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章振乐 等|从小热爱劳动: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章振乐等 全球教育展望 2022-09-24

章振乐,戴君,夏建筠,洪玉芬,章红英. 从小热爱劳动: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 全球教育展望,2022(7):76-92.


摘要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的号召,针对先富起来的地区学校普遍存在的“富后不劳”“五育缺劳”“以动代劳”三大问题,本成果从“开心农场”这一劳动教育的载体创新出发,率先提出“新劳动教育”概念。历时12年,本成果逐步明确了以“从小热爱劳动”为宗旨的学校劳动教育新内涵,建成了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建了目标清晰、内容丰富、途径鲜明、方式多样的实施模式,整合了劳动教育新资源,形成了学校主导的“学校+农场”“学校+农户”“学校+企业”等劳动教育新共同体,实现了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同时,本成果形成了“价值创新、课程引领、系统实施、区域推进”的改革经验与方法,打造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样本。


关键词  从小热爱劳动;小学生;劳动;新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  

章振乐/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二级正高级教师  (杭州  311400)

戴君/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院高级教师  (杭州  311400)

夏建筠/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高级教师  (杭州  311400)

洪玉芬/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高级教师  (杭州  311400)

章红英/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一级教师  (杭州  3114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为响应这一号召,针对发达地区小学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富后不劳”“五育缺劳”“以动代劳”的现象,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在之前创建新劳动教育取得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完善新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实施模式与共同体建设,创建了小学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唯一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成为全国劳动教育标杆。在我校引领下,区域统筹劳动教育成效显著,被认定为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相关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示范、辐射与推广, 2019、2020年连续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典型案例,《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在教育部2020年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作为亮点发布,在2021年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上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发布,并作视频经验交流,对推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挥了重要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意识却淡化了。[1]学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虚化窄化现象,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短板。


(一)富后不劳: 家庭普遍存在过度富养的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我校所在地区家庭经济条件普遍快速提升,出现大量“富二代”“拆二代”。据调查,家长存在“现在有钱了,不需要孩子去做家务”“只要会读书,不用劳动”等观念(如图1),导致小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2010年10月,学校对学生劳动状况调查发现,10个学生中每天参加劳动的不到2人,掌握日常劳动技能的不到4人。其中,360名二年级学生参加系鞋带现场测试,结果10个学生中会系鞋带的不到1人。



图1  家长劳动教育观念调查


(二)五育缺劳: 学生普遍存在过度补课的现象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课程没有支撑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五育缺劳、重智轻劳现象十分普遍。同时,过度补课问题非常严重,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不在教室补课,就在去补课教室的路上”,几乎全员全程都在补习要考试那几门课。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劳动教育既无时间也无空间,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劳动的育人价值无法实现。


(三)以动代劳: 劳动教育存在形式窄化、功能虚化

在此前的课程改革中,劳动课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劳动技术课代替了劳动教育。大部分学校缺乏开展劳动教育的专门场所,多把“活动”当做“劳动”(如图2)。劳动教育的形式窄化、内容碎化、功能虚化、实施随意化等问题非常普遍,核心价值无从体现,严重制约了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的发挥。



图2  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劳动教育的独特功能布于劳动观培养、劳动品质的雕塑以及为职业劳动做准备。[2]劳动教育需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壁垒,走向生活,走进社会,建构有丰富内涵的劳动教育理念。学校迫切需要对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指导方式、质量保障等进行重新建构,寻求有效的实施模式,促进劳动教育落实落细,实现五育融合。本成果致力于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解决如何明确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定位、如何建设适合的课程、如何创新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以及如何在“全社会教育”理念下实施劳动教育等问题,旨在培养小学生“从小热爱劳动”。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本成果经历了12年4个阶段而成,构建了新劳动教育的内涵,探索了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契合了美丽乡村建设,创新了家校社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劳动教育实践场所、课程内容、整体实施、辐射引领等问题(如图3)。


图3  新劳动教育12年实践探索历程


第一阶段(2009—2012年)  建场地: 解决劳动教育实施中的场所问题

2009年,学校向社区租用20亩土地,开辟“开心农场”,用于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劳动,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了场地支持。2011年,依托浙江省规划课题“基于育人模式转换的‘开心农场’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展开研究,推进“开心农场”建设,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如图4)。



