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少明 | ​解释的多样性 —— 专栏导语

陈少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8-28


解释的多样性

—— 专栏导语文/陈少明

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





经典解释学是近20年来中国哲学增长较快的知识领域,它源于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反思而开辟的新园地。以“经典与解释”为方向,意味着文本的经典化、解释在经典塑造中的作用、解释的创造性等以解释为焦点的问题,都纳入讨论的视野。然而,除中国哲学之外,历史学、思想史、文学史甚至经典文献学均分享共同的经典文本,因此,它成了一个边界不清晰,或者积极一点说,跨学科的问题。这组论文在选题上的多样性,与此相关。传统不是一条河道的延伸,它更是一个水系,有主流也有分叉。不同的知识分支在追溯自己的来源时,最终会汇入共同的源头。不过,那些自认为是大传统继承者的学科,在追本溯源上更有动力,例如中国哲学。程乐松的《隐没与显扬:经学与哲学视角下的“经典性”》属于朝向这一方向的深度思考,不过,它的双重或交叉视角,既揭示两者在知识形态上古今属性的区别,又支持朝向中西融汇面对时代拓展新学问的努力。从经、经学到哲学,作者对“经典性”含义嬗变的揭示,特别是经的原生状态与经学的反思及建构,还有经学的经典与哲学视野下的经典分析,富于洞察力,是理解“中国哲学”必须是既中国、亦哲学的关键。与以整个传统为宏观的反思对象不同,郑泽绵的《从朱子与陆象山的字号看儒禅之代兴——经典世界中如何察名》,则是一篇微观分析的文章。其选择的对象很别致,不是经典文本,而是经典传统中的思想人物。而且,焦点亦非思想人物所创造或宣扬的精深的理论,而是他们的名字背后所隐藏的某种思想史线索。经作者分析,朱“元晦”、陆“象山”这两个宋明儒学中理学与心学的符号,竟是有宋一代儒学与禅宗深度思想纠结的象征。因此,在经典文化研究中,作为解释的对象,不一定是抽象概念,而可以是文本负载的古典生活经验。进入经典世界,除了识人、说事和观物外,作者为我们表现“察名”的功夫。名不仅是辨识个体的符号,它也是社会关系的表征,而且还是命名者心志、期望的自我表达。若循此前进,这种研究就不仅是经典文化或思想史的学问,而且是指向做哲学的旅途。解释经典文本,当然是古典思想与古典生活经验的探寻,但不意味着这种学问只具有古典的意义。很多重要的思想现象,即使不是用大概念表达的观念,也可能有贯穿古今的意义。宋德刚的《早期中国哲学中的“胜”思想——以老子为中心的考察》,触及人类社会(特别是政治军事)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竞争行为及相关的态度、策略诸问题,其中老子与兵家对用智用谋而非滥用武力的军事战略思想,特别是孔老关于“自胜”是终极胜者的见解,在中国历史中留下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文明成熟的表明,同时也对当代中国面对国际混争局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教益或指引。学问没有止境,经典意义也不会穷尽。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责任编辑:张慕华




推荐阅读

新刊速递|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2022年第2期

彭玉平 | 记得庭前青草遍

2022年第2期

曹家齐 | 宋史研究琐言——专题导语

2022年第1期

王本朝 | 文学行为与思想生成的对话——专题导语

2022年第1期

陈少明 | 生命的精神场景

2020年第3期


审核发布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