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丨王辉 程学华《秦文字集证(增订本)》


专业

文史哲


新书推荐


《秦文字集证(增订本)》


李学勤 韩伟 作序推荐


📚关于秦文字考释研究的一部扎实著作


📚全书收录图版253页,

并加“校读后记”数十条

📚囊括诸家考释观点,

并加按语和校读后记



护封

内封



王辉 程学华 著

ISBN:978-7-100-21668-5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定价:380.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序 一 李學勤.....1
序 二 韓 偉...........3
凡 例 .........5
第一章 新著録銅器銘文編年集釋...........1
(一)上海新獲秦公鼎三、四(約襄公時,前 771—前 766 年;也有可能作於文公
早年)..............1
(二)上海新獲秦公簋一、二(約襄公時,前 771—前 766 年;也有可能作於文公
早年)...............7
(三)上海新獲秦公鼎一、二及禮縣繳獲秦公鼎、簋(約文公後期,前 716 年之前
一二十年内)............8
(四)秦公壺(約文公晚期,前 716 年之前一二十年内)..........9
(五)故宫博物院藏秦子戈(前出子,前 703—前 698 年) .......11
(六)西安繳獲秦子戈(春秋早期,前出子,前 703—前 698 年) .........14
(七)公字戈(約春秋早期)........15
(八)仲滋鼎(約春秋中期)..............16
(九)十九年大良造鞅殳鐏(孝公十九年,前 343 年)..........20
(十)王四年相邦張儀戟(惠文王後元四年,前 321 年)...............27
(十一)二年上郡守戈(昭襄王二年,前 305 年)...........30
(十二)六年漢中守戈(昭襄王六年,前 301 年)............31
(十三)□□年上郡守戈(約與十二年上郡守壽戈同時,前 295 年左右)........33
(十四)十三年上郡守壽戈(昭襄王十三年,前 294 年)...........33
(十五)高陵君鼎(昭襄王十五年,前 292 年)........34
(十六)十五年上郡守壽戈(昭襄王十五年,前 292 年)............36
(十七)二十年相邦冉戈(昭襄王二十年,前 287 年)...........38
(十八)二十七年上郡守趞戈(昭襄王二十七年,前 280 年)........38
(十九)二十九年奩(昭襄王二十九年,前 278 年).............38
(二十)三十四年工師文罍(昭襄王三十四年,前 273 年)..........40
(二十一)三十四年蜀守戈(昭襄王三十四年,前 273 年)........42
(二十二)四十年上郡守起戈(昭襄王四十年,前 267 年)..........43
(二十三)五十年詔事戈(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 年)..........45
(二十四)二年寺工壺(莊襄王二年,前 248 年)............46
(二十五)五年相邦吕不韋戈(秦王政五年,前 242 年)...............46
(二十六)八年丞甬戈(秦王政八年,前 239 年).................47
(二十七)九年相邦吕不韋戟(秦王政九年,前 238 年)...............47
(二十八)二十二年臨汾守戈(秦王政二十二年,前 225 年)...........49
(二十九)二十四年丞□戈(約秦王政二十四年,前 223 年)..........50
(三十)新郪虎符(戰國末至秦統一之前)..........51
(三十一)二十六年蜀守武戈(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53
(三十二)左樂兩詔鈞權(始皇二十六年,即前 221 年之後).........53
(三十三)始皇二十六年殘詔版(始皇二十六年之後).............55
(三十四)蜀西工戈(約始皇時,前 246—210 年) .............55
(三十五)兩詔斤權一(二世元年,即前 209 年後)..........56
(三十六)兩詔斤權二(二世元年,即前 209 年後).........57
(三十七)二世元年詔版(二世元年,前 209 年)............58
(三十八)咸陽鼎(約戰國晚期至秦代).............59
(三十九)雕陰鼎(戰國晚期至秦代)............59
(四十)工字形零件(約秦代).............60
(四十一)銅條(約秦代).............61
(四十二)漆垣戈(約戰國晚期)..........61
(四十三)秦陵二號銅車馬左服馬後左蹄刻文(約始皇晚年,即前 210 年之前數
年内)..........62
(四十四)萯陽鼎(約秦漢之際).......62
(四十五)旬陽壺(秦漢之際).........65
(四十六)卮蓋紐刻文(約秦漢之際)...........66
第二章 秦公大墓石磬殘銘考釋 ..........67
第三章 論石鼓文的時代 .............101
第四章 秦印通論 ...........128
第一節 官印(上)........129
第二節 官印(中)........157
第三節 官印(下)........180
第四節 私印............213
第五節 成語印...........243
第五章 新出陶文考釋..........251
(一)清澗李家崖出土陶文........251
(二)周原發現秦陶印文...........251
(三)鳳翔南指揮秦墓出土陶文.......252
(四)秦東陵第一號陵園出土陶文..........252
(五)秦東陵第二號陵園出土陶文..........254
(六)秦東陵採集器陶文.........255
(七)臨潼劉莊戰國秦墓出土陶文..........256
(八)臨潼縣城東側秦墓出土磚文..............258
(九)秦芷陽陶窯出土陶文...........259
(十)咸陽塔兒坡秦墓出土陶文.........260
(十一)臨潼劉寨村秦遺址出土陶文...........266
(十二)丹鳳縣秦商邑遺址出土瓦當文字...........268
(十三)黄龍採集陶罐文字............269
(十四)郿縣白家遺址出土秦陶文........269
第六章 雜器文字考釋.........270
(一)秦公一號大墓漆筒墨書(約景公四十年,前 537 年)...........270
(二)雲夢七號墓槨室門楣題字(昭襄王五十一年,前 256 年)...........272
(三)晏南石板刻文(約二世時,前 209—前 207 年) ...........273
(四)秦陵車馬坑木車馬金銀泡文字(約二世時,前 209—前 207 年) ..........274
(五)木車馬銀環文字(約二世時,前 209—前 207 年) .............277
(六)秦俑二號坑馬飾文字(約二世時,前 209—前 207 年) .............278
(七)明瓊(約秦代,前 221—前 206 年) ...........278
(八)秦安上袁家墓玉璜刻文(約秦漢之際)........280
附録 耀縣文廟清初石鼓文碑考略............281
參考書目.....................293
圖版目録...............309
圖 版 ................326
後 記 ....................579
增訂本跋................581