图4  “开心农场”主要活动区块


2012年,以“从小热爱劳动”为核心,学校率先提出“新劳动教育”理念,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进行劳动育人的创新实践探索。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在办学实践中认识到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劳动教育刻不容缓,基于“新劳动教育”理念,建立劳动实践基地,解决劳动教育实施中的场所即“在哪里劳”的问题,为“新劳动教育”实施提供场所保障。探索实践在全国交流,被《中国新闻》报道。


第二阶段(2012—2015年)  创课程: 解决劳动教育实施中的内容问题

2013年,为解决劳动教育实施内容问题,突破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缺乏课程标准的指引等难题,[3]学校依托浙江省级规划课题“田野大课堂: ‘农事’特色课程群的架构与实施”,开始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项目化形式实施劳动教育。“朵朵葵花向阳开”获浙江省中小学精品课程。2014年,学校将“新劳动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课,每周一课时实施,课程向多元化发展。2015年,学校开展“基于选择性思想的新劳动教育课程的架构与实施”课题研究,通过选课、选项、选群、选师、选法及选评价的实施方式,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以劳动教育为抓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合贯穿,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社区的实际需求与资源,创建了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解决了“怎么劳”的问题。学校的相关成果被《中国教师报》等媒体报道,标志性成果《小学新劳动教育论稿》一书也顺利出版。


第三阶段(2015—2018年)  成模式: 解决劳动教育实施中的整体实施问题

2015年,学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视角,结合本校多年实践对劳动教育进行新诠释和架构,重新界定劳动教育内涵,从目标、内容、环节等方面形成实施纲要和“学校+农场”“学校+农户”“学校+企业”等实施模式;整合新资源,将培养学生勤俭奋斗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教育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主动选择和实践;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围墙,形成学校推动下的劳动教育新共同体。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通过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不断深化对劳动教育中实施纲要、课程体系、基地保障、评价管理的探索,加深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构建了目标指向明确、课程内容完整、组织实施有序的“新劳动教育”的完整实施模式,推动了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改革。学校完成了课题报告《新劳动教育: 基于实践育人的八年探索》,总结提炼了 “一所小学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与“一个区域如何推进劳动教育”的经验,创建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样本。


第四阶段(2018—2021年) 重辐射: 解决新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问题

2018—2021年,学校“新劳动教育”在课程优化、基地升级、家校协同等领域不断深化,逐步完善新劳动教育的新认识以及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式,在多元评价、协同育人、区域推进、助力乡村四项机制保障下,落细落实劳动教育。发布“小学生劳动清单”,明确各年级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推出“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走进乡村,开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新途径,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增进学生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这一阶段中,学校逐渐成为全国劳动教育实践样本,新劳动教育吸引区内外学校共同参与,促成全区新劳动教育33校联盟、长三角新劳动教育20校联盟,辐射引领各地劳动教育工作。学校还将本阶段经验成果集结成专著《富春第七小学: 新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并出版。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新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的成果丰硕,包括专著、论文、教材、案例等,在理论与实践中均有创新之处。


(一) 新劳动教育的理论贡献

本成果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阐明了劳动教育的新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被赋予新的教育意义。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4]在对传统劳动教育扬弃的基础上,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与新时代相呼应,发挥劳动综合育人价值,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新劳动教育以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儿童为宗旨,使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劳动实践,体验父辈为改变落后面貌而奋斗的艰难历程,体验现代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意竞争的艰难历程,从而在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融合实践中,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5]


2. 形成了小学新劳动教育体系

新劳动教育围绕“在哪里劳”“怎么劳、劳什么”“一所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一个区域如何推进劳动教育”四大问题,从目标、课程、基地、评价等方面统筹设计、联动实施,通过10多年的积累与总结,形成了区域推进小学阶段新劳动教育体系(如图5)。学校聚焦核心目标,设计了多样性、可选择、可组合、多模态的劳动课程,提炼了四种指导方式、三类实践基地、三大评价方式,创建了劳动教育新样态。


图5 新劳动教育体系

    

(二)一系列的新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学校经过12年实践探索,在持续的总结与反思中,形成了一系列新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1.编制新劳动教育实施纲要

学校根据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多层面、有梯度地编制相应的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如表1)。


表1  新劳动教育实施纲要



2. 创建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围绕“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学校结合国家课程内容,挖掘社会资源,以勤俭节约、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学会劳动为重点,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计了专门化、融合化、项目化和综合化课程组成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图6)。



图6  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专门化课程

学校在新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中设置劳动教育的专门化课程,集中开展劳动教育,每周一个课时,组织以生活劳动为主体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进行劳动教育的启蒙教育。以学校为主要劳动场所,以主题学习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的习得、劳动习惯的形成以及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养成。


