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约大自然”磨课(二)|寻找湿地的鼻子

新泥
2024-09-05

Editor's Note

每周“相约大自然”磨课,记录了新泥自然引导员们,为各社区小队出行踩线,而在杭州城里城外走过的路。

在这条“路”上,有对大自然的体验与探究,也有对历史人文的追思与探讨。每一位自然引导员都在绽放自己的光彩!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草木天堂 Author 菠萝蜜


湿地据说是地球的绿肺,也有人说它是地球的肾,还有人问“湿地是谁”?

这次和大家一起玩的是寻找湿地的鼻子。鼻子至少有两大功能:通气和嗅觉(比如还有美观),我们观察和思考湿地生物都有什么样的“鼻子”,又会怎么通气。


—————————@————————


相约大自然活动因雪延期到2月24日,这天阳光大好,适宜出行。

西溪湿地有很多出入口,本次活动在莲花滩入口处,靠近湿地博物馆和西溪天堂艺术中心。

这里有一左一右两株盛开的梅花,"合欢"笑称集合点为两棵梅。因为距离过远(偷懒/技术不够),没有拍下它们同框照。



相见欢
有几位朋友已经一个春节没见,说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大家愉悦地找到了已经登上诺亚方舟的同类伙伴,打起了招呼。
玩法:抽卡牌分组,按抽到的动物来演绎,可以使用动作、姿态和声音,但全程得说本族语言,不得说“人话”。
打招呼时需要盯着对方的眼睛,尽量大声发出现场新学到的动物叫声(按小组名)。


松鼠、黑水鸡、小鸊鷉(pi ti 第四声/第一声)、白鹭,松鼠们最先找到伙伴,确认方式是用手往身后一翘,示意后边有一条大尾巴。
老乡找到了,可是方舟上却不太平了起来,大家开始乱斗,双人组萝卜蹲。
和试玩一样,有一组最终成为“众矢之的”,而大家都没有出错,不相上下。
于是每组抽一张卡牌用于表演,来庆祝和平,玩了有两轮,这些表演卡牌本来是为游戏出错组准备的。

投入的观众和表演者
左下图:毛毛虫,右下图:观鸟楼

演员和观众们都非常投入,尤其有难度的词,率先猜出来那瞬间简直就是人生高光时刻啊!
"何首乌"和我绝计没有表演天赋了。
但"盒子草"脱颖而出,不仅和"玫瑰"成功演绎了毛毛虫,还率先猜出中华石龙子,连我自己写完都忘了——当然,"海星"和"碧根果"也是演得独到,她们演绎了断尾的哀伤过程,堪称最佳剧情。
"盒子草"还猜出了观鸟楼(见上图),"蒲公英"和"叶下珠"的表演,可以称为最佳造型组合。

稍微解释一下热身环节
考虑到桃源里的课程教材里边关于湿地的内容是系列课,但单次活动时间有限,不能也不需要从头开始体验“湿地是谁”。
参考上次湿地是谁的表演大受欢迎(都是奥斯卡级别演员),设计在热身环节直接导入各要素,分组、打招呼、组间互动以及两轮+1的“我演你猜”表演,既囊括了湿地动植物,也包含了一些设施等非生物。

——————@—————@——————

气味连连看
用来导入鼻子功能。我以为这个游戏大家都玩过了,结果好几位小伙伴总结的时候提到,用鼻子感受这个世界也很有趣,仿佛打开了新的世界,尤其这时看上去比较萧瑟——杉树叶子几乎都落光了、枯掉的芦苇砍光了、水鸟也被清理水面的工作人员惊走了,但刚刚冒芽的小草比如艾草,常绿的小草麦冬,还有经冬的落果落叶、冬青树木,以及盛开的梅花,都给了大家不一样的感受。


事先在家准备的气味瓶,主要用了干香料以及杉树的果实(关于池杉、水杉、落羽杉、柳杉的区分,打算另外找个时间学习一下,目前只知道落羽杉的叶片是柔软下垂的,比水杉要细一些,而气生根,水杉通常较少就一两个的样子,在水边会多一些),上次采用了一些新鲜的小草叶片,味道很淡,所以这次往里面放了薰衣草、薄荷叶、杉树果、花椒和柚子皮。
柚子皮用烤箱和披萨在一起烤过,所以沾了一丝油味混合着焦味。仔细品味,大家毫无悬念地都配对成功。

边走边用鼻子品味湿地

用鼻子品味湿地。
探索湿地植物的气味,500米走了半小时。各组(部分变成各人)先选一种植物描述分享,然后每小组选1—3种制作气味瓶,打乱后通过各组描述进行匹配。
定制版配对挺难的,特征描述倒是都很有意思,“早春的气味”、“闻了还想闻”、“生活的味道”、“闻了再也不想闻”、“大地的味道”等,反正我没有答对,早春的气味也让我闻了还想闻。

碧根果、何首乌仔细品味

太阳底下就餐,都是自带食物,大家也很是训练有素。
盒子草几乎每次都吃一罐另又多带一罐分享。她说炒面用广东鸡蛋面(不知道有没有记错?)来炒,柔韧不糊。
合欢每次必带豆腐干块。碧根果的菜都是煮的还不加盐。云雀带了自制泡菜酸甜可口……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么多,没带饭只带面包的蒲公英她也知道。

自由午餐温馨一刻

饭后开始找鼻子。
开始有小伙伴依靠脑子里的存货在填写表单,也有小伙伴去湿地里现场寻找。"海星"提醒了观察现场这一点,还带我们关注到水里水边的生物与树上的皮孔。
有发现落水的福寿螺的卵,也有发现长着多个气囊的水葫芦(凤眼莲),还发现长在水底的某水草,它们换气的工具和方式是什么呢?