内文展示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六章,对每条资料皆列出其出土、著录、器形、铭文、纹饰、行款等情况,对其文字、时代、史料价值多有详细考释。其中收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出版后新著录的铜器铭文53件,囊括诸家考释观点,并加按语,提出新解;收袁仲一《秦代陶文》出版后刊布或即将刊布的陶文资料288条;收传世及新著录的官、私、成语印及封泥784枚;收磬铭资料26条,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队藏拓本;收图版253页,按铜器、磬铭、石鼓文十鼓斋本、玺印、陶文、杂器、清初石鼓文碑的顺序排列。


作者简介


王辉,1943年生,陕西高陵人。1967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78年考取四川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随徐中舒先生学习汉语古代文字。1981年至今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曾参加考古发掘,长期参与编辑《考古与文物》。研究重点为周秦文字及古文字通假字整理。著作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秦文字通论》《古文字通假字典》《视月集——王辉文存三》等16种。






序 一



王輝先生精研古文字學多年,尤注重於秦文字的搜集和探討。他在80年代後期編纂的《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業已風行海内外,爲研究秦文字的學者所必備。現在他又著成《秦文字集證》,不僅於前書多有補充,更將收録範圍擴展到金文以外,創意殊豐,是對秦文字以至秦文化研究的又一新貢獻。


秦文字自西周文字演進而來,爲漢以下文字所由出,在漢字發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秦文字的研究,是作爲中國古文字學分支的戰國文字研究的一個主要部分。當然秦文字的形成可以上溯至兩周之際,研究春秋時期文字也不能忽視秦文字的特點。


首倡對東周即春秋戰國文字作分地域的考察研究的,是王國維先生。王先生的名文《史籀篇疏證序》説:“《史籀篇》文字,秦之文字,即周秦間西土之文字也。至許書所出古文,即孔子壁中書。其體與籀文、篆文頗不相近,六國遺器亦然。壁中古文者,周秦間東土之文字也。”把戰國文字區分爲西土之秦、東土六國兩系,實爲鑿破混沌的不刊之論。唐蘭先生繼承其説,在《古文字學導論》中以“秦系文字”與“六國系文字”並列。其《中國文字學》,就六國系文字還有較詳的論述。


