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卷宗对话|活跃在国际的中国设计力量

W* 卷宗Wallpaper
2024-09-25



在今年米兰设计周上,卷宗Wallpaper*与设计师蔡烈超、陈星宇、周宸宸、李柯君、张忠宇、吴滨、胡闻一、Neri&Hu展开对话。不论是首次呈现还是第八次参展,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加入了这场设计事件。


正值五四青年节,在这些设计师的思考与实践中,感受国际舞台上势不可挡的中国设计力量。



设计师蔡烈超与本次在米兰设计周上呈现的全新 Soft 系列。其中深色织物包裹的落地灯是与设计师周睿的品牌 RUIbuilt 合作推出 Soft RUI 灯具系列。



蔡烈超在位于米兰的家具空间 Spotti Milano 内展示了以“柔性⼒量”(Soft Power)为主题的⾃驱研究项⽬两年来的初步成果。项目中名为 Sparks 和 Soft 的两组作品,随着点阵式的布局在 Spotti 的地下一层空间里上演了一出光影与声效此起彼伏的剧目。


为什么是柔性力量?一反以往的精确与严格之美,蔡烈超的新研究方向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以前所有作品都呈现的是力量,一种非常直接的力量,就像直拳打出去,没有缓冲的感觉。李小龙说的 ‘be water’,我觉得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哲学态度,我希望寻找一种相对更智慧的方式,所以才会思考软性的力量是什么样的。”设计师希望能探索力量的更多表现形式,而不同形式之间的关系,是最终设计力量的关键所在,“一定要有冲突性,才会更具有爆发力。我们自己的产品一直遵循的一点,就是爆发力一定要强,所以要去寻找这种冲突感。那跟力量相对应的,是软性,这两者可以一同营造出这种戏剧感。Soft Power 由此而来。”



 Sparks 系列与 Soft 系列一刚一柔的对比,也代表着设计师近期不同的思考。一种是将产品实践中的“失误”加以转化应用,一种则是思考了全新的材料实验。



限量金色版本的 Sparks 系列在三月份位于迪拜的一次亚洲设计师群展中率先亮相,一道道金属杆在与使用者的互动中摇曳,电极碰撞所产生的电光石火把戏剧性拉满。Sparks 系列在某种程度上跟蔡烈超以往呈现的设计状态相似,理性,模块,金属,“但我们以前的直线条是硬模块,不能被更改。我希望这次呈现出一个相对软性的模块,然后具有延展性。所以找到这种软材料,片状,然后也有金属感,但会摆动。所以这个系列其实是从我们已有基础之上进行的一步小调整。”


虽说是小调整,但设计师用基础的物理机制所营造出的动态声光电效果,给人带来一种原始与技术两极之间模糊的体验感。这种实验性,让这一系列几乎跳脱出了蔡烈超以前以功能性为基础的工业设计逻辑。“我们在做产品研发过程中会发现,比如我们的马扎灯,有时候会存在一个小问题,比如说螺丝拧不紧的话,它会出现闪烁,因为电接触不良。我在想这个缺点是不是可以转化成一个优点。Sparks 的这种接触一下后放开的机制,其实就没有所谓的接触不良。”这种有趣的观念上的转变,就是这一系列的灵感来源。而在缺点和错误之上,依然需要完整的设计来把这种观念的转换给落实,“我们做了很多次测试,高度测试,距离测试,灯光测试,最后更像是一个技术研究。”



Soft 系列与 Soft RUI 系列灯具的细节。



在“柔性⼒量”研究的另一个系列中,Soft 灯以弹性材料为基底,由手工树脂定型,并表现出丰富的表面肌理,融合了服装、工业型材和自生产等多种制造逻辑。在该项目中,蔡烈超标志性的模块化思想在其一以贯之的冷静美感之上拥抱更多不确定性,一种动态力量呼之欲出,“柔性”与“野性”的变化就在观者定睛的一瞬之间。而此次最特别的是,蔡烈超工作室和设计师周睿的品牌 RUIbuilt 合作推出Soft RUI 灯具系列,将锋利金属与柔性织物相结合。


