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点击上方“深大社科学报”可订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海外话语

谱系及建构进程

杨   帆

(南昌大学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1)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海外话语谱系是指海外学界基于话语认知视角,将其作为具有统合性与离散性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进行话语图景表达的话语集合。这一话语内容与认知分析相辅相成、紧密关联,并遵循历史制度主义与结构功能主义交叉其中的复合化路径,力图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进行深度阐释。这一阐释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话语认知和话语建构的过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海外话语谱系建构也可以被理解为海外学者基于时空维度,遵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历史实践,运用话语作为认知工具,对这一模式的特质、演变以及运用等相关命题展开叙事,并根据这一模式的发展时间线生成不同认知理论的建构过程。紧随海外话语认知建构的起源,相应生成了1990年代基于西方中心论认知立场建构的“照搬论”、2000年代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建构的“本土论”、2010年代至今基于新时代中国现代化成就建构的“超越论”。总体上而言,这些主张代表了海外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认知主流,在一定意义上都能给国内学界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学术启迪与镜鉴。

关键词:海外中共党史;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模式;话语认知;建构进程

作者简介:杨帆,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南昌大学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外中共党史研究。


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机制、问题及路径

周   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延续、深化、升级,是对新时期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定位,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科技创新高水平体现于具体的时间层次、布局层次、适应层次、空间层次等方面。高水平科技创新越是着眼于长远,高质量发展越具有长效性;高水平科技创新转化率越高,高质量发展越具有现实可行性;高水平科技创新战略性越强,高质量发展前景越广阔;高水平科技与高科技产业结合越紧密,高质量发展效率越高。针对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科技全链条创新水平有限、成果发布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创不如买”的战略性局限以及双向布局不合理、行动不协调等问题,需要统筹各部门、各相关领域,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变革水平,增强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支撑;完善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发布和评价机制,推进知识体系高质量发展;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战略性,服务于新发展格局构建;协调布局和行动,强化高水平科技与高质量发展的体系性整合。

关键词:高水平科技;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层次;发展层次

作者简介:周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技术经济、消费创新、评价等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乡村文化理论与实践

冯志宏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乡村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对“三农”问题的文化思考与理论探索。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优秀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习近平乡村文化理论内涵丰富,其核心要义是: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注重保护和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关心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关注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和各种陈规陋习,提倡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习近平乡村文化理论的精神引领作用,强化基层党的建设,增强乡村文化自信,重视乡村文化人才建设,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冯志宏,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逻辑

与世界意义

孟献丽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属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继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并将这些特性在新时代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彰显,进而孕育出一些自身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刻的人民性、鲜明的民族性、永久的传承性、突出的先进性和一贯的和平性等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符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逻辑,既是人类文明历史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又是承继弘扬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必然要求,还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深刻改变和影响了中国,又充分展现了其历史使命与世界担当,具有重大世界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为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又超越了“西方中心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也超越了“零和博弈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世界意义

作者简介:孟献丽,法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


文化政策驱动下的中国文化产业

关键性问题

王金会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北京  100872)

摘 要: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之后,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学界也快速展开对文化产业理论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历经文化产业规划引导期、战略纵深发展期和高质量发展期等不同时期的文化产业政策的驱动,文化产业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重大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实践层面,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到数字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都有明显的政策痕迹;理论研究从文化产业概念辨析、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体制研究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的探索,都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目前也存在着理论研究滞后、具体行业研究不够深入等诸多困境,很多领域有待深化。未来我们需在构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深入具体行业研究、回应时代发展的实践问题、保持研究的持续性等方面重点关注。

关键词: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IP产业发展;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

作者简介:王金会,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学科执行主编,主要从事文化理论、文化产业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23年度学术报告

周建新,谢金苗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期做好文化工作指引方向、凝聚力量。2023年出版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著作、蓝皮书等213部,发表学术论文2675篇。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整体呈现如下特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产业新方向、聚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备受关注、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研究持续升温、文化消费关注度有所提升、乡村振兴研究引人注目、地域文化产业研究范围有待扩大、文化产业海外传播缺乏具体研究、学术会议活动日益丰富、学术期刊的文化产业研究呈现连续性与稳定性。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地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年度报告等议题仍是重点内容,其中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ChatGPT、文化消费、乡村振兴、文化元宇宙、现代城市文明形态、文旅融合为学术热点。同时,文化产业年度报告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稳步提升,学术会议的前沿性和持续性凸显,学术期刊的文化产业研究稳步发展。未来应继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推进文化产业三大体系研究、加强数字文化产业研究的学理性分析、重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与建设、重视人文经济学研究、形成系统规范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研究范式。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元宇宙;人文经济学;文化产业三大体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传播

作者简介:周建新,法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执行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区域文化研究;谢金苗,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数字技术能否缩小区域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差距

刘富华1,2,宋   然1

(1.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2.乡村振兴云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1)