王國維先生的論點,實際是對許慎《説文解字敘》所説作出闡發。許氏言及戰國時“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爲七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他講了七國文字異形,秦代以秦文字加以統一,但當時文字究竟怎樣歧異,卻非《説文》所能説明。王國維先生多見戰國文字的實物材料,明確劃分開西土、東土兩系文字,影響至爲深遠。


50年代以後,戰國文字研究逐漸興盛。大家看到六國系文字中間尚有差異,又按地域國别進一步劃分爲幾系。這只是王國維先生西土、東土兩系學説的延續發展,秦文字和六國文字兩者,仍然是更根本的區别。


也有學者不同意王先生的看法。吕思勉先生《先秦史》承認“文字改易之劇,增加之多,蓋皆在東周之世”,然而他認爲許慎講的“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是“附會失實”,説:“音讀本有楚、夏之殊,何待七國之世?所謂文字異形者,其理亦與孔子謂時人不肯闕文同,一由增造者之多,一亦由舊字形音義漸變,又或此用本文,彼行借字,遂覺其不相合。至於舊有習熟之文,彼此必無同異。”他的《中國文字變遷考》又説:“其所謂異聲者,亦不過如今日方言之殊;所謂異形者,亦不過如今日以閩、粵、蘇白著書,間有異於官話之字耳。”“數種文字,仍系一種文字。秦人所用文字與六藝等文字,仍系一貫相承。”吕思勉先生説法的問題是什麼叫作“一種文字”,如果説“一種文字”是指“漢字”,那麼從許慎到王國維、唐蘭等先生,誰也没有講過秦文字或六國文字不屬於這“一種文字”。可是只要仔細觀察,秦文字與六國文字“異形”仍是不争的事實。秦文字同六國文字,以及六國文字間各系的差别,也絶非“間有異於官話之字”所能相比。


王國維先生的學説是從古文字文物的實際出發的。中國古文字學一開始便與文物考古研究密不可分,所以王先生論述戰國文字,始終貫徹他提倡的“二重證據法”,以文獻和文物考古材料互相印證。其後有關諸家,也都遵循著這樣的傳統。離開考古成果,就難於研究戰國文字,更談不上論説當時文字的特點了。


王輝先生出於四川大學徐中舒先生門下,而徐先生是王國維先生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的親炙弟子。他這部《秦文字集證》,和幾年前的《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一樣,是對王國維先生以來傳統的繼承發揚,這是我要特别指出的。至於書中材料的宏富,論述的精當,讀者自有公斷,用不著我在這裡多説。


李學勤

1998年3月18日





序 二



秦人起源於東方,其後西遷。西周末年,莊公被周宣王封爲“西垂大夫”,居西犬丘(今甘肅禮縣)。春秋初,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得以“賞宅受國”,列爲諸侯。文公四年(前762年),秦遷都於汧渭之會。此後五百五十餘年間,秦人一直在陝西建都,並以此爲根據地而統一了全國。因爲這個緣故,秦人在陝西留下了極爲豐富的遺跡遺物,如鳳翔的雍城遺址、十五座秦公陵園;咸陽的宫殿遺址;臨潼的秦東陵、始皇陵遺址等。同時,陝西出土的秦文字資料,歷代都居全國之冠。隋開皇間,長安出土秦兩詔權,顔之推據以考史;唐時,天興縣(今鳳翔)南三畤原出土石鼓文,韋應物、杜甫、韓愈詠歌讚歎;1986年,鳳翔南指揮村秦公一號大墓發掘並出土有銘編磬,轟動海内外;近年西安北郊相家巷村出土大宗秦封泥,也爲世人所矚目。多年以來,陝西幾代考古、歷史、古文字學者,或在發掘現場櫛風沐雨,辛勤勞作,或在室内析疑辨字,探幽抉微,爲秦文化的研究奉獻了自己的青春與熱忱。應該説,陝西學者研究秦人歷史與文化,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王輝、程學華兩位先生近著《秦文字集證》,就是這種研究工作的一項重要成果。


王輝先生曾師從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教授,文獻功底深厚,又多年參與《考古與文物》的編輯,對周秦考古、文字資料及其研究狀況相當熟悉。他從1984年以來,一直潛心於秦文字的研究,成績斐然。他對秦銅器、編磬銘文的考釋,對石鼓文、秦封泥年代的推斷,已爲學術界所熟知。程學華先生四十多年來參與秦始皇陵兵馬俑以及秦東陵的鑽探發掘,著名的銅車馬即由其親手清理,故對秦考古資料、掌故如數家珍。此書由他們撰寫,應是合適的人選。