“对我们来讲,我们想把这个系统的方法整理出来,用缝纫的方式缝家具,然后树脂硬化,最终表面呈现出沙砾质感,往后可能还有金属质感。我们最终呈现出来的这样特性,是成型的一个研究方法,这个研究方法是可以不断去被拓展的。”蔡烈超在与我们讲述 Soft 系列的设计过程时,一再强调这种有机的不确定性,依旧是建立在一种模块式的方法论之上,有别于现在大多数由树脂定型的所谓的随机设计,“我们做了一个拉扯模具,也是模块化的。要多大的尺寸,多少节,或者每一节的尺寸不一样,都可以根据拉扯模具的形态去控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方法论和我们自己的一个生产方式,这就是一个新的系统。我们可以根据新系统又产出更多新的作品。未来可以完全根据模具去操作,都不用我去操心。方法基础已经打好。”


Soft Power 这两个系列,包含着这些不确定性的细节,可以说不是“完美”的设计,和蔡烈超之前的那些模块化系统有较大差别。这种创作方法上的转变,也源自设计师的私人经历以及随之而来的心态变化:“我在有了家庭和小孩之后,整个人的状态是挺不一样的。从我老婆怀孕开始,这个系列作品差不多就是在那个阶段产生的。我参与这个过程,更多投入到家庭里,某种程度上生活会更放松,可能因为带有更多软性的情感。这段经历当然也被带入到了我的设计创作中。”



上图:在去年米兰设计周上展现过的建筑之光系列,此次也呈现于展厅中。

下图:蔡烈超的代表作品马扎灯系统。



生活在变,观念在变,设计也会一直变化。随着生活与工作的相互作用,一点小小的转变就可能变成创意道路上的点点灵光。就像设计师先前所说的关于 Sparks 系列里所体现出的微妙的视角变化:“在做作品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做错的瞬间,反而更有趣。做错的瞬间可能就是这个作品的一个亮点。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是能把缺点转化成可以接受的,甚至是优点,比如说像 Sparks 系列,它现在接触不良闪烁,这就是它的优点。这就是一个转变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需要经验,就是你在设计中真正能灵活地去掌控所有产生的问题。错误不是绝对的,你可以依靠经验,靠自己的思考把错误进行转变。”


而设计与生活,互为映射,“就像人生遇到的坎,就像是一个经历,让你得到了一些新的转变。人会成长,做设计的过程也像是不断地在成长,整个创作已经不是说一个个体要把一个物件设计出来,而更像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记录,对这个阶段创作的一个看法。”蔡烈超用设计记录着自身的成长,而我们作为见证者,参与其中,期待着设计师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




设计师陈星宇与他的 Fragment 系列在 Alcova 展区的一栋19世纪的古建筑内的展厅。



在今年的 Alcova 展区,陈星宇的设计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在名为“遗世光影”的展览中,SINGCHAN DESIGN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Fragment 系列置身于历史浑厚的 Bagatti Valsecchi 别墅,与米兰的历史文化遗产相碰撞。


Fragment 系列在国内已经有比较高的知名度。这次来到米兰,欧洲观众的反应跟之前在国内展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设计师陈星宇聊了聊这几天参展的奇妙感受:“开展前几天,很多教授带着学生过来,有米兰理工的,有布雷拉学院的,其中有一些学技术的,和我们聊了很久。他们说我们的灯利用了很多物理的机制,然后又表现的是所谓传统意义的美感,这是他们非常想达到、想去开拓的。”设计师坦言,观众的新鲜感,有点像回到三年前作品刚在国内展出时的状态,“我们这个系列刚放出来,虽然项目概念是以一个文化建筑去做延伸,但是最能吸引观众的,我觉得还是这种物理的美。我们这次做的在现场放映的影片,也是想对这个系列做一个总结,针对这个物理光效。光是自然元素之一,所以我们用了水、风、空气去做反衬。”



此次展厅的空间位于古建筑的地下室,斑驳的墙壁与裸露的管线与纯粹的 Fragment 系列形成对比,对陈星宇而言也是一次新鲜的布展与呈现体验。



Alcova 作为近年来关注度最高的城中展区之一,其环境特殊,会利用一些当地的历史遗迹去让这些最新的设计作品进驻进来,形成一个对话。这种展览环境,让设计师感触颇深:“我们之前没有试过在这么好玩的一个环境里展出。在国内没办法做这种尝试。其实我们是很想尝试,就像在我自己脑海里,想要去跟本土有意思的环境互动,比如我们广东地区。想在国内有一些开放的创作条件或者环境给我们发挥。一直参加的都是白盒子的展览,挺无聊的。”