福寿螺的卵,有的一摁就破

天上的鸟,水里的鱼,陆地上的花草树虫,它们都有什么样的鼻子?
大家就初中生物知识展开了大PK,并产生了许多疑惑。
鱼用腮换气,但它也有鼻孔,据说是嗅觉器官,那谁是怎么流过的,它又如何感知的呢?大家统一决定回家吃鱼的时候关注一下。
飞行的小鸟有一次呼吸两次气体交换的能力,那它的气囊怎么长的,又有什么样的一个运作机制和过程?
还有植物,树根会呼吸,叶子会呼吸,树皮也有气体交换,好像它全身都会呼吸,包括露出地面的杉树呼吸根,部分植物还有存储自己排放气体的功能,帮助光合作用。
另外,蚯蚓、青蛙、蝌蚪、鲸鱼、螺蛳等等具有通气功能的部位,还关注了虫子通气孔的位置。
再另外,有人觉得湿地是整个地球的鼻子、绿肺,有人觉得池塘湿泥冒上来泡泡是池塘在呼吸,也有观察到水草叶片冒出气泡来(吐气)……

合欢的记录单?

羽毛永不落地接力吹
讨论有些烧脑,身体呼唤放松。风稍微有点大,不过春风不是一直在吹。
按原计划一人吹羽毛过终点返回换下一人的做法比较困难,大家群策群力,在讨论了几个办法后,发现"蒲公英"和"燕子"建议的大家站在栈道两侧一起吹的方法不错,然后结合之前的目标,我们(她们)决定由一人(我)从起点吹,吹给下一个人,下一个人继续吹,吹到对面,对面再吹,吹回这一边,以斜线方式进行吹传,最终到达观鸟亭方向作为终点的某指定横线。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重羽毛吹不起来,轻羽毛压不住。而且一起风,我们费劲吹到接近终点位置的努力全都白费,有时候还越吹飘离目标越远,队伍阵型也乱了,从栈道两边动态变化到栈道上,挪移到芦苇地里,又上栈道……但这样的不确定性和戏剧性效果,给我们带来了愉悦——只要不比赛就好,有人说。
有一片我们喜欢的黄羽毛飘飘悠悠,随风越飞越高,飞过灌木顶,穿越20—30米高的水杉树杈,跨过小河面,飞向南方……的地面。大家尽情地笑,眼泪飞出来,腹肌笑出来。


笑完了进行总结
大家颇多感触,既觉得团队的碰撞很有被激发的感受,也有一种看到不一样的大自然那种感动,和大自然在一起,和人在一起的连接感,深深为自己融入其中的沉浸和触动。
"合欢"也表示很喜欢周三的活动,遗憾因为工作原因之后参加的机会变少,大家觉得合欢观察细致思维活跃,以后不能常来是所有人的损失,
还有路上花两三个小时跨越杭城来参加活动的伙伴表示了路途的艰辛但还是觉得值的心声,
更有二刷的小伙伴,送好孩子也要赶过来的伙伴,
有很开心很受益觉得咱们是高质量团伙的小伙伴,有表示回家做鱼好好观察的小伙伴……

讨论鼻子在哪里

结束后去闻了草本中提取的味道,和某博后讨论池塘生态,希望我们的活动能为未来某些角落更和谐提供些许灵感。

草木有心—西溪湿地博物馆展览

放一些这次的小发现。观鸟亭边上的水面当时正在清理,所以上次的黑天鹅没有看见,其他的鸟类也都飞走了(暂时)。

福寿螺卵  |  地上的鸟巢
马蜂窝(疑似) |  棕榈丝

记这篇流水账也是一波三折。
中间参加了研修班上课与实践、自然基础培训、在线打卡、小队周末活动踩点与策划、格式塔学习开课等等,保证白天上课全情投入的同时,还是减掉了其他任务的完成度比如在线自然教育打卡。
但还是很希望记录下来一些过程和思考。所以又找海星宽容了一些时间。


最后,对湿地课程“鼻子在哪里”模块的设计和实践做一个思考和总结。
首先,确保单独成块,把找鼻子和气体流通迹象合并,用湿地生物元素做热身,展开部分用气味配对和吹羽毛游戏,导入鼻子通气和嗅觉功能,之后观察记录直接探讨并总结。
其次,观察记录部分做更明确建议,可以设置成寻宝单,比如到水边看看,到树边看看,以替代原本设置中的参观博物馆环节。
最后,提高分享总结针对性,可能需要引导员自己做更多功课。


感谢盒子草、燕子、叶下珠供图
(By  菠萝蜜)

特别感谢:杭州桃源里自然中心提供教案《湿地的鼻子》

新泥学社2022年精彩课程安排:


往期美文回顾:
“相约大自然”磨课(一)|登吴山,探“年轮的秘密”
古城墙遗迹探秘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办?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