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型非正式古文听写测试卷(自测版,附答案延展)

与君 光华锐评 2023-06-3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欢迎点开这篇文章的你,成为2022年度小型非正式古文听写测试的考生。


考前须知


1、本次测试采用线上自测形式,请自行备好空白纸张,自愿答题,考试时间一分钟。


2、秉承着友好原则,考题难度非常小。


3、测试一共3道题,由于题目较为简单,答对1道题得“差”,2道得“良”,3道得“优”。


下面由段奕宏朗诵考题,请仔细听题,并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誊写在答题卡上。





Test

绝密

启用前

古文听写测试(全国卷 小型非正式版)

考试规则:听写

考试材料:


1、苏轼曰:                             

2、庄子曰:                              

3、《史记》太史公曰:                       



考完了吗?你奋笔疾书的样子是不是be like↓



那么,请考生点开下方空白处,自行核对答案。


1、苏轼曰

2、庄子曰

3、《史记》太史公曰

家长看见成绩单的时刻到了,请考生请自觉将成绩告知家长。


考得不好的同学,需要认真反思一下了!顺便可以将此试卷转发给好友,看看是不是也把背过的课文还给语文老师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延(划)展(重)学(点)习(!)时间。



作为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场考试的学子或往届学子,想必大家对总台的影视作品变成考题并不陌生。


前有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后有电视剧《觉醒年代》相继成为各大考试素材,今天的非正式考试考题也来自总台又一“王炸”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不久。


从考题的正确答案所示画面可以看出,段奕宏饰演的角色正在激情诵读。


他扮演的是谁?又在做什么?


这就要从“万书之书”《永乐大典》说起。


#1  背景解析


明永乐年间,“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将先贤智慧和无数典籍熔铸成了一部“万书之书”,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开篇,讲述的就是这部典籍。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凡例并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合计约3.7亿字,它“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真正做到了“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如此一部大书,修纂过程克服了千难万险,数千人历时5年才得以完成。提起它,人们总会想起朱棣、解缙、姚广孝,但《典籍里的中国》将聚光灯打在了“布衣都总裁”陈济身上——


在《永乐大典》修纂的历史上,一人独当大任的只有都总裁这个位置,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是一岗多人,甚至几十人。



陈济为什么能成为“被光选中的人”?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如此解读:“从顶层设计再到具体工作,我们在戏剧里可以通过陈济的视角,最真切地感受到《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之难、用心之深。他说过一句话,‘文章贵如布帛菽粟,但求有益于世尔’。这也代表了这些修书人对《永乐大典》的期许,希望它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有益于千世万世。”

 

#2  人物及场景解析


陈济自幼博学强记,虽读遍天下典籍,却从未考取功名,被戏称为只懂死读书的“两脚书橱”。


在他的人生中,只有父亲、恩师等寥寥数人能够理解他,但他们也在他30岁后相继去世,只留他在众人的嘲笑中孤独坚守。



直到陈济差不多40岁那年,永乐大帝汇集天下英才修纂《永乐大典》,陈济以布衣身份担任都总裁,统领群儒,一段传奇故事就此发生。

 

《典籍里的中国》戏剧环节围绕陈济立志、悟道、修书的过程进行演绎,在展示他对文化的热忱及坚守之心的同时,也呈现他和父亲陈贞、恩师谢应芳动人的情谊。

 

段奕宏饰演的,就是陈济。



段奕宏说,接到任务时非常忐忑,陈济对他来说陌生而遥远,但在熟读剧本后,他找到了这个人物的“根”:“40岁,不求功名,不想赚钱,就想修书,这一点是特别感动我的,我相信这样的人。希望通过这次演绎,能让更多的观众朋友了解《永乐大典》,从既往中寻得智慧,在传承中启迪未来。”

 

考题中所涉场景,正是“陈济悟道”的戏份:青年陈济坐在星光下对天遥看,每颗星辰都如一部典籍,它们各成体系,如何融为一体?



望着眼前湖水映月、直观相照的景象,陈济从恩师谢应芳念过的诗中,领悟到了“用字以系事,以事来明理”的关键——

 

“水浸月不湿,月照水不干。有人湖上坐,夜夜共清寒。”通过“湖”字,就可以找到这首诗,就可以找到带“湖”字的知识。

 

 

在这场戏里,“湖”“月”“星”等意象都成为了视觉构建元素,节目也以“湖”字为门径,生动诠释《永乐大典》“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编纂体例的精妙。


#3  观后启示


《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符号,也是历史起伏的见证。


节目中展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陈济“穿越”到现代后,看到耗尽毕生心血修纂的典籍只留下副本,且仅现存百分之四左右,原本不知所终。

 


《永乐大典》从最初的几万册,几经散佚,令人唏嘘。


在鲁迅、张元济、郑振铎、周叔弢等中华历代藏书人、护书人的努力下,《永乐大典》踏上了“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回归之旅。

 

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永乐大典》馆藏最多的地方,现存224册,只字片纸都弥足珍贵。



这不禁让人想起《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中的《尚书》。这两部古籍皆传承不易,但战火与流徙,都不曾泯灭一代代护书人拼死捍卫它们的决心。


当它们历经风雨辗转到了我们面前,我们又该怎样去守护呢?


除了通过《典籍里的中国》这类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了解典籍之外,我们也许可以减少些碎片娱乐的时间,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喧闹与浮华中抽离,为经典阅读留下应有的一席之地。



做几道考题,默写几句古文,不会让人立刻了解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却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先贤以典籍为灯,照亮文化之路;今人借典籍作舟,畅游文明之河。让我们以典籍为媒,学习、传承中华文化,汲取先贤智慧,迈出自信步伐!


如果还有下次非正式考试,也能正确率更高了,你说是不是?


注:文中截图、音频、视频

均来自《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往期学习资料

发现国乐重放青春的多样可能

这可能是现代人离古画最近的一次

前所未有的“遗址博览之旅”



监制 |  唐晓艳  李志翔

编审 |  刘   园  张凌云

编辑 |  余寻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