此書有三個特點:

一是注意考古、文獻、古文字三者的緊密結合。如考釋十九年大良造鞅殳鐏,引曾侯乙墓、秦俑三號坑出土殳及《詩經》《周禮》《左傳》《淮南子》討論殳的形制、用途;又進而論及秦之爵制、秦書八體的殳書。又如據磬銘“天子匽喜龔 是嗣”“隹四年八月初吉甲申”和同墓出土帶蓋陶豆的器形,考證秦公一號大墓的墓主爲秦景公。事實證明,這是秦文化研究深入的必由之路。


二是儘量全面地利用資料,作綜合研究。歷年來秦文字資料時有發現,學者多有個别研究。本書一改零敲碎打的習慣,對已有資料作通盤考察。如《秦印通論》一章列舉784枚公、私、成語印,詳加考釋,就能總結出秦官制、地理、意識形態及文字的特點,所得結論也易爲讀者所接受。


三是多有獨到見解。學術研究既要善於利用前人已有成果,更貴在創新,此書在這方面有許多努力。荆州博物館藏漢中守戈,原展牌説明爲“秦始皇二十六年戈”,此書據其中長胡三穿及文字,考定爲昭襄王六年物。傳世“章廄將馬”印,“章”字前輩學者或釋“龍”,此書則考定爲章臺宫之省稱。當然,對有些問題,學者間見仁見智,看法不同是正常的事,書中的個别説法,也未必能成定論,但作者的創新精神則是可取的。


我曾長期主持秦雍城考古工地,也對秦歷史文化作過一些研究,所以一直留意這方面工作的進展。此書稿成,王輝先生索序,因將一些看法寫出,樂爲之序。



韓 偉

1998年3月15日

於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增訂本跋



拙著《秦文字集證》(以下簡稱《集證》)屬稿於1995—1998年,初版於1999年由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此書對拙著《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出版之後出土的秦銅器銘文、袁仲一先生《秦代陶文》出版之後出土的秦陶文加以收集、考釋;我考論秦景公大墓石磬銘文和石鼓文年代的論文發表不久;西安北郊相家巷秦封泥研究熱潮初步形成,所以《集證》甫一出版,即受到了學界的重視,多年来屢蒙引用。2010年藝文又印行過一個修訂版,亦早已售罄。現在陜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願意資助再版此書,至感欣慰,也是十分感謝的。


從1998年到現在,時間已過去了二十四年。其間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陵園、甘谷縣毛家坪秦遺址、陝西鳯翔秦都城遺址、咸陽秦都城遺址,以及臨潼秦始皇陵園兵馬俑坑遺址進行了長期而系統的發掘,西安周邊秦墓葬也發掘上千座,出土秦銅器銘文、陶文、漆木器、石刻文字資料極多;而甘肅天水放馬灘、湖南龍山里耶出土,長沙嶽麓書院、北京大學藏秦簡牘陸續刊佈。二十四年来,秦文字研究特别是秦金文、璽印封泥、簡牘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掀起了一次次的學術熱潮。我一直關注著這一方面的進展,先後出版了《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秦文字編》《秦文字通論》等書,發表了數十篇論文。我的學生王偉(陜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的《秦出土文獻編年續補》也即出版。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看初版《集證》,就覺得有很多話要説。


二十四年来,學界朋友對《集證》有讚揚,有討論,有批評。此次雖然是舊書再版,所收資料及基本框架不可能大動(否則就是另一本書了),但必然有所訂正。對原本的筆误、引文錯误,加以改正。有的觀點自己前後有所變化,以後糾前。對朋友們的批評,説得對的,我虚心接受、改正;説得自以爲不對的,我申述舊説,加以辯駁。爲此,我在相關條目下加了數十條“校讀後記”,有的有幾十字,有的有幾百字,最長的一條甚至有萬餘字。舊書再版,略有新意,這才更能體現再版的意義罷。


