阿里地区海拔高,缺氧严重,师资队伍很不稳定,因此在拉萨实行异地办学。”在该校任校长的陕西援藏工作队队员赵江社解释道。

自2016年以来,陕西积极响应国家“组团式”援藏号召,连续选派了两批(每批3年服务期)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团队,对口支援拉阿高中的发展。

陕西省西安中学教师李晨光来到拉阿高中后,看到班级学生仅有的课外读物竟是一本《优秀作文大全》,便有了在班级建设“晨光书屋”的想法,并很快付诸实践。目前,“晨光书屋”募集图书6万余册,在拉阿高中建立起20个班级书屋和一个学校书屋,点亮了孩子们心中的“光”。

对援藏工作队队员来说,援藏是一份责任和关爱,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完成。赵江社一直在思考,如何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大力组建和开展社团活动”的策略。

于是,援藏教师纷纷发挥特长组建社团。在王运涛、张佳义、王英、谢华利等老师的努力下,乒乓球、篮球、毛泽东诗词朗诵、“一人一故事心理社”等一批社团应运而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杨倩老师的音乐学堂将学生唤回学校。拉阿高中被教育部评为“体育项目特色学校”、被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示范高中”。

多元造血,强化师资培养

“我们不仅要提升受援学校的教学质量,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赵江社如是说。

2019年12月,在陕西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在拉阿高中任副校长的援藏工作队队员任康元组织了一次特殊的教师交流活动,拉阿高中德育管理团队27名教师利用寒假时间,与陕西省西安中学的名师进行了为期7天的深入学习交流。拉阿高中的教师们切实感受到内地学校班主任的细致入微、感受到班级团队的凝聚力。

自2019年7月以来,拉阿高中连续开展了两届“青蓝工程”,20名援藏教师先后与当地60多名教师建立了师徒关系,开展援藏教师示范课40节,实施各项帮扶措施36项,有力促进了学校青年教师成长。今年3月,学校13名教师分别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

在工作队的努力下,阿里地区的多所中小学校与汉中市龙岗学校、西安市未央区华远君城小学、汉中市仁德学校、宝鸡市凤翔县东关逸夫小学等签订“校校结对”帮扶协议,陕西3所职业技术学校与阿里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学生代培计划。

“让阿里孩子们读好书,让阿里老师们教好书,让陕西优质资源到阿里。”这是陕西教育援藏团队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他们为之努力的目标。(记者 刘居星)

记者手记
不灭的高原火种

西藏,承载着很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也写下很多人的使命与担当。

在西藏,拉萨市有“北京路”、日喀则市有“山东路”、阿里有“陕西路”……这些名字的背后,是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深厚情谊,是许许多多援藏干部人才的真情付出、无私奉献,更是不断显现的对口援藏工作成效。

对口援藏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对口支援阿里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援藏工作纳入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持续拓宽援藏领域,深化援藏内涵。

从1995年到2021年,陕西先后选派32批次901名各类援藏干部人才进藏工作,累计投入援藏资金18亿多元,援建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交往交流交融等项目300多个。

从陕西到阿里,距离超过3500公里,海拔落差超过4000米。纵使山高路远,但总有人慨然奔赴——

他们实施安居工程、修筑防洪堤坝、开展环境治理,让阿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们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三产”融合、实施品牌提升,让贫瘠的土地“开花结果”;

他们满怀激情和梦想,在雪域高原上展开有温度的教学,用真情和大爱浇灌希望的花朵;

他们忘我地投入医疗健康事业中,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填补了一项项医学的空白,为阿里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他们用心、用情、用力工作,在雪域高原经受了锻炼和洗礼,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在他们的努力下,生命的“禁区”建起了一座座基础设施完备的村镇,贫穷落后的高原边陲开辟出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我省援藏干部人才积极发扬延安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在氧气稀薄的高原燃起不灭的火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西藏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现在,我省第9批援藏干部人才已在西藏工作了两年,他们充分发挥“组团”优势,由“单兵突击”转向“集团作战”,由“输血”转向“造血”,不断完善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培养,释放综合、长期效益。

“陕西的援藏干部人才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与阿里群众一道同心奋斗、攻坚克难,让雪域高原不断焕发新时代的荣光。”陕西第9批援藏干部领队张小平说。(刘居星)

来源:陕西日报

 

“小秦宝” 志愿服务 让十四运会更热情

陕西新增2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快来看看都在哪里?

监制 | 朱   剑

审核 | 任虎鹏

责编 | 韦世钰

编辑 | 赵志鑫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下载群众新闻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