这种环境与展览模式所带来的美妙体验与巨大收益,相信越来越多的国内观众都看在眼里。设计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视角:“我家是广州番禺那边,有很多自己的村子,那里有很多清代的建筑。其实我一直很想利用它,也尝试过找政府去聊,看能不能给我们作为工作室或者做一些活动。他们也不是反感,但就是没办法用。可能在政策上面根本就用不了。所以国内的这种建筑根本是无法接触到的。另外一层,我觉得还是我们对建筑的认知。去使用它,才会让它变得更有活力。这一点蛮重要的,我觉得这个观念得转变。不能一直就是在砸掉,然后建一个新的,再砸掉,再建一个新的。我们得用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去看待这个问题。”



Fragment #08与 Fragment #01/02吊灯



而设计本身所宣扬的,难道不就是一种长效性与永续性吗?“还有思维上的多元性。”陈星宇表示,“我们有一些经销商朋友,是做商业项目的,去 Salone 中心展看了都觉得无聊。这跟他们本身生意是有关的,对他们来说都无聊的话,说明大家的思维在开始转变。有一些国际品牌也在做改变,前几年我还没有这种感觉。可能中国走得快一点,在纯产品这个群体里,对一些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更大。室内或建筑还是比较保守,因为他们的客户可能不在这个消费群体里。我们做产品的,是很希望能更有表现力,并能被市场所接受。”


像 Alcova 这样的独立展会,跟 Salone 中心展最大的区别,可能是一种社群感。不管带有商业目的与否,大家首先是来享受一段时光。设计师们在这样的状态下,也不会纯粹以商业目的去发展自己的作品。“这个环境的文化语境,就是非常轻松,去享受。对比来说,国内可能也是这几年经济发展得太快了,让大家的目的性变得很强。但对于设计师来说,确实必须做一些商业行为,然后才能走得更扎实。我之后可能会转变一种心态去创造,我得切换,得学会有两种矛盾体在我体内。”设计不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人们去享受平常的生活吗?陈星宇也谈到了感受生活对其设计创造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年轻人挺依赖网络的,反而忽略了平常生活中的感受力。感受力这个词,我这两年里提到很多次,因为我做设计,可能还真得是先有感觉。比如我去体验,去看一场电影,可能重复看很多次,然后把感觉给捕捉下来。那是我最重要的养分。”



上图:Fragment #04台灯

下图:Fragment #09壁灯



如何捕捉感觉,关于这次展出的 Fragment 系列,陈星宇说道:“我是2019年去西班牙游学,期间去过一些别的国家,沿路看了很多当地的文化,跟宗教或本地文化结合的事物,又或是原始宗教被外来宗教所影响后交集出的事物。我最早的那个吊灯,就有些受当时所看到的伊斯兰跟天主教融合事物的影响。”陈星宇在不同的历史与地域文化之间汲取灵感,并且在多学科的影响之下,保持着他对材料的高度敏感,“再就是彩色玻璃。但在我做自己的这款灯的时候,会用更现代的材料、手法或者工业体系去演绎它。Fragment 系列其实还是当时所见之物的一种延续,只是会更贴合当下的美感。另外,它还结合了一些我对物理学的兴趣。虽然我不懂,但我本身很喜欢像物理、天文这些学科,在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会经常看。”


玩材料,玩混凝土,关注文化,掺杂一点物理学,这些混合学科对陈星宇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就了他独特的设计语言:“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观察。我们去观察物理的、微观的世界,或者看一场电影、读一本书或一个诗句,其实都在感受力的范畴里。像那些物理学家,也是观察了很久之后突然有一个想法,然后才产生所谓的理论。”设计师观察这个世界,然后用设计,去把观察过程中的感受记录下来。在 Alcova 这个感性的场域里,陈星宇用他的设计,让川流不息的人群感受到了灵动的光辉,和这种观察与感受的魅力所在。




设计师周宸宸与本次米兰设计周上带来的 Rectangle 系列。作为连续多年参与米兰设计周的设计周,今年他通过作品表达他对于设计价值更深入的思考。



设计师周宸宸与其设计工作室 Frank Chou Design Studio 在本次米兰设计周中推出的 Rectangle 系列是对限量设计的一次尝试,也是对中国现代主义和当代文化的一次探索。Rectangle 系列的诞生源于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力图创造出一种安静而又富有力量感的状态,以稳定、有力的形态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秩序感和仪式感,而内核则依然是经典现代主义的元素与风格。该系列共包含4件作品,都采用有序排列的铝制方管作为底座,呈现出冷调利落的气质;而座面则选用丰富肌理感的羊毛,赋予作品柔软的立体感。这一系列作品底座采用有序排列的铝制方管,这种自然与工业、历史与发展、柔软与坚硬的冲突和融合,彰显了对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探索。