二十四年過去,當年的合作者程學華先生已辭世多年,曾經給過我很多鼓勵、幫助的師友如饒宗頤、高明、李學勤、韓偉、伍仕謙、郭子直、韓自强、李先登、殷志毅、馬秉岐、孫德潤、李朝遠、馬振智、徐寶貴等先生亦相繼辭世,在增訂本印行之際,我對他們無限懷念。近四十年間,我潛心於秦出土文字的整理研究,做過很多事,説過很多話,有對有錯,但癡心不改。而今年届八十,又在西安疫情期間,每日獨坐書房七八個小時,丹鉛點勘,自得其樂,或可告慰於故人,殆亦養生之一途歟!商務印書館編輯鮑海燕和崔蕊滿兩位女士在校改中做了大量工作,於此致謝。



王 輝

2022年3月6日

於西安世家星城一粟居

2023年1月3日有所補充



新书预告


《秦出土文献编年续补》


📚对秦文字资料进行了详尽地搜集整理


📚对文字史实年代进行考订,
并增加了器物图版和铭文照片或摹本

📚图文结合的形式,

便于研究者利用



王伟 孟宪斌 著

ISBN:978-7-100-21842-9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定价:11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1)秦公簋一 約秦襄公時期(前777—前766年)/001

(2)秦公簋二 約秦襄公時期(前777—前766年)/002

(3)秦公簋三 約秦文公時期(前765—前716年)/003

(4)秦公簋四(秦簋) 約秦襄公時期(前777—前766年)/004

(5)秦公鼎一 約秦文公時期(前756—前716年)/005

(6)秦公鼎二 約秦文公時期(前756—前716年)/006

(7)秦公鼎三 約秦文公時期(前756—前716年)/007

(8)秦公鼎四 約秦文公時期(前756—前716年)/008

(9)秦公鼎五 約秦文公時期(前756—前716年)/008

(10)秦公壺一 約秦文公時期(前765—前716年)/009

(11)秦公壺二 約秦文公時期(前765—前716年)/011

(12)秦公銅器殘片一 春秋早期,下限秦憲公(前704年)/011

(13—15)秦公銅器殘片二 春秋早期,下限秦憲公(前704年)/011

(16—17)秦公銅器殘片三 春秋早期,下限秦憲公(前704年)/012

(18—20)秦公鐘三件 春秋早期,下限秦憲公(前704年)/013

(21)秦子戈甲 秦静公或出子時期(下限前698年)/013

(22)秦子戈乙 秦静公或出子時期(下限前698年)/015

(23)秦子矛 秦静公或出子時期(下限前698年)/015

(24)元用戈 約春秋早期(前715—前695年)/016

(25)公矛 約春秋早期(前715—前695年)/016

(26)公車矛 約春秋早期(前715—前695年)/017

(27)宫字銅矛 約春秋早期(前715—前695年)/018

(28)卜涘尔八高戈 約春秋早期(前715—前695年)/018

(29)秦公及王姬鼎 秦武公初即位時(前697年之後不久)/020

(30)秦伯喪戈五 約秦穆公時期(前659—前621年)/021

(31)秦公乍子車戈 約秦穆公時期(前659—前621年)/022

(32)西祠器銅豆 春秋晚期/023

(33)十四年大良造鞅殳鐓 秦孝公十四年(前348年)/024

(34)十六年大良造鞅殳鐓 秦孝公十六年(前346年)/025

(35)王元年相邦張儀鼎 秦惠文王元年(前324年)/025

(36)四年相邦樛斿戈 秦惠文王後元四年(前321年)/026

(37)四年□□□戈 秦惠文王後元四年(前321年)/026

(38)王六年上郡守疾戈 秦惠文王後元七年(前318年)/027

(39)王七年上郡守疾戈 秦惠文王後元七年(前318年)/028

(40)王八年内史操戈 秦惠文王後元八年(前317年)/029

(41)十二年相邦義鼎 秦惠文王前元十二年(前326年)或後元十二年(前313年)/030

(42)咸陽鼎 戰國中期(下限前350年)/031

(43)烏氏扁壺 戰國中期(下限前350年)/032

(44)丁亥鏡 戰國中期/033

(45)十一年相邦緩戈 秦昭襄王十一年(前296年)/034

(46)十三年上郡守壽戈一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035

(47)十三年上郡守壽戈二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036

(48)十五年相邦戈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036

(49)十九年蜀守斯離銅鑒 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038

(50)二十年相邦冉戈 秦昭襄王二十年(前287年)/039

(51)卲宫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039

(52)家丞戈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間(前286—前278年)/040

(53)二十六年左工銅釦一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042

(54)二十六年左工銅釦二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042

(55)張氏銅鼎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3

(56)“阿”字漆卮底座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4

(57)“右”字銅底座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5

(58)王廿圓漆盒盖口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5

(59)圓漆盒底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6

(60)“公”字圓漆盒底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6

(61)“十”字圓漆盒口銅釦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7

(62—64)西咸新區坡劉村秦墓出土印章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7

(65)西咸新區坡劉村秦墓出土陶文 約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至二十六年(前281年)前後/048

