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评协副主席庞井君:新时代文艺评论家要培育四种精神品格

庞井君 光华锐评 2021-11-26
 引言 

钱锺书先生曾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此后,我们一直用“鸡和蛋”来比喻作家和读者的关系。假如一个人不仅吃了鸡蛋,还非要认识一下母鸡本身,并且要对这只蛋的味道仔细品评一番,这人会是谁呢?文艺评论家!

 

鸡蛋什么滋味,其实最好是自己尝一尝。但是当你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开启掌上生活的一天。面对碎片化的信息盛宴、长短视频的轰炸频闪、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推送,你可能首先有一种饭来张口的快感,但紧接着也会有一种武功尽废的惶恐。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会怎样?甚至鸡蛋从哪里来,母鸡是否已被人工智能取代……在快速变动、狂飙生长、前方高度未知的智能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在文艺创作发展中举火探路的作用越发突显。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庞井君认为,智能互联网时代是社会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并存的时代。今天的艺术实际上正处在人类艺术发展新格局生成的前夜。我们必须走出前互联网思维,立足于动态性、包容性、开放性和生长性原则,努力推动和培育互联网时代新的艺术格局的生成。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文艺评论的传统生态被打破,对文艺评论家的品格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文艺评论家需要努力培养哲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文章家四种精神品格。



新时代文艺评论家的四种精神品格

庞井君


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由高科技、互联网、全球化、社会转型等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恰如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言,“想要定义现代社会的特色如何,就像要问变色龙究竟是什么颜色一样。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特色,就是它会不断改变。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来袭,由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一系列创新所带来的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生物空间的相互融合,正在重新改变和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纵观历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与飞跃都会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审美艺术的形态也会随之而变。



与以往相比,当今的文艺发展逐渐呈现出大众化、消费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态势,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欣赏、消费甚至创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文艺评论当中来。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民众搭建了便捷的发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人都是评论家,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形式传递着自己的直观感受或理性认识。评论不再必须是一篇文章,如今一个感叹号、一个表情符号都能发挥评论的功能。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意义上以专业文艺评论家、文艺理论家为主体的文艺评论格局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艺评论,指的是学术性评论,它通过选择、分析、批判,引导创作,引导欣赏和消费,保持文化生态的良性、健康发展而随着普通受众的广泛参与,以网络评论、市场评价、媒体传播为主要形式的评论逐渐发展起来,它以直观的表达方式和畅通的发声途径直接面对读者和受众。


我们有必要对这两种不同的评论进行区分,可以简要地将两者称为“文艺评论”和“评论文艺”。虽然人人都是“评论艺术家”,但并非人人都是文艺评论家就如同人人都可以思考哲学问题,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


针对我们今天文艺评论的现状,特别是针对青年文艺评论家的成长,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新时代文艺评论家”的精神品格。这四个方面不一定是全部,但是我认为很重要。


文艺评论家,要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品质


我以为,每一个伟大的、一流的人文学者都应具备哲学家的精神品格。目前文艺评论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知识结构和理论储备陈旧,少有大的变化,面对超出已有理论范畴的文艺现象时,茫然不知所措,要么文不对题,要么老调重弹,要么干脆失声;另一个是文艺理论的碎片化、机械化和同质化,缺乏个性与生机活力。究其原因,是缺乏哲学家的思维品质。


曾经有学者指出,和西方相比,中国人文学术之所以落后,不在于规范化和技术操作等层面,而在于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发展的框架在背后做支撑。这就导致文艺评论不够宏观、透彻、深入,远远不能达到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种境界——“一位有档次的艺评家,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美学,自己的品味,自己的历史眼光,能把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揭发出来阐释清楚。




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但至少应该具有哲学思维、哲学精神、哲学视角。哲学思维的特质是指向全部(对象包括所有事物)、根本(指向终极)和系统(不是零碎的见解,而是要建立理论框架和坐标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哲学视野,会发现我们的文艺评论只有观点,没有框架,只有零碎性的东西,而缺少一种体系,只有现象的描述和技术分析,而缺少理论的定位和透视,失去坐标和参照系。写出来的文章穿透力和影响力都会受到限制。


文艺评论家,要具有艺术家的审美通透


很多时候,创作者和文艺评论者之间会存在一层狭窄的圈层壁垒。有些创作者像刺猬一样,外表很多刺,而内部非常脆弱,受不了来自评论的声音。遇到不从事创作的评论家的批评,不论自己作品多差,也不管人家批的有无道理,他们都会说,你自己不懂创作,就没有资格做评论。事实上,食客吃了一道菜,虽然不是大厨,难道没有品评味道的权利吗?