摘 要:缩小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在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供重要动力的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距。利用我国2014-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以适宜性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理论为核心,系统剖析数字技术空间溢出对区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资源禀赋两大约束条件对数字技术和区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从整体上看,数字技术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数字技术的空间溢出加速了区域间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同;从机制上看,数字技术空间后向溢出对区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缩小的贡献效果强于前向溢出的效果。当数字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时,数字技术通过技术扩散缩小了区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当数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时,数字技术通过技术扩散扩大了区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当区域创新要素禀赋相似时,数字技术通过技术扩散对区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缩小的贡献程度更强。

关键词:数字技术;技术扩散;空间溢出;区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空间条件收敛

作者简介:刘富华,经济学博士,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乡村振兴云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宋然,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数字金融如何精准促进目标农户增收

安丛梅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0024)

摘 要: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库,实证考察数字金融对目标农户信贷可得性和多维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对有借款需求、有劳动能力和有学习能力的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更加显著,且数字金融在目标农户群体中存在信贷需求侧的放大机制,支持农户信贷从名义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变。(2)硬件设备、网络条件和村庄信息网络传递均会影响数字金融对目标农户的瞄准,但在不同目标群体中影响效果有所不同。硬件设备和网络条件在有借款需求的农户样本中影响最大,村庄信息网络传递在有学习能力的农户样本中影响最显著。(3)在有借款需求、有劳动能力和有学习能力的3类农户样本中,数字金融对目标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均存在以信贷可得性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在有劳动能力和有学习能力的样本中,信贷可得性在数字金融对目标农户非农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数字金融对3类农户样本的工资/创业性收入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这一影响不是通过信贷可得性的中介作用实现的。上述结论在考虑稳健性和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成立。

关键词:数字金融;目标农户;信贷可得性;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安丛梅,经济学博士,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研究。


制度逻辑间的非兼容性与基层

市场监管的变通执行

刘培伟

(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摘 要: 对“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执行状况的考察,不仅关涉对基层监管行为逻辑的认识,也关乎对国家治理理性化进程的判断。S县市场监管局执行该制度的过程显示,因该制度所基于的现代性治理逻辑难以兼容于国家的总体性治理逻辑,致使其无意也无力将“双随机”作为基本监管方式;因要服从于地方政府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又使其不可能按规定公开处罚信息。基层监管部门因受制于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多重且难以兼容的制度逻辑的约束,尤其是受“地方大局”逻辑的支配,其行为并不遵循一个从自利到为避责而恪守程序的线性逻辑,而是有着多重多变的面向。基层的变通执行最终导致了两个“非意图后果”:因规避问责而有疏漏或掩盖真实风险的可能,因追求经济达标而背离国家监管结构优化的可能。解决基层市场监管变通问题的根本在于优化政府职责体系,理顺央地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使监管人员有动机有能力执行国家的理性化制度设计,切实推动治理的理性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市场监管;变通执行;制度逻辑;非兼容性;总体性治理;现代性治理;非意图后果

作者简介:刘培伟,政治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和基层治理研究。


智能投顾算法透明的价值辩证、

规制导向与实现路径

刘博涵

(贵州大学法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投顾能够更好地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原则,为投资者生成契合度更高的投资组合方案,却也暗藏了掩饰金融机构利益掠夺、致使投资方案风险错配、架空投资顾问法定义务等负面效应。算法透明有助于打破算法暴政、消除算法歧视,为算法问责奠定基础,而算法保密又是维持国家科技实力、保持科技企业市场竞争力之必需。面对算法透明与算法保密的价值冲突,彻底的算法透明和绝对的算法保密都失之偏颇,应根据规制算法的不同目的,以不同方式对不同主体实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算法透明。有层次的算法透明是比例原则之利益衡量功能、“目的—手段”合比例分析范式在智能投顾算法治理中的具体应用。要实现智能投顾的算法透明,应在事前利用“合规审查+算法备案”形成算法模型透明以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事中利用“算法告知+算法解释”形成算法逻辑透明以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利,事后评估算法对投资者信赖利益的影响程度,明确算法决策的主体性、因果性及关联性,以确定和分配算法责任。

关键词:智能投顾;算法透明;算法保密;价值辩证;规制导向;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刘博涵,法学博士,贵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法学、金融法学研究。


国内法院解释条约的静态规则

和动态协调

李大朋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北京  100088)

摘 要:对于国内法院解释条约问题,应同时进行两个维度的研究。一是静态规则研究,重点解决法院解释条约的规则问题;二是动态协调研究,旨在实现条约解释因素、解释路径和解释结果的协调。在静态规则方面,法院解释条约不应采用契约解释规则或国内法解释规则,而应采用国际法解释规则。具体而言,法院应依据被解释条约自身的解释规则和体现习惯国际法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3条解释条约。在动态协调方面,法院应以解释结果为锚,不断优化解释路径,选择合适的解释因素或解释因素的组合,以达到合理解释条约的结果。首先,在解释因素上,法院解释条约应予考虑的因素包括:通常含义、目的和宗旨、上下文、嗣后协定和嗣后实践。其次,在解释路径上,法院应依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内在逻辑选择合适的解释因素或解释因素的组合,如果被解释条约自身对其解释有特殊规定,则法院应适用此种规定调整解释路径。再次,在解释结果上,法院应遵守条约必须信守原则,善意解释条约,同时处理好被解释条约与国内法的衔接问题,并不得越权解释条约。