(66)丞廣弩機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左右/048

(67)二十七年邦工戈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049

(68)二十七年家丞银釦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050

(69)小妃漆盒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051

(70)平安夫人漆盒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前270年)/051

(71)三十八年上郡守慶戈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前269年)/053

(72)三十八年上郡守慶戈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前269年)/054

(73)四十年上郡守起戈三 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055

(74)四十年工師韓勺 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056

(75)四十四年上郡守綰戈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057

(76)四十六年上郡守陵戈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61年)/058

(77)五十年上郡守𤘌戈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059

(78)五十二年蜀郡守竈戈(含戈鐓)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年)/060

(79)大官漆豆足座一 秦昭襄王時期(前306—前251年)/062

(80)大官漆豆足座二 秦昭襄王時期(前306—前251年)/063

(81)大官漆豆足座三 秦昭襄王時期(前306—前251年)/063

(82)二年上郡守錡矛 秦王政二年(前245年)/064

(83)三年上郡守錡矛 秦王政三年(前244年)/065

(84)四年相邦吕不韋矛二 秦王政四年(前243年)/066

(85)四年相邦吕不韋戈二 秦王政四年(前243年)/067

(86)四年相邦吕不韋戟二 秦王政四年(前243年)/068

(87)八年丞甬戈 秦王政八年(前239年)/068

(88)十二年丞相啟顛戈 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069

(89)十四年少府銅鈹 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070

(90—91)十五年寺工鈹兩件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071

(92)十六年櫟左工器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072

(93)二十一年少工銀釦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072

(94)二十一年少工喜銀釦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073

(95)二十五年盌(盛)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074

(96)倉端王義鼎 秦王政時期(前246—前221年)/075

(97)靈臺出土相邦吕不韋戈 秦王政時期(前246—前221年)/077

(98—101)閻甘園舊藏始皇詔權量四件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78

(102)始皇詔書半斗陶量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1

(103)始皇詔書半斗陶量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1

(104)始皇詔書半斗陶量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2

(105)鄒縣出土始皇詔書陶斗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3

(106)赤峰出土始皇殘詔書陶量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4

(107)始皇詔書殘陶量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5

(108)始皇詔書殘陶量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5

(109)始皇詔書殘陶量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6

(110)始皇詔書殘陶量四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7

(111—118)國博藏始皇詔書陶量殘片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7

(119—124)吉林大學文物室藏始皇詔書陶量殘片等 秦始皇二十六年 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8

(125—129)赤峰蜘蛛山遺址出土始皇詔書殘陶量及“亭印”陶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89

(130)始皇詔銅方升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0

(131)始皇詔銅橢量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1

(132)始皇詔銅量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2

(133)始皇詔銅量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3

(134)始皇詔銅量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4

(135)始皇詔銅權甲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4

(136)始皇詔銅權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7

(137)始皇詔銅權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8

(138)始皇詔銅權丁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9

(139)始皇詔銅權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099

(140)始皇詔銅權己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0

(141)始皇詔銅權庚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0

(142)始皇詔銅權辛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0

(143)北大賽克勒博物館藏始皇詔銅一斤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1

(144)鑒印山房藏始皇詔一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2

(145)日本藏始皇詔一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3

(146)長安馬氏藏始皇詔一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3

(147)始皇詔二十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4

(148)始皇詔二十四斤銅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4

(149)始皇詔鐵石權甲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5

(150)始皇詔鐵石權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6

(151)始皇詔鐵石權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7

(152)始皇詔“禾石”鐵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7

(153)始皇詔一石鐵權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8

(154)始皇詔版甲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09

(155)始皇詔版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10

(156)始皇詔版丙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10

(157)新蔡斗始皇詔版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11

(158)始皇詔銅箍殘件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12

(159)始皇詔故道殘量 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21—前210年)/113

(160)三十三年弩機 秦始皇三十三年(下限前225年)/113

(161)三十四年少府戈(含戈鐓)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114

(162)穎陽矛 秦王政時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15

(163)銅鞮戈 秦始皇時期(前221—前210年)/116

(164—208)秦兵馬俑一號坑新出土陶文 約秦王政元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間(前246—前210年)/118

