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痕迹调查系列——蜗牛(一)

人多多 人多多自然笔迹
2024-09-08

此事缘起朱赢椿老师的一场讲座,极精彩,我甚至非常后悔没有带女儿一起去听。老师在讲座里提到,布满青苔的墙上常出现一种蜗牛制造的痕迹,现场PPT上有配图,极具美感。他还说,这种痕迹很常见。


常见?我从来都没看到过。回家后就到网上搜索,一无所获。与蜗牛相关的文字图片,都没有提及它会留下那样的痕迹。疑虑重生,当下决定,到小区里去找找看。这一看不要紧,我发现多数水泥墙面上都会出现这种痕迹,它们在青苔上肆意蜿蜒。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从前总觉得阴湿的墙角老旧斑驳,原来是均匀分布的青苔因这种印痕而缺失,远看去让人误以为是墙皮剥落的样子。








痕迹非常细腻,只有凑到近前去才看得清细节。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忽略掉它的原因。痕迹清晰的地方大多有低矮的灌木丛遮挡,这种地方苔印深,缺刻处的灰白墙面与之形成强烈对比,因此非常明显。在略有青苔的地方,痕迹则模糊浅淡,只有个别片段可以辨认。


灌木丛后隐藏着一只载歌载舞的仙鹤


   有爬山虎驻扎过的墙面上也有这种痕迹


这个U型痕迹有明显的开头和结尾


墙壁上的白色部分是因缺失青苔而露出的原墙面。目测痕迹最小单位是近三角形的锯齿,锯齿底边紧密的挨在一起,每组齿尖同向。这是一种什么痕迹?足迹?还是食痕?



假设这是足迹,有很多现象解释不通:苔藓紧密的固着在墙壁上,除非是有尖利的脚趾,才能刮挠出这么清晰的印记,但齿尖细密的排列在一起的数量不能对应任何动物的足迹,况且,下脚这么狠,行路成本也太高了;如果是昆虫幼虫匍匐前进留下的,只有单侧出现锯齿痕也不合理;从左右密集的摆动上看,如果把它想象成步态的话很像醉汉的行为,这种拐弯抹角大费周章似乎也无利可图。因此我大概推断出,细密的锯齿是啃食留下来的,蜿蜒的形状是大体的行进路线。只是我还弄不清两点,一是这种曲折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二是行进方向如何判断。 到底是谁要搜刮这些苔藓?


这种痕迹往往集中在墙根儿有青苔处,随着高度的增加,密度减小,随青苔变淡,痕迹逐渐消失。


注意到这个现象后,我走路时会特别留意有墙的地方,结果发现,这种痕迹也广布于街面上。最容易观察的地方,是人行步道和小区间的围墙或护栏,尤其旁边有低矮绿植遮挡处,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痕迹出现,包括裹了青苔的栏杆上,积了灰尘的漆面上都有见到。


小区隔离栏杆处的食痕,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他像穿靴子的猫


有个新情况出现,通常在近三米高的围墙上,离地面一米以下的高度上痕迹多且明显,向上逐渐变淡直至消失,但快到围墙顶部时,立面上又会有此类痕迹出现。



搜索了很多墙面,仅偶尔会看到孤零零的一只蜗牛出现在大面积的空白的没有痕迹的区域内或栏杆的缝隙处,干挂着,已经睡去很久的样子。在痕迹之上,却一只也没看到过。


在我的认知内存里保存着这样几条有关蜗牛的信息:

蜗牛虽小,却是这世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的牙齿长在舌头表面上,角质,均匀排列,虽然微小却很尖利。使它的舌面像个小型的锉刀,它类似舔的动作可以把树叶刮成小碎片。

石灰岩可以用于制作水泥,蜗牛也用石灰造它的房子。所以在蜗牛生活的地方,土壤里至少要有一点石灰。如果土壤里没有石灰,蜗牛有时会爬上有石灰墙的房子,在墙上吃它们所需要的建筑耗材。通过这个信息可以推测,它们柔软的锉刀似乎也可以应对灰泥。

蜗牛通过波浪式地摆动腹足,并分泌黏液减少摩擦向前行走,为保收支平衡,它们会顺势而为,多待在阴湿的地方,多在雨天和夜晚出没。在特别干燥或寒冷的日子里,就分泌粘液造一扇门,把自己关起来,以保持体内水分。

 

