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局之年看中国,打开“非遗+”传承创新宇宙

华平 光华锐评 2023-06-3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每当辞旧迎新,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都令我们倍增前行信心。信心,源自精神传承。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作为跨年钜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于20221230日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频同步首播,引发广泛关注。


节目聚焦非遗在新时代应用的无限可能,以非遗+”的多元打开方式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面貌,讲好非遗传承故事,见人见物见生活。在此时间节点上,正如一份献给历史和明天的匠心礼物。



若非通过节目,很多人并不知道,非遗还有如此多待解锁的新技能:传统非遗缫丝技艺所获蚕丝不仅可用于华服面料,还可变身为新型医疗科技材料,延续生命;龙泉青瓷不仅可用于日常器皿,更可化身宏大建筑,成为传世工程……


非遗只有真正进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与人交流共生的必需品,才能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不断延展生长,让生活更美好。


首期节目引发全网积极反响,社交媒体上美誉度达99.1;首播当天,新闻联播预告节目开播,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人民日报新媒体、光明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网、环球网、北京青年报客户端及浙江各地党政媒体关注节目开播;《文汇报》刊发评论文章并在头版设置导读。


截至202311日,#非遗里的中国# 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达4.5亿;全网热搜上榜21个。网友们对于总台再出精品十分振奋,纷纷留言,“千锤百炼出工艺”“非遗里的奇妙中国,历经千年时光,沉淀匠心技艺与独到智慧,铸就中华非遗生生不灭的魂魄与风骨”。


品读非遗里的人文价值:

传世的技艺,不只是记忆


迄今为止,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浙江则是拥有1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省份,在全国各省持续领跑。《非遗里的中国》首季首期便从这里出发,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非遗里的中国》第一季共11期,先后前往全国11个省区市,打造11条聚集该省多项代表性非遗展示的街区,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非遗的历史底蕴、匠心精神、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和中国智慧,以及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的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


节目以浓缩时空营造历史的“精妙感”。首期节目中,总台主持人撒贝宁、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演员陈数,走进浙江省台州市有着800年历史的葭沚老街


这里汇集了30余项浙江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展示:乱弹、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铜雕工艺、台州刺绣,乃至古韵雅致的点茶、古法道地的美食等皆浓缩于此。行走在其中,仿佛穿越千年。



节目以人与人的遇见展现非遗的“生命力”。非遗的活态传承,不可或缺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在首期节目中,嘉宾们如艺海拾贝,串起一颗颗非遗的珍珠,同时在与一位位非遗传承人的互动交流中,深度体验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的“捞丝头”、台州刺绣的“剪布底”、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跳刀”等非遗项目的神奇魅力,带领观众深刻理解了“择一事,终一生”的静心、精心与匠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76岁的顾明琪老人,在机械化纺织大量普及的当下,以一己之力坚持传统缫丝技艺的推广,让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得以延续,技艺的传承没有断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80岁的徐朝兴老人坚持青瓷事业64年,历经600次尝试得以恢复龙泉青瓷的独有釉色。



59岁的台州刺绣绣娘林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台州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一位先锋的刺绣艺术家,她的作品《紫椹》G20杭州峰会期间,曾作为主题屏风陈列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主贵宾接待室。


而她最幸福的是,前有师父陈克老先生的引路相授,后有90后的女儿成为创新合伙人,三代同堂的薪火相传、坚守创新,让台绣焕发出别样的时代光彩。



一块饼上所撒的芝麻就是非遗的一部分,一杯茶也能得到世界的瞩目。《非遗里的中国》打开了一扇在非遗中“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传世的技艺,不只是记忆,更融入于你我的生活。面对非遗,没有旁观者,皆是体验者,生活处处有传承,创新让非遗更美好


惊艳非遗里的艺术价值:

细腻的创造,富含共鸣感


文化传承价值是非遗价值体系的核心,同时从艺术审美方面看,非遗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够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其中所蕴含的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可以为新的文艺创作提供不竭的源泉。



《非遗里的中国》注重对非遗审美价值的开掘,在纪实性呈现非遗技艺的同时,充分延展了非遗中的审美元素,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节目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通过对不同非遗技艺样态的审美探索,创制了一场场别出心裁的“非遗美学秀演”,带来绝美体验。


如对辑里蚕丝的演绎《丝·往》,以舞蹈语汇诉说七千年蚕丝缠绕的故事。繁华落下、万物寂静,映于观众眼前的,是蚕丝织造技艺超然物外的剪影,随着激光的流动随风漫舞,用独特的美学意境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写实与梦幻的相得益彰,非遗意象与人体之美的巧妙融合,传递出丝滑的质感和“化茧成蝶”的空间张力。



再如展现龙泉青瓷这一悠久的文化瑰宝,节目选择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录制。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磐。7万块龙泉青瓷板组合成251樘高达10米的青瓷屏扇,与宋风建筑的杭州国家版本馆相得益彰。


而当舞者身着青瓷色衣裙翩然起舞,仿佛一瞬间梦回大宋。飘逸灵动的舞姿演绎出龙泉青瓷独特的韵味,默然不语的非遗之美“活”化起来,惊艳世人。网友们纷纷赞叹,“一抹梅子青,何以润千年”“太美了,文化自信就体现于此”。



《非遗里的中国》从非遗的审美价值角度继续破题,为新时代文艺创作者发挥非遗的审美再造功能和艺术价值带来更多启发和灵感。


发掘非遗里的时代价值:

创新的交汇,聚力美好生活


在《非遗里的中国》,我们看到非遗走进时代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不仅有“非遗+舞蹈”“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不断成熟的实践发展,更让观众和网友震撼的还有“非遗+科技”,其中所蕴藏的宝藏生产力,将带来无限可能。


一根细细的蚕丝,在科学家陶虎团队的手中,充分利用其在自然界机械强度最强的天然特性,与人体特征相结合,开发出了无毒安全可降解的骨钉。在此基础上,还将进一步深化跨学科研究,节目中展示出脑机接口、光学衍射器件、蚕丝硬盘等一项项前沿实物,正在潜移默化地参与着我们的生活。



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铜元素,在专家手中也能妙手回春,化为新中式风格的美学工艺,并借力铜本身对健康的益处,逐步开发出适应生活需要的物件。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朱炳仁精心浇铸的“铜稻”作品,给嘉宾和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和思维冲击力。“稻可道,非常稻”,将浙江良渚千年稻作文明永久性的定格下来,科技与哲学实现了交汇。



当非遗照进时代,面对“守”与“变”的非遗传承之路,几位嘉宾于亲身体验后感触颇丰。


撒贝宁说,非遗凝聚于一件东西,而并不是东西本身,非遗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历史和智慧;陈数感叹多彩非遗能够“见人见物见生活”;潘鲁生留下了“工匠的智慧,活态的传承”之思考;单霁翔则对浙江“非遗传承向未来”充满了信心。



从国家文化战略的角度来看,非遗与民族、国家紧密联系,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对内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外将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非遗里的中国》深入阐释了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相信在新的一年,随着节目的播出,非遗及其背后的文化精神、科技之光能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





往期推荐


01     快来答题!归来仍是“少年气象”

02     这一馔千年,值得你细品

03     一个字不说,却诉尽爱意




监制 |  唐晓艳  李志翔

编审 |  刘   园  张凌云

编辑 |  张梦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