不过这也启示我们,真正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尽管不一定要从事创作,但确实需要对艺术的创作方法、路径和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具备像艺术家一样丰富的、敏锐的、复杂的、通透的审美感受能力,才能写出有深度、有价值、有说服力的评论。熟悉和懂得才能够让我们与创作者进行平等而深入的交流,也只有这样才是对创作者足够的尊重。



好的文艺评论既要有理性的眼光,又要有审美的感觉,甚至本身就是艺术作品,是美文。这样的评论才能叫作真正的文艺评论。远的不说,近来我读童庆炳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就有这种强烈的感受。读鲁迅先生的评论文章,更是如此。


而我们一些文艺评论工作者,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学术论文,因为缺乏对艺术内容的感受和理解,缺乏对艺术创作过程的深刻体悟,文章写出来之后缺少足够的感染力。因此我觉得文艺评论家最好能够熟悉或者掌握一两门艺术创作方法,积累一定的创作经验。


我们不一定成为艺术家,但要努力培养艺术家的精神品格。


文艺评论家,要具有思想家的使命担当


有人说哲学家不都是思想家吗,你干脆提一个就行了。我想想还是不行,这里强调的思想家的精神品格是什么呢?在大多数人那里,哲学家、理论家和思想家的分野还是十分清楚的。思想家的问题意识、现实针对性、在场性和思维的敏锐性、锋芒性似乎更突出,理性和逻辑的表达之外,感性的抒发和呈现更强烈。


我们说鲁迅不是哲学家,但却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国家、民族有一种深深的关切,那种深刻的、革命性的看法,直到今天我们读鲁迅著作时,依然能够强烈地感觉到其中鲜活生动的思想力量。鲁迅的思想仿佛是现在提出的。这就是伟大思想跨越时空的穿透力。




思想是和理想内在关联在一起的。没有真正的理想,便难以产生深刻思想。


文艺评论家应该具有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力、理解力和解释力,有对未来社会发展足够的洞察力和构造力,要对当代社会发展有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正如北宋学者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思想应深刻地影响和激励着我们,去经历今天的伟大变革,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唯有如此,才能写出有思想性的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家,要具有文章家的优美表达


文艺评论家要能够写出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章,成为现时代的文章高手,而不仅仅是专业细分背景下的论文写手和信息时代的文字匠。互联网时代、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时代、社交媒体时代,如何创造出一种更有感染力、穿透力的创新性话语表达和崭新文体,是我们要去自觉探索的。


未来不是对过去和现在的简单延续,而是一种新的主体创造和社会时空涌现。当代中国文艺评论需要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自信,既要正视中国古典文论的话语优势,又要让自己具备强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但要锤炼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生活、升华生活和再现的能力。


我以为,面对当代中国人生存的现实,文艺评论家要培育现时代的文体意识,自觉进行文体创造,推动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时代新的文体的生成,要培育古雅清新、自由自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培育真、实、新、特、美的文风价值向度。



青年文艺评论家要培育哲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和文章家的精神品格。

——庞井君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更   .   多   .   精   .   彩


慎海雄:加强传统文艺节目创新

许嘉璐:和诗以歌,精神和鸣

潘鲁生:这道交流互鉴的光如此美妙

陆彩荣:以书为媒,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田沁鑫:为时代书写,为人民抒怀

陈凯歌:长路当歌,少年凯旋

黄建新:和70年峥嵘岁月来一记深情相拥



在看请点这里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