前两个已知条件,似乎增加了此事是蜗牛所为的可能性。如果是它,那么这食客到底是在吃青苔还是在吃墙皮呢?我看到缺失的部分是青苔,至于墙皮无法验证。


后一个已知条件让我意识到一件事,没看到真相,也许是因为我去现场的时间不对。究其原因,是我跟蜗牛的习性相反,夜里和雨天是我尽量避免外出的时候,很难在那样的环境下定定心心在墙角找蜗牛。于是,我选择了雨后出行寻找。见到最多的是它们出现在各种植物上,仅有两次,看到它从3米高的围墙向下爬,缓缓缓缓地移动,还不时地摇头晃脑。我站那里看了很久,观察它头部摆动的方向和幅度,似乎与那些痕迹里的轨迹有些许相似,不过,那是墙体最白的一段,我没看出它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即便如此,整个夏秋的观察进展都似乎让真相正一点点在向蜗牛靠拢。虽然始终没有最直接的证据——在食痕上发现它,但我潜意识里却已认定这就是它干的。


就在此时,凭空飞出一只“幺蛾子”,让我又重新怀疑起自己的判断。有天查阅昆虫资料,在我极其信任的一个网站上看到以下照片及其说明:


 (图片来自网络)


这让我下决心一定要找到现场的直接证据来揭开此事真相。苔蛾幼虫还真没见过,我只能找蜗牛理论了。


蜗牛还没遇到,一个雨天,偶然发现书报亭的玻璃顶棚上也遍布这种痕迹。玻璃顶上平时积聚的主要是灰尘,基本没有青苔,从这个角度可以判断,食客是奔着灰土去的,那么墙上的青苔也许只是吃墙灰时附赠的小菜儿。




雨时美的冒泡了


   10月4日,中午阳光极好,专门去看这些痕迹,细节清晰可辨,密度惊人。





   颜色紧密浓重的痕迹上,每排约有二十个齿痕,看上去稀疏点的,每排约有十到十三个齿痕。


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旧痕已渐渐又被灰盖掉


左上角,一条长长的便便



根据每排齿印的宽窄多少,可以看出这痕迹是由多个个体制造出来的。


此事一直悬而未决,重要转机发生在1030日。家门口的几棵臭椿树正在大量落叶,我捡了几片留作标本。没想到其中一片的叶背密布同墙上一样的痕迹,可以确定是同物种所为。最关键的是,靠近主叶脉处有疑似黏液残留,许是已经时间长了,摸上去,阳光下那亮晶晶的东西已是极薄的一层膜。痕迹不似墙上留下的那些曲折连贯,但我想,这可能是啃食过程被叶脉阻隔了的缘故。对真相的执着,让我再次放弃这看上去更靠谱了的证据。也许这是其他什么虫啃过后,蜗牛又路过留下黏液的呢?



11月19日,我又专程去那片落叶区找答案,这次,我准备了充足的时间,想在叶子下亲眼目睹一只正在进食的蜗牛。但是,我一只也没有找到。不过,我又发现了进一步的新证。


草地上落满了臭椿叶。根据上次的经验,食痕都出现在叶背一面,我便把正面朝上的一个个翻过来。很快就又看到那种痕迹与黏液同时出现在一片叶子上,它们在阴湿的空气中显得还算新鲜,没有像上次那样干掉,这会不会意味着食客还没有走远?我把这片叶子还原到刚才的位置,想把周围的叶子都翻翻看,这时叶端指向的草地上,一滩晶亮的黏液引起我注意。它们粘在碧绿的苔藓上,有的地方张成一片薄膜,有的地方则像破碎的蜘蛛网一样颓然下垂。黏液拖拖曳曳延续了约10公分远。被另一片臭椿叶遮住,同样是叶面朝上,我顺手把它翻过来,上面居然也有食痕和黏液。兴奋了下,忙将左右两边的其他叶片也翻出来,再都没有同样的痕迹。这说明两片叶子和当中那滩黏液链接起来的就是食客的移动路线。并且它在移动的时候,不是路过,而是认真地吃了一单,又转战到另一单,并且这个过程是在贴近地面处完成的,也就是说躲在叶子下面取食的,而非在树上。


虽然欣喜,但我还是想直击饕餮现场,看看那些痕迹到底是怎样留下来的。我要设计个实验,让蜗牛演示给我看它会怎样留下痕迹。


实验的第一步,我要先去捉一只蜗牛。

 

兜兜转转在川杨河边一棵低矮的朴树苗上发现蜗牛,它倒吊在叶背上,身体缩入壳中,靠一层膜与叶连缀。它的壳呈低圆锥形,黄褐色,还略掺了点灰绿,因此非常接近泥土的颜色。我把它从叶子上摘下来带回家。小家伙恐怕即将要开始怀疑人生了,因为一觉醒来,它已经不知身处何处了。

(未完,待续)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多多自然笔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