如劳动课中的“甜美生活劳动创”课程,以小学阶段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包括扫地、洗衣、整理书包、做值日等日常性劳动,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根据安全规范开设木工、金工、3D设计、纸艺、麦秆创意等专门课程, 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新型农具、工具等设计制作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分享劳动成果,体味劳动过程的艰辛,树立服务于他人的意识,并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懂得尊重各种职业的劳动者。开展创客教育环境下“3D 打印劳动工具”创意微课程的开发研究,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工具的创意设计,花草监测仪、自动浇花器的设计等, 在传统劳动中融入现代和科技元素,让劳动不仅充满汗水,更充盈着智慧。


(2)融合化课程

融合化课程将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相融合,找准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和契合点,以适切合理的方式多途径、多层面地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和内容,[6]开展劳动实践学习,从而促进“五育融合”,贯穿学校育人体系。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拓展劳动教育阵地,开发劳动教育的新渠道。如“语文+劳动”课程中,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资源进行劳动价值观的融合,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以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为例,学完课文让学生跟着课文学做一道年夜菜,制作过程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爱心的付出,也让他们在做菜中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感受传统习俗的魅力。这些要素无不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当学科与劳动邂逅,学科的真谛便在劳动教育的理念下绽放生动的光彩,而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的培养也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劳动与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成全。 


(3)项目化课程

学校设计了项目化课程,以项目引领,开展大周期的劳动实践。设计跨学科的劳动教育项目化课程,在项目化课程中,学生完成综合实践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迁移运用的能力,全面提升劳动素养(如图7)。



图7  项目化课程实施步骤


如“油菜花开金灿灿”课程中,学生全程参与油菜的种植劳动,了解油菜的植物特性、种植要求、功能作用等知识的学习。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开展了小课题研究,结合绘画、写作等学习方式,以及测量、计算、加工等实践劳动,丰富了劳动课程的学习内容,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劳动体验获得多元能力的培养、全面素养的提升。


(4)综合化课程

综合化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如宣传社区垃圾分类,参与小雷锋志愿、敬老院慰问等服务,参与社区或村组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公益劳动的意识。课程中特别注重联合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成为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


学校一直重视生态环境教育。从成立垃圾分类回收公司、建立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到垃圾分类课程,一步一个脚印,深耕校园环保教育这块沃土,践行环保理念,让学生用双手美化环境,创造美好生活。同时,学校结合“志愿者课程”,开展“小手拉大手” 活动、假日小队活动,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播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3.提炼新劳动教育指导方式

(1)农事劳动

学校对开心农场实施班级承包制,激励学生参与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事劳动。学校设立阳光绿谷高科技种植馆、农具陈列馆、蔬菜种植区等劳动基地,丰富学生劳动体验,实施多元能力培养。


如“跟着节气去劳动”课程,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开展节气文化导向下的水稻种植体验,将勤劳节俭、读书劳动的实践与立项追求密切结合起来,从芒种育苗插秧到立冬收割,经历11个节气。长周期的项目化学习让每个孩子都经历完整的种植体验和探究。


同时,学校借助校外资源,参与乡村振兴行动,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学生深度参与播种、育苗、收割的劳动实践,对校内实践进行有机补充。


(2)工业体验

学校基于自身资源和地域特色,整合劳动与技术,开发了创意劳动课程群,包含“编织小能手”“智慧小鲁班”等课程,进行工业劳动体验。


如“智慧小鲁班”课程,学校开辟多个木工和电工教室,安排专门的教师以“普及+提高”的模式实施教学, 3—6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安排4课时参与动手实践,在学习制作投石车、鲁班锁、七巧板等活动体验中,获得艺术、科学、数学全面发展。


学校在校外劳动实践中,借助社会资源,走进富伦生态造纸厂、张小泉剪刀厂等企业,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体验工人的艰辛;通过邀请劳模进校园,弘扬工匠精神,使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7]


(3)商业体验

新劳动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生活理财、消费指导等现代商业劳动体验,劳动教育内涵更为丰富。学生在财商课程、美食节物品买卖中获得体验,培养财商和商业服务意识。


如“理财小能手”课程,分年段实施,每一年段5课时。低段包含研学旅行中的“20元亲子合作购物”等;中段包含研学旅行中的“20元小组合作购物”“我是节约小能手”等;高段包含研学旅行中的“20元DIY自制美食”“我能精打细算”等。课程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对消费、职业、责任有初步的认识(如图8)。