关键词:条约解释;契约解释;国内法解释;国际法解释;解释因素

作者简介:李大朋,法学博士,公共管理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法研究。


双系父权:“并家婚”中的代际关系

及其实践逻辑

苏运勋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双系父权”是一种姻亲、血亲和代际关系三足鼎立的新型家庭权力关系格局。以“并家婚”为表现形式的双系实践日益引起学界普遍关注和讨论,但既有研究对双系代际互动的具体机制及其中的权力关系缺乏系统性分析。基于苏南地区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以“不嫁不娶”、“两头走”、统一亲属称谓、双边继承和赡养、平等冠姓权等为表现形式的双系实践日益普遍,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双系代际互动模式。在这种双系代际互动模式中,女方原生家庭在小家庭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日益凸显。双方父母基于对代际亲密关系的情感诉求、传宗接代的价值诉求以及家庭平等的权利诉求,不断加深对小家庭的干预,从而形塑出“双系父权”格局。“双系父权”格局之下,双系原生家庭为小家庭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持和人力支持,这使得年轻夫妻不仅在经济层面上能够维持中产阶层生活,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年轻女性而言尤其重要。作为回报,小家庭也不得不让渡一部分权利给双方父母,以此保持代际之间的均衡互惠。“双系父权”的提出突破了父权制理论的父系单系家庭假设,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父权制理论。

关键词:并家婚;代际亲密关系;代际互动;性别平等;双系父权

作者简介:苏运勋,社会学博士,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乡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研究。


从“实用”走向“适用”:中国美学

话语空间的建构

汤奇云1,殷国明2

(1.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062)

摘 要:在传统“经世致用”思想与现代实用主义哲学交织、观念美学与实用美学互动所生成的话语空间里,中国哲学开始从玄学向实学转变,文学艺术亦出现了从空灵、写意向写实与实用转移。文艺美学也从一种纯粹理论或观念状态中超脱出来,开始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本土文化相交接和结合。先是在自晚清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中,“经世致用”思想催生了早期李大钊的“调和论”美学构想,意在将西方的“求温哲学”渗透进文艺创作领域,推动能辨真假世界的“大文豪”产生;继而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及其科学思维方式开始融入中国新文艺创造,开展了文艺的“形式”实验。然而,中国美学并没有完全沿着这两种实用之学所创设的路径去发展,而是在同二者的对话与互动中,转向了更“适用”于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美学。它们对“现实”“实用”“物质”“实践”等概念的引入与聚焦,构建起了中国美学的话语空间,并成为了接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桥头堡”。

关键词:“经世致用”;实用主义哲学;“调和之美”;现实主义;话语空间

作者简介:汤奇云,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研究;殷国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文艺美学研究。


空间位移下宋代女性文学的拓展与新变

刘双琴1,2

(1.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77)

摘 要:空间经验对文学表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在严分内外的传统性别秩序与空间格局下,空间位移对宋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宋代女性作家除了短距离的日常出游外,长时间、远距离的行旅活动普遍增多,主要包括因战乱而流动、随亲流动、因日常生计而流动等。空间位移是宋代女性获得非日常空间经验的重要途径,不仅给宋代女性带来深刻丰富的异域体验,还为其文学创作增添了异质资源,促使古代女性文学由“中世”向“近世”转型,主要表现在:空间位移引起宋代女性身份由主体到客体转换,地方意识由念远到怀乡觉醒,文学视野由单一到多元拓展,宋代女性文学因此而深化了创作的情感深度,拓展了文学主题的广度,提升了文学的思想高度。

关键词:空间位移;异域体验;宋代;女性文学;转型

作者简介:刘双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地理学研究。


算法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算法

刘伟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  200433)

摘 要:算法技术作为处理数据指令的有限序列,是通过代码设计特定的程序和步骤,从而在信息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完成对数据的分类、回归、聚类处理。算法技术能够通过数据或者经验自动改进性能并逐渐适应任务,呈现出自主学习能力。算法的智能特征使其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方式和社会实践之中,从而将算法技术逻辑植入意识形态生成过程,推动精神生产的社会化、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结构的数字化变革,催生了算法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算法现象。算法的意识形态实质上是算法技术在生产实践的应用中生成算法利维坦,并在意识形态传播领域呈现“过滤气泡”“信息茧房”“回音室”等现象,在意识形态认同领域表现为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的算法是算法技术在应用逻辑下进行意识形态的数据训练和程序设计,不仅算法技术自身的建构就是意识形式建构和意识形态赋予的过程,而且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算法后门等技术问题也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导权的算法技术体现。总之,算法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算法一体两面,本质上都是意识形态通过算法技术实现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关键词:数据;精神生产;算法;算法应用;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刘伟兵,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公 众 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755-26534976

投稿邮箱:sdxb@szu.edu.cn

官方网站:https://xb.s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44—1030/C

版权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深大社科学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大社科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