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丨《谁是中国人?大禹传说与华夏民族的建构》

专业文史哲


新书推荐


📚

“不立一真,惟穷流转”,

重新看待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人”


📚

解读华夏民族如何构造大禹传说,

建构和凝聚民族的集体回忆


📚

追根溯源,

发掘历朝历代对大禹传说

是如何持续、选择性地保留、塑造、修订与建构



《谁是中国人?

大禹传说与华夏民族的建构》



陈嘉礼 著

ISBN:978-7-100-20850-5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定价:9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绪论─传说与民族建构 / 1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第二节 研究回顾 / 8

第三节 研究材料及方法 / 22

第一章 添加与遗失之间——大禹出生传说 / 29

第一节 大禹出生传说 / 30

第二节 “禹生石纽”说 / 33

第三节 石纽地望 / 41

第四节 石头崇拜 / 49

第五节 小结 / 53

第二章 人性与神性之间——大禹治水传说 / 57

第一节 治水背景 / 57

第二节 大禹治水传说与《禹贡》九州 / 60

第三节 鲧禹治水方法比较 / 85

第四节 大禹治水的意义 / 97

第五节 小结 / 101

第三章 儒家与墨家之间——大禹征战传说 / 102

第一节 征伐共工 / 103

第二节 禹征三苗 / 107

第三节 甘之战 / 120

第四节 小结 / 130

第四章 娶妻与交合之间——大禹娶涂山女及相关传说 / 132

第一节 大禹娶涂山女传说演变 / 132

第二节 涂山地望与涂山的文化内涵 / 140

第三节 大禹杀防风氏与会稽 / 147

第四节 小结 / 151

第五章 政治与神话之间——禹铸九鼎传说 / 152

第一节 九鼎传说的演变 / 152

第二节 铸九鼎的意义 / 164

第三节 小结 / 167

第六章 告别传说,走入历史——大禹的历史形象 / 169

第一节 颂赞篇章 / 169

第二节 咏禹诗词 / 174

第三节 小说作品 / 184

第四节 题匾联语 / 189

第五节 祭禹文告 / 190

第六节 大禹画图 / 198

第七节 有关大禹的点滴微辞 / 223

第八节 大禹历史形象的形成 / 225

第九节 小结 / 236

结 语 / 237

附表一 历代咏禹诗词知见录 / 240

附表二 历代论禹文章知见录 / 266

附表三 明清两代祭禹文知见录 / 282

附表四 禹迹一览表 / 286

参考书目 / 288

后 记 / 317




内容简介


神话传说的创造和对史实的理解,是古史学研究两种并存的趋势。古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历史化的神话,成为后世神话化历史的基础,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对古史神秘化、神圣化的理解。本书基于此尝试运用多学科以重整大禹传说演变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华夏民族如何持续地、选择性地构造大禹传说,以建构和凝聚民族的集体回忆。文中广泛利用古籍、官方或民间的资料,并配合神话、传说、民间野史、四部资料、古文字学、非物质资料等,希望能为大禹研究提供全新的面貌,既可为中国上古史学有关帝王圣贤传说收补益之效,也能引导中国史学发展的新认识。


作者简介


陈嘉礼,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讲师、香港恒生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2019年入选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上古史、甲骨文及民族史。










序一


夏含夷(美国汉学家)



谁是中国人?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稍微深入思考以后我们会体会到这实际上并不简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的老师爱新觉罗·毓鋆是不是中国人?从他的姓名可知,他是满族人,从他的出生年代,也知道他原来是清帝国的一员,是不是中国人很难说。然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他确实变成了中国人,但是他的故事并未以此结束。从1931年到1945年,他在伪满洲国政府做官员,变成满洲国人,又不是“中国人”了。幸亏,他很长寿,他的命运还将经历最后的改变。1948年他去了台湾。自此以后,他不但又成为中国人,并且也自以为他是维护中国文化的人,建立了天德黉舍和奉元书院,将孔子思想教给来自全世界的人,包括像我这样的非中国人。


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这个问题更为复杂。当我的老师出生前后,中国最有名的知识分子正在辩论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非常出乎意料的说法。在1899年,章炳麟发表了《訄书》,说黄帝原来是来自西亚的美索 不达米亚,以后迁徙到东亚地区打败了蚩尤领导的当地人。这样一来,西亚人就变成了中国人的领导。据章炳麟的历史观,夏代建立以后,西亚人才渐渐地采取了东亚人的习惯,失去了原来的身份而变成中国人。章炳麟提出这种看法以后不久,刘师培发表了一系列著作,诸如《中国民族志》、《攘书》、《古政原始论》、《中国历史教科书》等,像章炳麟一样,也说黄帝原来是美索不达米亚的“白”族人,迁徙到东亚以后才建立“中国”。因此,刘师培提出利用“黄帝历”来代替带有西方偏见的公元历。


