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学之旅|芒种,忙种水稻

靑爾無爭 Green Flow
2024-09-05

2023年6月16日,周五,阴转多云,21-31度,东风4级,芒种三候1


芒种,“有芒之谷可播种也。”


时值芒种三候,初禾的大小朋友相约插秧。对于我,亲身参与这热火朝天的农活景象,将双脚深深踏入水田,与大地如此亲密接触,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小时候,村里小队各家各户互帮互助,这家忙完轮那家,孩子们在田埂上来回奔跑,勤快的会帮忙拔秧苗,正儿八经地帮忙插秧倒是少见的。

长大后,村里的稻田越来越少,村民们都嫌种稻管理繁杂,改种大豆。如今,村里各家各户互相帮忙耕种收获的场景几乎消失,田间地头没了孩子们的身影,更别说把脚深深地踏入大地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居住的良渚区域,或许得益于良渚遗址,周边的稻田正在慢慢恢复,使人们“记得住乡愁”,使孩子能看见米饭的来源。尽管如此,周围水稻的耕种大都机械化,能有机会亲身参与劳作、与水稻田亲密接触的机会依然寥寥。


因此,得知能下田插秧,小琛和我都非常期待。小琛奶奶曾是种稻能手,回忆往事,诸多感慨。周四晚上,我们一起重温了袁隆平爷爷的故事——《最爱做的事》,初步了解“种稻”的概念和种稻的辛劳。


周五,小琛5点半醒来,我们7点20分到达农田。今日天公作美,对我们手下留情,烈日藏进云里,凉风拂过田地,没让我们经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秧苗从育秧盒里直接捧出,一块一块的,省去了小时候拔秧苗的过程。家长们在田埂上接力,将水稻宝宝们从运输车逐步移至稻田边上。媛媛老师带领大家唱起插秧歌,重温了《悯农》。然后,甩起秧苗、插起秧咯!


马叔、村里的老一辈、小琛奶以及鲸鲸姥爷给我们做示范、做指导,他们身上有与土地相处的丰富经验与智慧。年轻父母们也都乐于学习、勤于实践,积极重建与土地的联结,带着孩子们一起,加入一场名叫“插秧”的游戏。


我和小琛脱了鞋袜,双脚踩入烂泥巴中,被深深“吸引”,动弹不得,“身陷泥潭”就是这种感觉吧!适应了烂泥巴的吸引力后,小琛的目光移至周边。他发现,这里在冒泡泡,那里有只虫。手伸进田里,出来就带了一副“灰绿色”的泥手套。他开心极了,尽情与泥水相拥。在水田里来去自如之后,他乐此不疲地帮我从远处运秧苗。我小心翼翼地插着秧,两三棵秧苗一组,将其托付于“泥床”。一列结束,再来一列,大地妈妈轻柔温和地抚触,让我们全然专注于当下。水田经大家的一阵翻搅,空气里(甚至全身上下)弥漫着浓烈的厌氧发酵和鸡粪的臭味。然而,却给我们无比真实的感受。这就是农村的生活,这就是稻田的气息。


孩子们几乎都变成小泥人,脸上、身上、指甲缝里全都脏兮兮、臭哄哄,但是笑容却更加灿烂,像是太阳的化身。秧苗们可可爱爱,在凉风中摇晃着脑袋,准备开启新的旅程。

离开水田时,桐问妈妈,“我们会有收获吗?”

小七说,“爸爸妈妈今天辛苦了!”

燕子回家路上,看见机器在其他水田里插秧,感慨道:“我们能下地,真是可贵!每一次活动,不仅我们跟土地的链接更紧了,我们每个人彼此之间也是,这感觉真好。”

雅惠老师说,“不假手于他人,双脚深深地与土地连在一起,与孩子真实的劳作。如今,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

我想,等不到稻子成熟,我就会时不时带孩子来田间逛逛、看看,从青涩的小秧苗,到绿油油的稻田,再到沉甸甸的稻穗。


晚上,我与小琛重温插秧的过程。问及感受时,他说“水田会吃鞋子,抬不起脚,光脚就没事了。泥巴粘粘的,上面的很温暖,下层凉凉的。”听到他还能分层描述脚感,我很惊讶。这些具有丰富情感和感官印象的真实体验,就像肥沃的土壤,协助孩子孕育人生智慧。


视频制作:书煜妈妈

芒种,将双脚深深踏入稻田,亲手种下秧苗,也种下一份对土地的关怀,种下一份对粮食的牵挂。

图:然妈 樱桃妈妈 贝贝妈妈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Green Flow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