在周宸宸看来,限量收藏设计更多地关注于文化对设计的影响,这是设计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涉及到文化的突破和内在问题的解读。因此,他尝试设计了这样一系列作品,其中包括 Rectangle 系列。周宸宸认为,这个系列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我们希望探讨经典与当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经典与时间无关,而当代则与时间息息相关,是动态变化的。经典是固态的,而当代则是不断演进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作品来思考这个话题,并将其付诸实践。”



Rectangle 系列的底座金属质感与座面羊毛蓬松柔软的质感互相中和,在对比中构建着一种相同的秩序感。



创作的另一个维度是对东方文化进行解读。周宸宸将 Rectangle 系列解读为关于秩序、力量、对称与非对称以及动态关系的表达。“我认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我们试图通过这个系列作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希望作品明显地呈现出中国设计师的烙印,而是通过微妙的方式将中国现代主义和当代的状态结合起来,尽管这种状态很难被定义。因此这个系列作品只是我们尝试和实践的一小部分答案。”


在与周宸宸的深度交流中,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他作为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历程。作为米兰设计周的常客,这已是周宸宸参展的第八年。谈起这一年一度的远游经历,周宸宸说道“现在对这座城市熟悉得下了飞机闭着眼都能找到路”,在这恒定的城市背景下参与的热情也未曾改变,而身份和认知却一直在变。从初次来米兰展接触西方社会,作为全新陌生面孔出现自然会被看作弱势一方,获得照顾是常态;而对于现阶段的状态,周宸宸说道:“要做到完全按照跟这边真正本地的设计师的同等要求级别,你要进行合作,你要进行竞争,你要用同样标准对标自己。”米兰设计周对他的意义不止身份的转变,周宸宸认为每一年的设计周都像是一面镜子,得以在其中认清自我,展览中也永远都会有一些原来看不懂的东西,但又会在回望中突然明白其中的意义和价值,折射出设计的未来走向。



羊毛作为重要的天然材质之一,铝又极具工业和未来色彩。设计师通过将两者结合呈现出一种工业与自然、历史与发展、柔软与坚硬的冲突和包容。



周宸宸还提到,他参加米兰设计周的心态和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本次亮相从人流量和展览质量的角度来看,可能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当下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关乎于自己,“我觉得这个行业还是很单纯的,只要你有好的东西并将其投射在这世界当中,他能够有理性的投射和碰撞,它不管放在哪里,早晚它都会产生它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名利场上,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


周宸宸不再追求外在所谓的成功或者是否有传播价值,而是更多向自己提问: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等同发达经济体标准的设计状态?每次米兰展是不是有自我的突破?是不是在自己的设计的垂直价值观下面能够有更深的理解?甚至思考这其中产生的社会各阶层的合作关系背景是什么?这些更聚焦于作品以及对其背后意义的挖掘是周宸宸持续思考的主题,也是他认为真正能创造价值和影响力的内核。在他看来,参加展览不仅是为了展示作品,更是一种对自己设计理念和文化认同的探索。他希望通过作品的展示和对话,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中国设计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设计师李柯君今年的作品 Cadenza 系列瓷砖成为去年在 Alcova 展区呈现的作品《一块砖与它的一千种可能》的延续。让一种构想落地成为可以被实践与应用的产品。



2023年,李柯君的作品《一块砖与它的一千种可能》被众多品牌看到并伸出橄榄枝,最终他选择和一家起源于意大利维罗纳,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厂商 De Marchi Verona 合作生产,通过过去的一年的不断打磨改进,再次带着更加成熟的产品——Cadenza 系列瓷砖亮相2024年的米兰设计周。这次李柯君的作品位于 Alcova 展区的 Villa Bagatti Valsecchi 内,在这座郊野别墅的古老房间中,光彩流动的瓷砖依附于斑驳的墙壁,不同色彩的瓷砖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水面波光粼粼,创造了一场独特的地域与时空的对话。



Cadenza 瓷砖同样遵循着一种基础模块化的设计,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纹理。