中国人大多知道章炳麟和刘师培在上海编辑了《国粹学报》,可能也知道他们曾经在日本留过学,但是恐怕很少人知道他们这个“西来说”原来来自日本。1900年,白河次郎和国府种德合著的《支那文明史》宣扬 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迁徙,无疑对章炳麟和刘师培有极大的影响。然而,白河次郎和国府种德的说法也并不是他们两个人创造的,而是从法裔英国人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1845—1894)所著《早期中国文明的西方来源(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200年)》(1892)转译的。在该书前言里,拉克伯里谓:



如历史科学所证明,文明都从民族之间的斗争而起,都是一个先进文明的民族通过交流和宗教的迁徙所启发的。……所有的能够证明的发明和改变都是西亚影响了中国。相反的影响是不存在的,因为古代中国毫无文明可以供给西亚。



尽管拉克伯里说这个“西来说”是根据当时最先进的语言科学和历史科学,可是现在看起来实在好笑。虽然如此,我们要知道在一百多年以前的中国,这个学说是主流。不仅是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如章炳麟和刘师培所宣扬的,并且据卫挺生说,在辛亥革命之前这个说法是申请庚子赔款的学生非常积极地讨论的题目。那样的话,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不但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东亚人,反而是西亚人。如此,一百多年以前的炎黄子孙不但都是清帝国的臣民,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中国人。“谁是中国人”实在是个很麻烦的问题。


所以回顾一百多年以前的学术史,是因为正像美国作家福克纳所说的那样,“过去不但没死,并且也没有过去”。过去的说法很可能会变成未来的说法,至少会变成未来讨论的问题。我们现在幸而有陈嘉礼《谁是中国人?大禹传说与华夏民族的建构》这样非常有启发性的著作,围绕大禹治水神话来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大禹治水本身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将近一百年以前,顾颉刚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说法,说禹不是人,而是某种水属动物转变成的神。顾氏的这个说法震惊了当时的学术界,并在之后引起了极端地反攻,一般老百姓以为是笑话,不少学者讽刺他,甚至不但找到了禹的陵墓以证明确有其人,并且找到了至少三座不同的陵,包括浙江绍兴、山东泰山附近、湖南攸县。


大禹到底葬身在什么地方仍然是一个谜,我们现在无法知道究竟会不会被从中国土地中发掘出来,这恐怕也是未来的问题。但是几年前,一些中国和外国的科学家说他们找到了大禹所治洪水的痕迹。2016年8月5日,《科学》(Science)发表了吴庆龙等十六位学者的报告,说在公元前1920年黄河流域曾出现一次大洪水。这个年代虽然比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推定的夏朝的开始年份晚150年,可是因为接近于倪德卫(David S. Nivison)所拟定的夏代年代,所以他们以为这一次洪水就是大禹治的洪水。吴庆龙说,大禹治水以后“获得天命,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高德(David Cohen)说:“如果真的发生过大洪水,也许夏朝可能真正存在过。二者直接相互关联。”问题是“如果”不是证据,其他学者并没有接受吴庆龙等人的结论。大禹治水是否“真正存在过”仍然是一个谜,我们现在还无法确知。


实际上,大禹的真相恐怕不是科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至少不是现在的科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我们无法探索大禹的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大概只能通过传统文献学和神话学的途径来探索。陈嘉礼的《谁是中国人?大禹传说与华夏民族的建构》正好是这样的探索。陈教授说:“本书研究大禹传说的源流,目的不在找出大禹的真相,而是发掘历朝历代是如何持续地、选择性地塑造、保留、修订与建构大禹传说的。” (第3页)陈教授利用非常丰富的文献证据来探索大禹出生、治水、征战、娶涂山女、铸九鼎诸传说,然后探索大禹的历史形象是怎样被创造、被建构的以说明其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这些问题是我们现在可以探索的问题,陈嘉礼试图追根溯源,其解释在我看来都非常合理。按照现在的知识,我敢说,这些传说比大禹的陵墓甚至大禹的洪水都重要多了。这些传说才是真正的“大禹之迹”。



尼山文库总序


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20世纪30年代与50至80年代,闻一多、梁实秋、杨振声、老舍、沈从文、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殷孟伦、殷焕先、丁山、郑鹤生、黄云眉、张维华、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赵俪生等先贤学人,铸就了山东大学文史研究的两次辉煌。2002年,山东大学组建文史哲研究院。2012年,为进一步发挥山东作为孔孟故里、儒学发祥地的地域优势和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特色,文史哲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和《文史哲》编辑部,整合组建为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名称保留)。重组后的儒学高等研究院,以儒学研究为特色,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研究为重心,倡导多学科协同发展,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高度与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为深入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持续推进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参与并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特别策划推出了以象征孔子诞生地、儒家思想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尼山为名的“尼山文库”。该套丛书侧重理论研究,以儒学与中华文化的义理凝练与阐释为特色,第一辑自推出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此基础上,现全力推出“尼山文库”第二辑,欢迎海内外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2023年6月




延伸阅读
《中国神话》丨黄帝和炎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