(209)秦始皇陵馬廄坑出土銅洗 約秦始皇末年(下限前210年)/123

(210)咸亭權一 約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24

(211)咸亭權二 約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24

(212—214)秦小權三件 約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25

(215)秦“六朱”銅權 约秦代(下限前206年)/125

(216)西安閻良新發現秦石刻 約秦二世時(前209—前207年)/126

(217)秦始皇帝陵園内城石刻 約秦二世時(前209—前207年)/127

(218)長安馬氏藏二世元年詔版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28

(219)兩詔方升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29

(220)兩詔銅橢量甲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0

(221)兩詔銅橢量乙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1

(222)日本求古齋藏兩詔銅橢量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2

(223)兩詔銅權甲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3

(224)兩詔銅權乙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5

(225)兩詔銅權丙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6

(226)兩詔銅權丁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7

(227)左樂兩詔銅權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7

(228)兩詔銅版 秦二世元年至三年(前209—前207年)/139

(229)秦“錘”字銅權 约秦代(下限前206年)/139

(230)路里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0

(231)信宫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1

(232)平宫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1

(233)沙羡銅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2

(234)雕陰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5

(235)平陸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6

(236)陰密鼎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7

(237)陰密鼎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7

(238)宣曲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7

(239)熒陽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8

(240)西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49

(241)脩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0

(242)烏氏鼎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0

(243)烏氏鼎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2

(244)襄成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3

(245)瀕陽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3

(246)上洛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4

(247)平鼎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5

(248)大官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5

(249)泰官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6

(250)亭里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7

(251)朱公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7

(252)度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8

(253)官斗壺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9

(254)邦右莤鈁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59

(255)公敦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0

(256)大官盉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0

(257)咸少銅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1

(258)少府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2

(259)少府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3

(260)櫟左工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3

(261)櫟左工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4

(262)燕下都出土櫟陽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4

(263)燕下都出土櫟陽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5

(264)中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6

(265)河陰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7

(266)郁郅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8

(267)西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8

(268)臨江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9

(269)臨江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69

(270)雕陰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0

(271)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1

(272)饒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2

(273)柏人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3

(274)柏人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4

(275)柏人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5

(276)陭氏戈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5

(277)陭氏戈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6

(278)郝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7

(279)江魚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7

(280)魚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8

(281)析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79

(282)武安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0

(283)咸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1

(284)啟封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2

(285)宜安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3

(286)畢據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4

(287)山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4

(288)燕下都出土上郡武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5

(289)雞冠山出土上郡武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6

(290)鄂王城出土武庫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7

(291)公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7

(292)燕下都出土藍田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8

(293)櫟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9

(294)陽城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89

(295)成都矛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0

(296)成都矛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1

(297)□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2

(298)孱陵矛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2

(299)孱陵矛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3

(300)孱陵矛三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3

(301)河南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4

(302)滎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4

(303)平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5

(304)陽周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6

(305)武戳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7

(306)武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7

(307)漆垣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198

(308)杜陽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0

(309)原都戈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1

(310)西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2

(311)葉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2

(312)垣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3

(313)麗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4

(314)冀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4

(315)降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5

(316)武始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6

(317)詔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6

(318)公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7

(319)武垣劍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7

(320)武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8

(321)武庫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8

(322)武庫受屬邦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9

(323)屬邦矛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09

(324)寺工矛甲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0

(325)寺工矛乙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1

(326)少府鐓一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2

(327)少府鐓二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2

(328)武庫戈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3

(329)中陽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3

(330)雕陰戈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4

(331)鐓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4

(332)雕陰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5

(333)平都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5

(334)直陶雍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6

(335)漆垣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6

(336)西都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7

(337)中陽弩機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8

(338)中陽馬銜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8

(339)竹陽柲冒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9

(340)高奴銅器座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19

(341)臨洮方策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0

(342)華陽右般銀釦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1

(343)平都中陽器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2

(344)茝陽殘器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3

(345)少府器 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3

(346)長信宫倉銅箕 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4

(347)驁銅鑰 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4

(348)脩鋪首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5

(349)襄成環權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6

(350—351)咸陽閆家寨戰國秦遺址出土車器 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6

(352)“永齊里乙”半斗陶量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7

(353—357)咸陽花楊戰國秦墓出土帶字陶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8

(358)咸陽閆家寨戰國秦遺址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29

(359—371)西安徐家灣等地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0

(372—391)臨潼馬額秦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1

(392)秦始皇陵園“擊鼓坪”遺址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3

(393)黄陵史家河墓地出土陶缶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3

(394—395)“公斗”銘陶量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4

(396—401)鳳翔八旗屯西溝道秦墓出土陶文和半兩錢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4