图8  “20元研学”主题学习框架图


(4)服务实践

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学校在“美好生活劳动”课程中,设计了“成长30事”“开学课程”等内容,也为各年级学生量身定制“劳动清单”,从“农场劳动”“校内劳动”“家庭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4个方面提出共计300条针对不同年段的劳动建议,注重劳动参与、体验,感受劳动价值。


如针对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对学生提出了30条建议,在公益劳动中感受社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五年级的志愿服务小队还把家中闲置的好书放到各个候车亭,倡导全民阅读。


4.创建新劳动教育基地平台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对基地的建设提出了保障要求。除校内基地,学校还结合劳动教育内容,开辟了安顶山茶文化基地、渔山稻乡基地等校外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丰富多样的资源。


5.探索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留存有价值的劳动教育成果,对于充实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构建开放、兼容、有序、动态、迭代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劳动教育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丰富经历,激发学生兴趣,从“技能+素养”出发,指向劳动育人;注重“过程+结果”评价,关注全过程出新招;抓实“校内+校外”, 全员参与多元评价(见图9)。


图9  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在新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中,着眼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学校研制了《劳动教育跟踪评价项目方案》,开发了“i劳动·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和提升平台”,构建了劳动教育智能管理和监测评价体系,实施了劳动实践体验反馈单评价、劳动争章评价、劳动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学校以“劳动实践清单”为核心,有效解决了劳动教育评价过程记录难、数据信息多、花费时间大、结果应用弱等诸多难题。


(三)学校、家庭、社会新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

为形成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推动和引领劳动教育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学校逐步探索家校社合作育人机制创新的4条路径(见图10),形成家校社合力育人的新共同体。



图10  家校社新劳动教育共同体


1. 人力共济“专业化”

打造劳动教育专业队伍。劳动教育指导是一个系统、专业的体系,除校内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外,学校依托校外辅导员、劳模工作室、农户指导教师和工匠大师等力量,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共同组建起来源广泛、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专业指导师资。


2.研究共助“内涵化”

以研究引领劳动教育实施内涵提升。学校依托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单位的优势,成立“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院”,专设6个编制,引领新劳动教育实施中的顶层设计、课程开设、区域推广,推动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家庭劳动教育生活化、基地劳动教育标准化。加强学校和乡村的合作,共同开发“农耕课程”“手艺课程”,让乡村丰富的劳动文化丰盈校外劳动教育课程,在校本课程、基地课程中嵌入本土元素。


3.家校互通“协同化”

探索提升“家校社共育”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的途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制定“小学生劳动清单”,明确各年级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为小学劳动教育明确了抓手,打通了劳动教育在家庭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努力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的氛围。


4.平台共建“立体化”

构筑立体化劳动教育新平台。除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基地外,学校还推动了《杭州市富阳区中小学生“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方案(试行)》《杭州市富阳区“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基地认定办法(试行)》的出台,打造“综合+专项”“紧密+松散”“国有+市场”的实践平台,助推25个乡村实践体验基地、100个精品村和1000个农户体验点的建设,形成综合劳动教育基地、乡村劳动教育基地、农户体验点“三位一体”的“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网络,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平台。


(四)创新点

归纳起来,本成果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创新: 超越以活动、课堂为中心的劳动教育新定位

新劳动教育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传统劳动教育的扬弃,拓宽了学校劳动教育的视野,超越活动,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家校社协同实施,建构了指向“从小热爱劳动”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从目标上看,新劳动教育是为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的功能,以新时代的劳动者应具备的劳动素养与劳动精神为培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从内容上看,新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积累劳动经验和智慧,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从实施途径上看,新劳动教育注重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


2.模式创新: 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新劳动教育围绕“在哪里劳”“怎么劳与劳什么”“学校如何开展”“区域如何推进”等问题,深入探索12年,形成了小学实施劳动教育新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实施纲要、实施体系、指导方式、保障体系。它以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为载体,以课程活动为途径,在学校、家庭、社会多领域,参与动手实践,创新了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受到学生喜欢。


3.协同创新: 创建了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新共同体

新劳动教育主张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围墙,强调政府统筹、专业引领、协同机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学校主导的“学校+农场”“学校+农户”“学校+企业”等新形式。学校针对经济发达地区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改变了学校帮学模式,影响了社会,让劳动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效结合社会资源,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形成了劳动教育新共同体。    