Cadenza 瓷砖设计灵感来自于一款名为 Tantrix 的拼图游戏,同时也受到图形艺术家 M.C. Escher 镶嵌几何图形的启发。李柯君选择瓷这一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同时运用了意大利传统色彩的冲击力,将自己的工程技术知识转化为设计语言,在高度精确的设计中注入东方气质。Cadenza 瓷砖以六边形作为基本单元,通过创建一个强调模块的三维性的表面系统来诠释可组合性的概念。六边形中心有一个矩形洞口,通过弧线将洞口和六边形的边缘连接。凸起的曲线在瓷砖表面创造出高低不同的细微变化,中间窄两头宽的矩形洞口又为瓷砖注入了呼吸感。



Cadenza 瓷砖在郊野别墅的古老房间中。



Cadenza 瓷砖可进行不同的方向组合和拼接,可以形成多种图案和起伏节奏,在最终形成的墙面上,单一的瓷砖拼合成点、线、面多种系统的叠加,创造了多重视觉体验。Cadenza 的设计充满了对音乐的致敬之情,正如李柯君所说:“它是一个单一的模块化设计,但可以创造出无穷变幻的效果。”这种创意不仅在审美上引人入胜,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另外,得益于瓷这一材料的耐用性和适应性,Cadenza 不仅适用于室内,还可以在建筑立面、柱廊、游泳池等户外场景中使用。



在与品牌的合作中,李柯君石膏的原型设计被转化为瓷,而且颜色应用与选择上又进行了一次拓展。此外,全新的 Cadenza 瓷砖适用于室内与室外。



回望这两次的参展经历,虽然呈现的作品看似没有变化,但其背后的生产逻辑和思考却十分不同,对李柯君而言这是一次从个人实验走向市场的蜕变。去年的参展作品以石膏为原料,而现在则是瓷,材质的转换是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由于材质的切换,单体的形状也有微调,李柯君说道:“我当时自己做的时候,中心的孔是可以穿透的,但正是投入生产后发现如果穿透的话会引起很多的其他的问题,比如开裂和露出背后的材料,所以期间还是有一些设计的改良,但是最终的效果是超出我的预料的。”而在说起未来的计划,李柯君表示现在已经酝酿了很多计划,接下来也会和其他的公司或生产厂商合作,但当下最首要的还是把 Cadenza 这款产品推向市场,脚踏实地地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设计师张忠宇带着她的HULU HOME胡卢家新品与Linear Sketches线性素描系列首次来到米兰设计周的 Alcova 展区。作为年轻的中国设计力量,以极具中国传统的视觉元素“葫芦”展开关于“物”的思辨。



今年,MMR Studio 首次受邀参展米兰设计周的 Alcova 展区。在仔细查阅展区所在的建筑历史后,MMR Studio的设计师张忠宇带着HULU HOME胡卢家新品与Linear Sketches线性素描系列,入驻了建于18世纪的Villa Bagatti Valsecchi内一个面向草坪、带大窗户的一楼房间。也是在这里,在周日午后的明媚阳光洒在那些温暖而慷慨的作品上,并照亮了墙壁、天花板凝聚着岁月故事的迷人裂缝的时刻,我们与 MMR Studio 的创始人、设计师张忠宇,以及策展人杨杭平展开了对话。


胡卢家系列延续了对于“胡卢”(天然“葫芦”的人造产物)形式的研究。2020年,张忠宇在一次古镇旅行中偶遇了范制葫芦,并被它们稀奇古怪的造型所吸引,“但后来我意识到我感兴趣并不是人造模具做出来的葫芦,最值得探讨的是葫芦的自然形状,那是很普遍,很经典,也是很美的,”她告诉我们。于是,张忠宇从山东的葫芦种植户那里收集来一些“次等品”葫芦,并以藤编工艺作为连接方式建成的立柱装置。



空间内最引人注目的胡卢塔被设计师形容成为一个精神地标。物的延展性,工艺的进化性,重塑的功能性在这一件作品中被集中演绎。



此次带来 Alcova 的新品是此前纯装置作品的衍生,设计核心在于如何利用葫芦的不规则形状与藤条的弹性,自然地生成胡卢塔或茶桌的造型,并在将目光置于人与自然物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同时,开放给了使用者更多功能场景的可能性。比如,胡卢塔的高台空间可用于灯光照明、植物种植,胡卢茶桌的凹槽可以通过胡卢碗的替换,呈现出多样的桌面。另外,展览中还呈现了三个被称为“彩蛋”的胡卢花器,以金属底座、金属扣等元素点缀葫芦瓶身,“葫芦的古朴质感,加上金属的冰冷气质,放在现代空间里更和谐,”张忠宇说着便拿起花器为我们做演示,“藤编可以随意穿扩金属扣,也特别适合插花,同样体现了互动的成分。”


