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聚焦中国戏曲院团建设

中国戏曲学会 戏曲研究 2021-09-15

沪剧《敦煌女儿》剧照之一


2019年4月10日至12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承办的“扎根人民、守正创新——上海沪剧院建设发展实践研讨会”在上海举办。中国戏曲学会老会长、执行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先生主持开幕式,中国戏曲学会候任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代表中国戏曲学会向上海沪剧院赠予“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荣誉证牌及证书,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女士致推荐词。会上,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西等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从《雷雨》到《敦煌女儿》——上海沪剧院创作中人民性的实践经验”“上海沪剧院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艺术成就”“上海沪剧院表演人才培养和艺术风格凝练”“沪剧《敦煌女儿》对于上海沪剧院艺术实践的拓展”等主题展开研讨,共同总结上海沪剧院创作实践经验。


薛若琳先生代表主办方主持会议


王馗向茅善玉授牌授证


“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活动,是中国戏曲学会在当前全国戏曲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中国戏曲剧院团的发展历史和艺术成就,经戏曲学会专家团队充分论证而设立的,旨在鼓励、推广戏曲院团在院团建设、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倡导戏曲理论界深度研究戏曲剧院团建设,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的戏曲创作研究风尚。上海沪剧院是中国戏曲学会此项推荐活动中,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文艺院团。


沪剧《芦荡火种》剧照


沪剧《鸡毛飞上天》剧照


薛若琳先生在开幕式上指出,上海沪剧院几十年来不断地继承和创新,建立了一个以剧目建设为中心,以人才培养求发展,以市场开拓谋生存的良性的艺术创作和生产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沪剧艺术家丁是娥主演的沪剧《罗汉钱》蜚声全国。20世纪50年代末,丁是娥又主演了《芦荡火种》,影响深远,该剧后来被移植改编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进入90年代,上海沪剧院创作演出《明月照母心》获得第二届文华大奖,之后又创排了工业题材剧目《今日梦圆》,受到戏剧界瞩目。最近十年来,上海沪剧院创作演出了《雷雨》《邓世昌》《敦煌女儿》等优秀作品,体现出剧院是一个有朝气、有作为的戏曲表演团体。从丁是娥到茅善玉等一批沪剧的领军人物,对上海沪剧院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沪剧《星星之火》剧照


沪剧《罗汉钱》剧照


赓续华女士宣读的推荐词说,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是海内外享有盛誉、影响深远的艺术院团,也是最能代表上海本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戏曲院团。从1953年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到今天的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该院的艺术创作始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同步,扎根人民,守正创新,不断推出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使沪剧艺术成为中国戏曲在传承发展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近年来,该院创作演出的《雷雨》《邓世昌》《敦煌女儿》等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市场价值,彰显着沪剧人在新时代的艺术理想和奋进精神。


沪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沪剧《日出》剧照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在讲话中指出,上海沪剧院作为国家非遗沪剧项目的责任保护单位,既承担了培养优秀沪剧人才、传承流派经典的重要职责,这几年还通过持续优质的创作演出,深度参与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品牌建设,其建设发展实践始终彰显着人民性、时代性、创新性。沪剧的创作内容从家长里短上升到了文学高度,更多地赋予了作品当代性,既能保持上海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又不再拘泥于方寸天地、杯水之间的格局。他特别提到《敦煌女儿》创作过程中体现的无畏、奉献、坚守的精神正是沪剧人的匠心体现。创作团队不断听取专家、观众意见,边演边改,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引发他们去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思考青年的时代使命。上海沪剧院用实际行动准确回答了文艺作品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茅善玉院长在剧中饰演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樊锦诗,亲自创作多段脍炙人口、广泛流传的唱段唱腔,已然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流派特色。同时《敦煌女儿》剧组中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这批90、95后的青年演员彰显出上海沪剧院在人才培养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