(402)咸陽岩村墓地出土十二斗陶罐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6

(403—404)陝西商州孝義村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6

(405—406)安康一里坡戰國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7

(407—416)甘肅崇信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38

(417)山西侯馬喬村出土“降亭”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1

(418—427)三門峽市司法局、剛玉砂廠秦人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1

(428—429)三門峽大嶺糧庫圍溝墓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2

(430—432)洛陽于家營秦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3

(433—438)武當山柳樹溝墓群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3

(439—455)秦皇島金山咀秦代建築遺址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4

(456—466)遼寧綏中姜女墳秦漢建築遺址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5

(467—468)成都市小南街古遺址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6

(469—471)邯鄲市東莊遺址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6

(472—474)邯鄲故城出土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7

(475—477)國家博物館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7

(478—495)酒餘亭周曉陸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8

(496—508)《新出陶文封泥選編》收録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9

(509—608)西泠印社博物館藏秦系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49

(609—625)《夕惕藏陶》所見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54

(626—640)步黟堂藏秦陶文(部分)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55

(641—682)二介山房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56

(683—689)鑒印山房藏秦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58

(690—727)鑒印山房藏秦封泥(部分)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58

(728—737)冰齋魏傑藏秦封泥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60

(738)咸陽閆家寨戰國秦遺址出土玉印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60

(739)寺工印模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61

(740)高樂漆盤 約戰國晚期至秦代(下限前206年)/261

(741)蒜頭銅壺 秦代(前221—前207年)/262

(742)南門外閣殘版 秦代(前221—前207年)/263

(743)司工權 秦代(前221—前207年)/264

(744)私府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65

(745)栒邑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66

(746)夏陽邦工鼎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67

(747—852)臨潼新豐秦墓出土陶文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68

(853—861)臨潼新豐秦墓出土印章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78

(862)臨潼新豐秦墓出土半兩錢 約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280

(863)沙羡矛 約戰國時期至秦漢之際/281

(864)灋丘鼎 約戰國時期至秦漢之際/282

(865)析鼎一 秦漢之際/282

(866)析鼎二 秦漢之際/283

(867)旬陽壺 秦漢之際/285

(868)犛鈁 秦漢之際/285

(869)北食右鼎 秦漢之際/286

(870)平都量 秦漢之際/287

(871)元年鄜弩機 秦漢之際/288

(872)陵里車飾一 秦漢之際/289

(873)陵里車飾二 秦漢之際/290

(874)陵里車飾三 秦漢之際/291

(875)陵里車飾四 秦漢之際/291

(876—877)陵里車飾五(兩件) 秦漢之際/292

(878)九年詔事琴組件 秦漢之際/292

(879)右工琴組件 秦漢之際/293

(880)九年詔事左工琴組件 秦漢之際/293

(881)樂府鐘府調琴器 秦漢之際/294

(882)内官棒形器 秦漢之際/296

(883)私府鎏金勺 秦漢之際/296

(884)當陽銅勺 秦漢之際/298

(885)中府勺 秦漢之際/299

(886)汧勺 秦漢之際/299

(887)平陶缶(棘里陶缶) 秦漢之際/300

(888)公字陶罐 秦漢之際/301

附 録/302

後 記/316





内容简介


秦文字资料续有刊布,尤其是新见秦玺印封泥和陶文资料数量巨大,新的秦铜器、兵器资料也不时出现,这些材料都需要进一步系统收集整理。本书主要对《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出版之后新见的秦文字资料进行了详尽地搜集整理,按照年代顺序编年条列,主要涉及文字考释,史实考辨、年代考订等,并增加器物图版和铭文照片或摹本,以方便研究者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文献的原始价值,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


作者简介


王伟,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周秦文字。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著有《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三秦出版社2014年)(与王辉合著)。



延伸阅读
《青铜与竹简的世界》丨司马迁与秦始皇的“战争”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