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导读 | 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应对策略

中国会计学会 中国会计学会 2022-06-0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亲爱的读者朋友:
      本期“中国会计学会”公众号为您推送的是发表于《会计研究》2018年第11期的文章:


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应对策略

作者:蔡 利 唐嘉尉 蔡 春


一、研究背景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AAA FASC, 1998, 2000, 2005;刘永泽和孙翯,2011;邓永勤和康丽丽,2015)。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Nelson, 1996;刘永泽和孙翯,2011),但可靠性相对较弱(Lys, 1996;胡弈明和刘奕均,2012)。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是否会成为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手段呢?

      现有研究对此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因其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尤其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会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这就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公允价值正因为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所以会计准则对其运用有诸多限制,尤其我国强调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基础上才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能有效制约利用公允价值估值过程进行盈余管理的。这主要是从会计估计作为盈余操纵的手段,即应计盈余管理的角度来谈的。而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不仅包括应计盈余管理,还包括真实盈余管理。并且在SOX法案,和我国2007年会计准则的实施后,管理层更倾向运用真实盈余管理。

       少量研究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得出,管理层会通过改变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出售时间点来操纵公司盈余。那么,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至今,尤其2014年又颁布了第39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与管理层盈余管理方式选择间到底是种怎样的关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研究问题。而审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是财务报告信息接触的“第一人”,其又是如何看待和应对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上的变化呢?这是文章的第二个研究问题。


二、研究结论

      文章以2007-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回答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使其成为管理层实现盈余操纵的重要手段,但在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管理层虽可利用估值技术等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但操控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应计盈余管理受到约束,管理层会转变其盈余管理的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司对应计盈余管理没有倾向,却更倾向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并且真实盈余管理会随着公允价值运用程度的加深和范围的扩大而增大。那么审计师是如何应对由公允价值计量引起的真实盈余管理呢?

     文章借鉴Core el al.(1999)以及方红星和张勇(2016)的研究,借助模型估计由公允价值计量而引发的那部分“增量”真实盈余管理,并进而考察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以及委派更具经验的审计师,来降低审计风险。研究发现,审计师已然关注到了由公允价值计量引发的增量真实盈余管理,会选派富有经验的审计师和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作为应对策略,并且选派富有经验的审计师是审计费用溢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研究意义

      文章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提供了在公允价值审计中审计师行为选择的经验证据,丰富了现有研究结论。大多数文献都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Barth等, 2008),鲜有文献直接从审计师的视角研究公允价值计量(Martin等, 2006)。而此研究可弥补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不足;其次,揭示了我国资本市场,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往大量研究主要围绕着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选择等,即应计盈余管理展开,而文章则发现了公允价值计量引发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选择,提供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行为不一样的证据;再次,揭开了公允价值计量引起审计费用增加的作用机理;最后,研究发现有助于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强化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

      文章也提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主要借鉴的是国外的方法、现有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并不完全适合公允价值计量引发的真实经营活动的改变。此外,文章仅从审计人员配置和审计定价决策两方面考虑审计师的应对策略,并不能全面捕捉审计师的行为选择。未来,可从审计团队配置、审计意见和审计客户选择等角度进一步探索公允价值审计中的应对策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