线性素描系列则是设计师2022年的作品,椅、凳、柜均以波楞面相互咬合作为连接,以线面的工字结合作为支撑,呈现出开放的空间体块。该系列的灵感来源于奶奶们的搓衣板,“我认为搓衣板不仅有一些社会印象和叙事,它其实是有功能性的。人们可以通过凹槽形态抽拉、调换插板的位置,来到这边的很多欧洲观众都觉得很巧妙,”张忠宇介绍道。



线性素描系列中黑色的面板从搓衣板的形式中得来。而设计师希望人们忘记原有物件的功能,去考虑物的发展。



在杨杭平策划的展位空间中,高大的胡卢塔占据视觉重心,低矮的胡卢茶桌相伴一侧,线性素描系列的作品则散落在四周。一方面是有机、“自由生长”的自然物,另一方面则是硬朗、严谨的人造结构,两组作品所呈现的明确的差异为展览增添具有层次感的迷人魅力。而胡卢塔在空间中如精神立柱般的存在亦有其深意。“过去的聚落或社群中普遍需要一个直立物供人们祈祷或围绕着它举行仪式,这种图腾性的东西大多具有拟人的特征,所以,胡卢塔‘三条腿’的雕塑形式是一个顺其自然的选择,”杨杭平解释道,“它本身代表着人与自然混合的自然物,再将一些人工制式的、现代设计的部分,围绕着它展开,以此希望呈现我们向自然学习的状态。”


无论是胡卢系列,还是线性素描系列,其设计理念都是从一个已存在的物件展开,比如,葫芦和搓衣板原本都有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使用情景,而张忠宇把那些文化意义都剥离开,从而创造出一种开放、崭新的形式语言。“这是一个将一些记忆遗忘掉的过程,”杨杭平形容道,“我立刻想到了奈何桥的河水,后来我们查到在古希腊故事中也存在着相似的忘忧之河(Lethe)。我们会跟观众说,当你喝下这条河的水,就会忘记前世记忆,然后获得新生。”这便是此次展览名“忘川”(River of Forgetfulness)的灵感源泉——忘川是生死之间的河流,也是记忆消失的河流;琐碎的记忆无法触及,只留下了碎片化的遗迹;物体成为了一种历史的证物,记忆的载体。



胡卢茶桌。展厅空间的四周铺满了黄色的小米,设计师和策展人通过这种手法营造出一种空间的边界感。



这种“遗迹感”,新旧文化和记忆交织的复杂性,以及家具的生活仪式感,体现了当下处于转型阶段的 MMR Studio 所梳理的品牌脉络。本届 Alcova 的 Villa Bagatti Valsecchi 展区则提供了与产品逻辑、气质相契合的场景。不仅如此,此次由eptdesign设计的“忘川”展览视觉海报,还与房间墙壁的痕迹、色调展开了呼应。


布展期间,张忠宇和杨杭平用米兰超市买的小米沿着墙角撒了一圈,既强调了空间的边界,也给原本有点昏暗的房间一抹亮色。这是他们来到现场后才确定的方案,“我们意识到农货丰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生命的轮回。我们想要探讨在材料新生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随着形式的改变,大家的记忆是否也会得到更新,原来大家熟悉的一种语言,在生活当中是继续在发生的。”


与此同时,水的隐喻渐渐浮现并变得清晰起来。小米好似河流边上的沙石,搓衣板与水相关,茶桌围绕葫芦碗中心散开的藤编仿佛水波、涟漪……而这些联想和提示其实都来自观众,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设计师、策展人的视角交织,一同完成了作品的叙事。




设计师吴滨与今年在米兰大学内呈现的“游山记”系列艺术装置作品《爿园:须臾的永恒》。



无间设计创始人吴滨的“游山记”系列艺术装置作品《爿园:须臾的永恒》(Pan Yuan: Momentality Unfold)坐落于米兰大学的庭院中心,用“纸”为主要材料,搭建了一场东方梦境。从远处看,如画卷般悬挂的白色薄片通过重复的阵列在庭院的草坪上划分出其体量,色彩和材质传递出的轻盈感与环绕装置的历史建筑群落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其尤为突出。