四、效果与反思


新劳动教育提供了劳动育人的一种实践与理论。其所创建的系统育人模式,依据新时代、新儿童特点,根据学校办学宗旨完成顶层设计,形成了目标清晰、内容丰富、途径鲜明、方式多样的实施模式,实现了劳动教育的新样态,较好地解决劳动教育被窄化、虚化、弱化、异化等问题;所采用的“价值创新、课程引领、系统实施、区域推进”改革经验与方法,形成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样本。


(一) 实践成效

1. 学生更爱劳动,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1) 学生更加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学生在经历新劳动教育实践中,切实感受到劳动的辛苦,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体会到父辈为改变生活面貌而奋斗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在学校中餐泔水回收情况的调查中,可以发现: 与2010年时相比,2020年时班级每餐泔水回收量明显下降(如图11)。



图11  2010—2020年中餐泔水回收统计


(2)学生劳动观念转变,更加热爱劳动,懂得尊重普通劳动者的道理

学生参与劳动时间增加,逐渐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2019年10月,对全校2432名学生进行的劳动情况调查显示,学生在家劳动时间与2009年时相比显著增加(如图12)。



图12  2009—2021年学生在家劳动时间对比统计


在劳动技能的掌握方面,对低段学生进行的穿衣、整理书包、折袜子等10项家务劳动的调查发现,83.1%的学生全部都会;对中高段学生整理衣柜、洗衣服、烧饭等10项家务的调查发现,79.2%的学生全部都会(如图13)。



图13  2021年学生劳动技能情况统计


对学生进行“你心中的最美劳动者”和“你的职业理想”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有了正确的认识,懂得每个社会劳动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能树立做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职业理想。


2.教师专业能力得到发展,学校转变育人模式,赢得了荣誉与声誉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劳动教育实施能力

教师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开发了《蚕豆成长记》《呀,土豆!》《小小蚕儿趣事多》等6本校本教材,完成了1—6年级6册劳动教育主题教材的撰写、编排工作。13名骨干教师参与了浙江省编《劳动》教材的编写。教师编写的“青青校园”等3个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我校作为全国劳动教育示范单位,还承办了全国各地及区域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学校以新劳动教育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经验和方法为主题进行教师培训,转变教师劳动教育观念,激发教师课程实施热情,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组织开展联盟研讨、区域分享、网络教研等,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


(2)打造“新劳动教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新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是学校基于劳动教育的全面改革,劳动与“各育”的融通,发挥了综合育人的功能,促进了学生全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全校学生人人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外,人人都参与志愿者活动。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学生个人和团体多次在国家、省市级获奖。


从2009年以来,学校以开心农场为载体,提出“新劳动教育”理念,以劳动教育促进五育并举,推动了育人模式转变,成效显著。课题组出版专著《小学新劳动教育论稿》《富春第七小学: 新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在《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唯一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被评为“中国最具变革力的学校之一”“浙江省教科研孵化基地学校”等,先后获得“全国创新教育典型案例”等国家和省市级评比奖项30余次。该项目成果获得2021年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二)传播与影响

1. 区域辐射

富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校10余年实践经验,提出“做强七小,做大联盟,做实全域”的思路,相继出台《富阳区加强新劳动教育行动方案》《关于区域推进富阳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多项制度。在学校引领下,区域统筹劳动教育成效显著,被认定为“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


2.全国引领

新劳动教育体系已成为全国优秀典型与实践样本。我校与全国各地100多所学校联盟成立了中国新劳动教育联盟、中国长三角新劳动教育20校联盟、区域新劳动教育联盟等,发布《“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意见》《中国长三角新时代劳动教育20校联盟富阳共识》,明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方向与实施愿景,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近年来,全国百余所中小学,数万人次来校学习交流。学校各项成果多次在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中受到推荐,2019、2020年连续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典型案例”,教育部2020年工作新闻发布会也将其作为亮点发布。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作情况》2019第95期刊发文章报道新劳动教育实践案例,《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人民日报》也纷纷加以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70年专题片”《教育强国》讲述“新劳动教育”的探索和创新。


(三)反思

近年来,劳动教育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的重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推进了全国各地劳动实践的深入开展。各地各校认真落实政策要求,深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并与地方和学校特点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符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特点的劳动教育,但是如何落实落细,如何形成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促进劳动教育实施的闭环形成。


参考文献: 


热门专栏推荐

(点击打开文章合集)



义务教育新课程笔谈


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解读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扫码订阅

投稿网址:

http://wgjn.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