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大多数食草动物幼崽出生很快就会跑,食肉动物幼崽却很弱?

喜欢请关注加🌟 秀才读史论公道 2024年09月29日 12:52

作为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成年东北虎威风凛凛,但是它的幼崽出生时仅有1公斤左右,需要5-10天左右才能睁开眼,刚出生的幼虎爬行能力也很弱,因为它的后肢几乎用不上力气,只能靠前肢移动拖拽着身体缓慢的移动,甚至于它们的脐带都要母虎帮忙咬断,十几天后,小老虎才能正常的行走。

而食草动物就不同了,比如非洲大草原上最常见的羚羊之一汤氏瞪羚,它的幼崽在出生十几分钟内就能站立了,而且还能自己扯断脐带,再适应十几分钟,它便可以自己行走,几天之后,它们的骨骼就会钙化,拥有一定的奔跑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食草动物的幼崽在出生后确实要比食肉动物更加的强大,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食草动物幼崽如果不快点站起来奔跑,就会被吃掉,所以食草动物的幼崽出生后能力就比食肉动物的幼崽强。这个说法乍一看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首先,即便是食草动物幼崽出生不久就会奔跑,但是它们的奔跑速度也完全与成年的动物没法比,就更不用说是与食肉动物比一下速度了,所以,在食肉动物捕猎猎物时,除了老弱病残的个体容易被捕获外,最容易被捕获的就是幼崽了。

其次,虽然大多数食草动物是群居动物,但是在生产前雌性会找一个相对隐蔽的地方去产仔,而不是站在开阔的地带。我们还是以汤氏瞪羚为例,雌性汤氏瞪羚在生产前几天就离开族群中,接下来它要独自度过长达2个月左右的“独居期”。当幼崽出生后,幼崽会蜷缩在茂盛的草丛中几乎一动不动,而它的母亲也只是在附近短暂的觅食,大多数时间会与幼崽待在一起。

幼崽与雌性汤氏瞪羚生存3-6周以后,就会跟随雌性回到原族群,在此之前,幼崽只要是被食肉动物发现,如果是小一些的食肉动物比如耳郭狐,雌性汤氏瞪羚会将其赶走,如果是遇到像花豹、猎豹等食肉动物,就毫无办法了。

由此可见,食草动物幼崽出生后比食肉动物幼崽能力强,并不是为了躲避食肉动物的捕杀。那么,真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说一下。

比起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大多数是“早产儿”

从整体上看,哺乳动物在母体中的时间越长,其发育就越好(不绝对),但是食肉动物的妊娠期基本上都比较短,比如老虎、狮子的妊娠期只有平均105天左右,也就是三个半月的时间,狼的妊娠期更短,只有平均68天左右。

而在食草动物中,羊的妊娠期在150天左右,牛的妊娠期长达280天左右,大象的妊娠期更是长达22个月。

这就意味着在相近的体型下,食草动物的妊娠期要比食肉动物多至少2个月,也就是说食草动物在母体中发育的时间更长,这使得食草动物的胎儿的发育相对来说就更加的健全一些。

幼崽的体型大小

在母体体型相近的情况下,幼崽的体型越大,显然能力就越强。在这方面食肉动物就弱很多了,体重平均在100公斤的大熊猫(虽然它的食物主要是竹子,但依然是食肉目下的动物,属于食肉动物),其幼崽平均体重仅有110克,比起母体来,大熊猫的幼崽小到了离谱,而体重平均140公斤左右的雌性东北虎,其生下的幼崽也只有1公斤左右。

刚出生的大熊猫幼崽

而食草动物就不同了,我们上面说到的汤氏瞪羚,它成年的平均体重仅有20公斤左右(雌性),但是生下的幼崽就有平均3公斤左右,体重是母体体重的15%,作为非洲五大兽之一的非洲水牛也是如此,一头体重平均400公斤的成年雌性就能剩下平均45公斤左右的小水牛。

从这些数据看,在相近体型下,食草动物的幼崽在出生时的体重就已经是食肉动物幼崽的几十倍了,显然体型越大,其能力越强(母体体型相近),举个例子,如果大熊猫的幼崽像瞪羚幼崽那样有3公斤,它生下来也跑,如果老虎的幼崽也像非洲水牛幼崽那样有几十公斤重,老虎的幼崽生下来就会捕猎小型猎物也说不定。

写在最后

物种幼崽出生时的能力是该物种经过了自然选择后优胜劣汰的结果,大多数食草动物幼崽比食肉动物幼崽出生时能力强的原因主要是妊娠期更长、出生时体型更大导致的。

而这种差异是动物的生态位决定的,因为食草动物的食物更容易获取,所以即使幼体在腹中发育较大,它们也能生存,但是食肉动物就不同了,它们需要捕猎,这样就注定了幼崽在体内不能太大,那么如何不长到很大呢?答案也很简单:缩短妊娠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秀才读史论公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