位于米兰大学的艺术装置作品《爿园:须臾的永恒》。



来到“爿园”,挂起的纸张将装置的时空体切割为均质的等份,在无数的切片中,观众得以以变化的速度和角度,观察不同空间间隙。吴滨提到:“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东方人的美学思想中,细微的变化都折射出日常的美好,身心的顿悟也与宇宙同源。”这种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贯穿了装置的设计。转角的草垛、抬升的洞口、意料之外的转折……看似单一的体量中实则充满空间变化,为行走带来丰富的体验。从纸缝间穿过,感官不断叠加,光影变化、纸张的摩擦声和风声共鸣、温度也微妙地起伏……仿佛置身于园林的真山水,移步换景,光影的变换连续成流动的时空,凝塑成无常中的永恒。


不同于西方建筑和雕刻艺术通过体量感和坚固性塑造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吴滨认为东方美学更应是一种“线条”的艺术,瞬息间万变。纸这一元素的选择很好的呼应了他的观点,随着观者身体和纸张的区位角度变化,纸的形态从面转化为线,又在运动中从直变为曲,富有节奏与韵律。“所以,东方的建筑更注重变化,于无常中寻找永恒。因此,我希望以东方文化为输出,与米兰历史悠久而厚重的建筑群对话,以‘观变’(momentality)的设计理念,表达‘一瞬的不朽即是永恒’。”,吴滨说道。



纸张随风而动,光影也随着时间变化。在一个纯粹的空间氛围里设计师营造出一种东方美学意境。



在装置中所使用的杜邦™Tyvek®纸轻盈而坚韧,远观之下的飘逸和垂坠感高度还原了东方传统宣纸的质感和情感。更有意思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风的吹拂下,纸张逐渐产生褶皱,时间仿佛被书写其中,无数的瞬间也得以定格。吴滨在采访中说道:“材料创新在设计中极为重要,技术与材料都与设计创新息息相关。”通过杜邦纸的运用,他将东方的美学与现代科技完美地结合,呈现出一种既轻盈又庄严的装置。


谈及本次设计周的主题“Cross Vision”,吴滨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对于东方美学的独到诠释,“事实上,《爿园:须臾的永恒》是一个融汇东西视角的艺术装置,基于中国绘画的逻辑,以线条感呈现出有异于西方强调体块化、雕塑感视觉的设计。”作为一个成长在东方土地上的设计师,他的灵感源自于东方文化和艺术思想,可以追溯到自幼学习山水画的经历,并通过不断在感悟与理解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


吴滨认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兼容性如今成为世界的一个写照,他作为中国设计师,希望通过不同的视角,呈现出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和感知,诠释当下和而不同的世界。因此,《爿园:须臾的永恒》这件艺术装置,不仅是对东方美学的一次探索,更是对东西方文化对话的一次呈现与传递。通过观变的设计理念将东方的诗意与西方的庄严融合于一体,引领人们在短暂的须臾中开启一次沉浸式的感悟,体验短暂而永恒的东方之美。




设计师胡闻一在今年米兰国际家具展中的卫星展中呈现的全新作品。建筑学背景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细节,对于材料有更加先锋的应用,且作品呈现出一种雕塑感。



在米兰国际家具展中的 Salone Satellite 卫星展,每年聚集着设计的新生力量。Haus of Hu(互戶)是胡闻一(Ellen)在AA建筑学院毕业半年后创立的,跨领域思维模式的教学体系下,Ellen 从未将自己局限于建筑领域,这也给予了她创立工作室的勇气。自幼在中国香港、英国的生活经历也让她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third culture kid”的身份,这种身份认同成为她创立品牌的源动力,Ellen 说道,“我在西方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但根源仍是不变的,所以感到有紧迫感去做一个与自己文化有关联的品牌,并以一种含蓄的智慧的方式去表达。”



