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号如何为融媒传播难点提供破题新路径?

新京报传媒研究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3-05-05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融媒传播都有哪些难点?可以归纳为“通而不融”“融而不深”“深而不合”三类问题。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共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今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十年,我国已经构建起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格局。如今国内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上达到了怎样的新阶段?学界对媒体深度融合有何新的理论主张?行业专家又是如何看待新媒体平台,尤其是视频平台的新发展?


4月12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共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承办,邀请来自高校、行业、媒体的重要专家与代表嘉宾出席,围绕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视听平台传播特性、融媒创新典型案例等议题展开探讨。


媒体如何面向高质量发展,探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筑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指出,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破题:
  • 是要理解和把握好人与技术的关系,需要认识到技术驱动下的媒体融合,在创造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的消费习惯、文化习惯及思维方式。
  • 是要建立和强化共同体意识,于国内传播而言,要锚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于国际传播而言,要秉持全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 是健全完善适应全媒体传播的人才培养及配套体系,依托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的能力培养与提升,打造一支有思想、有知识、有素养、有境界的新型传媒人才队伍。


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教授发布了《共绘美好视听新生态:新型视听平台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王晓红教授指出,视听新媒体的“可见性”极大地激活了社会的创造力,也为“媒介的融合”及“融合的媒介”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而对于构建深度融合的新生态来讲,仅有“可见性”是不够的,应该从“可见性”迈向“可及性”,要实现信息服务的易得性、便利性以及与服务需求之间的资源适配性,要在渠道可及、技术可及、内容可及、资源可及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可及。


社交+情感+创意
新京报的视频号矩阵策略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融媒传播都有哪些难点?王晓红教授归纳为“通而不融”“融而不深”“深而不合”三类问题。“求形式重于求内容、新媒体沿用旧逻辑、内容和情境不匹配等,都会导致有价值的优质内容难以触及用户。”


《报告》课题组在对以视频号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平台与主流媒体的融合探索进行考察时,发现除易得、可见、直观、生动等视听传播基础特性之外,视频号在社交参与(Encountering)、情感连结(Connecting)与创意流动(Originating)三个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并将其概括为“ECO”(生态)机制。

新京报社团委书记、平台运营部总监贾一鸣以《新京报融媒转型中的矩阵化探索》为题,对新京报的视频号矩阵策略进行了介绍。


不同于其他媒体主要运营一个账号的策略,新京报的公众号和视频号都诞生了自己的矩阵,时政内容、本地资讯、财经知识、书评文化、社会议题、3D动画解读等内容在不同账号发布,适应不同情景,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实现内容和用户的精准化匹配。利用微信的渠道优势,逐渐构筑“内容可及”的生态布局。


“因为我们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生产能力,希望让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更紧密的结合,发挥各个部门更多的能动性。而且我们希望在未来有更多商业化的探索,比如项目的独立,成立独立的工作室”,贾一鸣表示,新京报的矩阵内容生产从机制上讲就是差异化、垂直化的,构筑矩阵目的并非分散资源,而是让不同类型内容去接受市场考验,主动调适内容风格和技术手段,以更好回应用户的关切和社会需求。

视频号矩阵,是新京报重点深耕的领域。《报告》指出,视频号使得优质内容能够基于“熟人社交”持续放大,同时具有打通公私域流量的内在优势,借助“社交+兴趣”的推荐机制不断“破圈”,为信息服务的全面“可及”、全域“可及”,提供了新经验,新可能。“这样的机制会倒逼媒体在分享视频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内容的下沉对于专业媒体来说,是有很多利好的。贾一鸣表示。

新京报也在探索个人IP的布局,“有些不错的记者,我们希望他自己能有一个单独的栏目,未来能有更多的可能性。”贾一鸣表示。《报告》指出,共情性是“情感连结”的重要表征,媒体制作内容既可以调动共同体意识来制作家国情怀的正能量稿件,也可以更加个人化视角。例如在荐书的知识分享层面建立信任,在文化探展中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在测评创意视频中打通青年文化话语,在与新闻人物对谈中凸显受访者的独特视角,在观点争锋中提出更深度的思考路径,在城市观察中亲身体验它的烟火气。

新京报融媒实践打造了一众IP矩阵。

“我们有几个完全竖屏化的栏目大家可以关注,一个叫《废物哲学》是关于创意测评的,《花木南书房》是基于文化去做的探索,《一起来展开说说》是一个探展的账号。”在贾一鸣看来,共情是优质作品的共同属性,是账号运营的普适性原则。创意内容必然不是端着架子“灌输”给用户,而是创造一个优质的产品,吸引用户前来参与。“一些新的栏目,也在突破原有的报道框架,在视频号上推陈出新,比如《业余的郭馆长》《城市体验官》。”



融媒发展下半场
媒体的作用价值发生转变

媒体代表的融媒实践也进一步印证了报告的观点。

今年年初,央视新闻联合微信发起“全球日出·追光2023”视频号直播活动,通过门票分享、朋友圈晒图、红包预热等方式,吸引用户踊跃互动。在一系列绝美日出、地标打卡、暖心故事等内容的加持下,直播收获了数千万人观看。



只有媒体和平台各自拿出最优势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才是媒体高质量发展的开端,才能实现媒体深层次融合的目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合作媒体部制片人 李伟

 


外界往往对人民日报新媒体在重大事件上的新闻报道和视频内容记忆犹新,其实小而美的暖心温情故事也经常产生“爆款”。细微之处的感动能够获得大量关注,令人感动的瞬间也能激发用户的共情。


人民日报视频号运营负责人 刘杰

与会专家教授也就报告观点内容、媒体融合前沿趋势、如何平衡内容与流量之争等内容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价值媒介不是以流量多少来衡量价值,反而是在流量基础之上,对整个的传播格局来进行规则的框定,为弱势者赋能,为强势者立规,为创新者支持,为整个传播格局的健康发展形成动态的协调者、运维者、平衡者这样的角色。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 喻国明教授


对于视频号未来的探索,第一,开辟不同于传统电视新闻和当下流行的轻量化短视频新闻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需要探索“重”新闻的表达;第二,利用直播营造新的公共空间,通过直播开设更多大众的或小众的剧场,同时通过直播呈现更多的新闻现场;第三,视频号应该把专业含量高的知识生产和一般的泛知识生产区分开来,激活更多专家学者的力量,知识群体的参与有助于提高视频号知识生产的“浓度”与“海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彭兰教授


可及空间,解决的是大与小的问题,传播应该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先触达先可及,可及之后再去向周边的周边不断地延伸;可及渠道,解决的是快与慢的问题,渠道不是越大越好,不是级别越高越好,关键是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可及内容,解决的是优与劣的问题,这就需要内容与用户强关联,这样才能形成关注,从而有效解决用户关切的问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陆地


本文编辑:李凡宗 徐彦琳

xjbcmyj@bjnews.com.cn

- 阅 读 推 荐 -

马保国败阵直播间,市场拒绝了“审丑流量”| 周末谈

未成年人非节假日玩剧本杀拟被禁;推特并入X公司 | 传媒动态【4.9-4.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