沪剧《雷雨》剧照


 沪剧《瑞珏》剧照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女士以《与人民同心,与城市同行》为题致辞。她说,沪剧是一个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的剧种,其优良的艺术传统就在于国家每一个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上,沪剧都不会缺位,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扩充自身的艺术体系。上海沪剧院在近七十年的历史中,进行了数量巨大的精品创作和艺术拓展,如沪剧改变的曹禺名作被曹禺先生夸奖是改编最好的舞台演出,沪剧在声乐演唱中进行的合唱、领唱、重唱、伴唱、二重唱、三重唱直至现在的五重唱等是戏曲大胆借鉴歌剧艺术的生动实例,这些创新显示出沪剧艺术中西合璧、开放包容、大胆引进,善于融合的文化品格,它的广收博采、与时俱进,与上海这座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气质最为接近!沪剧现代戏创作硕果累累,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浓彩重墨,如《芦荡火种》《红灯记》《母亲》《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战士在故乡》《姐妹俩》《明月照母心》《今日梦圆》等,可以说,上海沪剧院的现代戏创作成为中国现代戏创作的标杆。近年来,上海沪剧院在丰厚的艺术传统基础上,坚持求新求变,尤其是《敦煌女儿》在导演张曼君抒情诗化的艺术构思引领下,淋漓尽致地呈现中国戏曲的写意简约,同时用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回望与致敬,改变了沪剧擅长表现小儿、小女、小情调的原有格局,视野更为开阔,手段更为丰富,艺术更有感染力。该剧历时八年打造,用艺术精品的高标准不断打磨,不仅成为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还将在今年5月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亮相。在近年系列创作基础上,上海沪剧院已成为上海打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在今年向共和国70周年献礼演出中,剧院还将上演原创大戏《一号机密》,演绎一批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与敌人斗智斗勇,用生命保护党的重要文件的英雄故事;明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剧院正在创作一部现代戏《长街行》,以上海的弄堂历史变迁为线索,描述几代人的生活剧变。这些系列演出形成了唱响主旋律的沪剧文化现象。


沪剧《邓世昌》剧照


沪剧《回望》剧照


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先生在提交沪剧院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戏曲学会创意发起“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活动,正应了党中央、国务院发文部署进一步振兴繁荣戏曲艺术、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势。同时,它以高超的眼力、智力、心力、脚力,精准地选中了上海沪剧院这个颇有代表性的、值得解剖的典型,使振兴繁荣、弘扬发展的民意落到了作为中华民族戏曲事业的根基地气——戏曲院团上。中国戏曲学会摒弃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花花哨哨,用心、用情、用功地组织推荐,为当今艺术界的学会和研究机构组织开展艺术批评和学术活动,起了示范作用。他还指出,上海沪剧院的创作道路昭示了一条传承发展上海沪剧的优秀历史传统、珍视上海沪剧的文化积淀、尊重上海市情的有自已特色的发展道路,弥足珍贵,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上海沪剧院的创作道路再次雄辩地启示我们:戏曲艺术须牢记培根铸魂、化人养心的宗旨。特别是近年创作的《敦煌女儿》根据改革开放40年百名改革先锋之一的樊锦诗的动人事迹创作,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传承者、弘扬者樊锦诗传神写貌、树碑立传,为这位上海女儿谱写吟唱了不起的人间史诗,把中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信仰、博大情怀、神圣担当表现得淋漓尽致。


沪剧 《敦煌女儿》剧照之二


沪剧《敦煌女儿》剧照之三


沪剧《敦煌女儿》剧照之四


中国戏曲学会是戏曲学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民政部批准,成立于一九八七年。首任会长为著名戏曲学者张庚。中国戏曲学会的主要宗旨,是关注和研究中国戏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况,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中国戏曲学会特别重视“三通”,即与戏曲艺术实践单位相通,与戏曲教学单位相通,与海内外学者相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中国戏曲学会自成立以来,成功推动了《中国当代百种曲》(全套九册)、“中国戏曲学会丛书”(二十余本)等剧目创作、理论研究丛书出版;与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合办会刊《中华戏曲》,推进戏曲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定期编辑出版内部刊物《汤显祖研究通讯》,为业内学者搭建了“汤学”研究的优秀平台;举办过多次全国性戏曲学术研讨会,并通过“中国戏曲学会奖”,为三十多部优秀戏曲剧目进行推荐研讨,在中国戏曲界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此次推进的“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活动,将进一步增强中国戏曲界对于戏曲团队建设的高度关注和实践总结。


 研讨会合影




编校:张静

排版:王志勇

审稿:郑雷、谢雍君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


“戏曲研究”微信公众号2017年、2018年文章目录汇总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丨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