通过对“互”字的理解与重构,延展出的一系列屏风、灯等产品。



作为首次参加国际展览的年轻设计师,Ellen 在展览中充分展现了她对于空间的把控力和创意,相比展品的陈列 Ellen 更在意的是完整场景的搭建。互戶在米兰设计周的展区设计打破了传统划一的模式,在方形的空间内,一个T字形的大型装置将展区分为两个场域,家具的错落又进一步丰富了观展动线。位于展区中央的柱是引导展览动线的转折点,立面的凹槽可以实现与椅子、屏风、灯等多种家具元素的组合,这一形态也是 Ellen 对“互”字的理解与重构;展厅前侧堆叠的“Seesaw”长椅的灵感则源自中国乡村普遍使用的餐桌长椅,但经过设计改良,以极具雕塑感的现代形象呈现。也许正是这样非常具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展陈设计,也调动起观众的思考,产生了不同的共鸣。Ellen 谈起在导览过程中和观众的交谈时说道:“当有很多人愿意听你讲一个作品背后的故事的时候是一件蛮幸运的事,他们是会从中理解、感受和感动的。”



胡闻一的作品呈现着一种基于不同材质与载体的丰富性,她同样不希望自己被框在某种范式中,作为年轻的设计师构建自己的风格。



互戶的设计在经典的设计框架之下将概念与美结合,旨在挑战传统的设计范式,呈现出一种更新的设计风格。Ellen 想要做的是不再是被定义为‘新中式’的设计,“应该有一个更新的浪潮要出现了,我觉得不应该再用过去一些被反复利用的符号性的事物去做文章,而是应该找到背后隐藏的信息。”互戶的首个家具系列围绕着90年代和千禧年代初的共同记忆展开,汲取了通用物件的特征,通过材料转换、形态和细节的重置,重新诠释了这些物件,展现了后现代的设计美学,从而回应了对当下建筑空间的思考,探索物件的使用方式及灵活性。谈及未来的打算,Ellen 说道:“我会尝试在不同媒介中打造不同系列,因为所有与设计相关的事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重合的。”,她希望 Haus of Hu 可以探索建筑空间、艺术和时尚等不同领域,逐步建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




Neri&Hu 为 Stellar Works 设计的 The Canvas and the Plinth 展陈空间,同样在其中带来为品牌设计的全新产品 Mr.B 系列座椅与 Lyrical 系列边桌。



本届米兰设计周,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为 Arflex、Cassina、Ento、Stellar Works 以及 Valcucine 所设计的产品与展陈悉数亮相。这些设计诠释了如恩的跨学科设计方法论——在建筑学科中探索及展开家具、配件、产品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的对话。



如恩为 Cassina 设计的 3to9 系列灯具。



在众多产品设计中,如恩为 Cassina 设计的 3to9 系列灯具将中国传统的风筝制作工艺与现代的家具设计语言结合。在中国古代,风筝被称为 "纸鸢",最初被用来传递紧急信息。随着时间的发展,放风筝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消遣活动。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后制作各种形状的风筝,以庆祝春天的到来。受风筝结构及其吉祥寓意的启发,如恩以风筝制作工艺为特色,打造了该系列灯具。灯罩与传统的风筝结构相似,半透明的织物包裹着细金属丝框架。灯具细长的部分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测试后选用了可行范围内的最细尺寸,在织物的微妙纹理上呈现出优雅柔和的照明效果。该系列采用模块化设计,提供两种不同长度的灯罩模块,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实现多样化组合安装,增加了该系列的多功能性。



如恩为 Stellar Works 设计的 The Canvas and the Plinth 展陈空间手稿与现场。



此外,如恩为 Stellar Works 打造的展陈“The Canvas and the Plinth”在米兰 The Garage 大楼展出,而在空间中呈现的是如恩为 Stellar Works 设计的 Inter 系列衣架、Qi 憩系列沙发、Mr.B 系列座椅与 Lyrical 系列边桌。1946年,意大利建筑师 Marco Zanuso 与艺术家 Gianni Dova 合作将此大楼的工业车棚改造成以红色瓦砾、张力结构和黑色钢框窗为基本元素的沉浸式空间。为呼应 Zanuso 将设计与建筑融合的愿景,如恩打造了与现有建筑结构融为一体的艺术装置,为 Stellar Works 展位编排了一场将艺术与空间相互交织的“建筑芭蕾”,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视觉的和谐相融,以此向 Zanuso 与 Dova 致敬。The Canvas and the Plinth 通过展现设计与创新,引导来访者进入一段多维旅程。巨型的画布悬挂在建筑空间顶部充满张力的挂杆之上,打造出迷人的建筑层次。




采访、撰文:华睿、马君怡、杨睿涵

摄影:王雅卉、李冠峤、罗立

编辑:hanxi、zhuoran

部分图片来自设计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卷宗Wallpaper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