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方自然|公园(7)蜡梅果的巧思和种子的传播

闲云 情系自然
2024-09-04


在蜡梅树上,挂着很多的“小坛子”,有的直立,有的倒挂,有的横长。颜色黑褐色,口、底小,腹部大,口部还常常长着向外翻卷的针状物。这是蜡梅的宿存果实。成熟后它们停留在枝头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直到这些“坛子”被风雨侵蚀沤烂成碎片掉落。


植物志是这样描述的:“……果托近木质化,坛状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厘米,直径1-2.5厘米,口部收缩,并具有钻状披针形的被毛附生物。果期4-11月”



果托的表面,是一个一个彼此共边的六边形形成的网格纹饰,凹凸有致,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装饰精美的小坛子。这让我想起了蜂巢的六边形,这个让生物学家和建筑学家着迷的多边形。六边形是蜜蜂“最省劳动力、也最省材料的选择”,达尔文如此说。古希腊哲学家帕珀斯认为蜜蜂们被赋予了“某种几何方面的先见之明”,认为蜜蜂就是数学天才,它们之所以偏爱六边形是因为明白六边形的几何魅力。


六边形不仅是填满一个平面时最节约材料的形状(所需周长之和最小),还能产生机械上十分稳定的支撑结构,使边缘的表面张力总和最小。除了蜜蜂蜂巢,还有每一片雪花也是六边形,且是完美对称的!如果我们吹一层泡泡,这些泡泡连接在一起,无论多少个,其连接处都会形成约为120°的夹角,而泡泡也会在四周的“夹击”下形成一个六边形。


大自然偏爱六边形,也可能是大自然用最简单、高效的方式在解决问题。如果说蜜蜂是昆虫界的建筑大师,蜡梅也可以有此美誉吧。



在每一个“小坛”里,都有或多或少的蜡梅种子。少的一两颗,多的有10颗。我曾在一颗蜡梅树上剥开过10个蜡梅果,其中3个蜡梅果里有2颗种子,其余7个蜡梅果里藏着5——6颗种子,这让我一度以为正常发育的蜡梅果内是5——6颗种子,隔天我在另一棵蜡梅树上,又找到了一个8颗,另一个10颗的蜡梅果,我不得不修正了一个腊梅果有5——6颗种子的认定。


蜡梅的种子长圆形,深褐色,有光泽,一条边缝有棱,一条边缝有皱折,像手捏成的饺子皮边。中医里把蜡梅种子叫土巴豆,可以做泻药,蜡梅含有蜡梅碱,有毒,不可食。



蜡梅果属于蒴果,里面种子是瘦果。看到藏在木质化果托里的蜡梅种子,我心中常有疑问:蜡梅种子是怎么传播的呢?


在那些口朝下的蜡梅果里,我看到在“坛口”处常会有一颗种子,有的是刚刚探个头,有的已经伸出半个身子,有的已有了脱离之势。坛口的大小刚好容纳一粒瘦果通过。看到这些现象,我常脑补着蒴果里的蜡梅种子在一个接一个地排队等候的状态。


那个敢为天下先,第一个挪到“坛口种子是幸运的,它除了自身重力,还会有来自其余兄弟姐妹种子的协助,挤着它推着它快速掉落,而最后一颗种子只能自力更生,走到“坛口”,慢慢挤出了。



自然界这种依靠自体传播种子的模式相当普遍,只不过有的靠爬动,比如野燕麦的种子,依靠自身长芒的伸缩或者扭曲,可在地面匍匐着向前爬行。有的是靠炸裂弹射,我们熟知的油菜、豌豆、大豆、绿豆等农作物在成熟的时候,常常是荚果突然炸裂,把种子弹向四周,还有凤仙花,更是典型。在非洲北部与欧洲南部生长着一种喷瓜,当它成熟时,只要轻轻一碰里面的种子就会像连珠炮一样喷射出来。植物为了传播种子,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蜡梅依靠重力让种子掉落,完成自体传播。不过我在想,它还是需要借助外力——风的摇摆和晃动,才能让种子掉落更快些。关于风的助力,在另外一些蜡梅果里,我得到了更深切的领悟。


在蜡梅树枝上,除了多数“坛口”朝下倒挂的蜡梅果,也总有一些“坛口”朝上的蜡梅果。我随时就找到了一个,就在距离我视线稍高处,我踮着脚尖,探头向“坛”里张望,没见种子,接着我又摇了摇,把耳朵贴近细听,里面确实空空如也,显然,“坛”里的种子已经全部出逃。



这些种子是怎么出逃的呢?当阵阵风吹来,看着上下左右全方位摇摆的树枝,我明白了八九分。树枝的摇动就像车在路上的颠簸,在“坛子”里的种子,在时强时弱的颠簸作用下,克服惯性,一个一个冲出“坛口”,最后留下一个“空坛”在枝头。没有了种子的空壳在枝头接受风雨的洗礼,会随着时间慢慢腐蚀,散架,最后归入泥土。而被它抖落的种子,则开始在泥土里萌芽,成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情系自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