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法学院新院长的读博回忆

青苗法鸣 2023-09-28

黄文艺,1971年生,湖南南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曾任中央政法委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上,就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专题讲解。


教育背景

2006.06-2007.06,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6.09-1999.0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
1993.09-1996.07,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
1989.09-1993.07,吉林大学法学院,获经济法学学士学位


社会兼职

1.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

3. 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评审委员会专家

4. 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

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

6.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法理学》课题组主要成员

7.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题组主要成员

8.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9.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荣誉奖励

1.2017年,荣获全国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2.2014年,《中国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就与不足》获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3.2013年,荣获吉林省首届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4.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的总结与反思》获吉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5.2010年,《信息不充分条件下的立法策略》获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6.2008年,入选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7.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8.2005年,“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9.2004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博士论文:《论当代中国法制变革:传统、理论与实践》

培养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导师姓名:张文显


后记


日益临近的论文答辩日期,使我不得不将我那叶荡漾在知识海洋中的渔舟靠岸,奉献上三年海上渔猎的收获——眼前的这篇博士论文。博士论文艰难而又充满愉悦的写作过程也使我更加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学术研究是一项试图解决某些问题而又最终发现更多问题因而未有竟期的永恒使命。在确立研究主题之时,我的基本设想是试图理解并向大家描述当代中国法制变革的伟大图景。但在思考和写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要充分理解当代中国法制变革,就必须把思维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半世纪中国法制变迁的巨大历史空间中来。而要充分理解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的法制变迁,又必须深入把握影响这一变迁的几种法律文化(它构成了我们今天必须正视的法律传统)。而这每一方面又包含着大量具体而复杂的问题,每一个具体的问题的背后又隐藏着一系列更具体的问题。因此,在论文完成之后,我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而是感觉到更多的重负向我压来。这或许正是学术事业困苦之所在,也正是其魅力和挑战性意义之所在。


我在论文中非常强调传统的意义。我觉得,与其他事业一样,学术事业也是一项不能没有传统的事业。这是我思考学术发展史的一点感受,更是我反思自己成长历程的深切体会。从学术发展史来看,任何卓越的思想家都不过是站在先辈们肩上的思想巨人,任何伟大的思想都不过是思想发展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之所以能逐步走上学术之途,离不开周围的师长们的培养和教导,离不开他们所开创的良好的学术传统。博士论文的顺利完成,绝非我一个人的功劳,也要归功于他们。


在众多的师长中,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文显教授。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张老师一直是我学术和人生上的导师。正是在张老师的谆谆教诲、热情鼓励及慈父般的关怀下,我在求学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这篇博士论文从开题到初稿再到定稿,都是在张老师的细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凝聚着张老师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在初稿完成后,张老师仔细地作了审阅,提出了详细而犀利的修改意见,使论文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样,我也要感谢郑成良、马新福、杨亚非等老师曾给予我的良好的教育以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三年学习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我特别怀念这段时期的学习生活。这一段时间,使我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学术风格和学术氛围,使我人生的、学术的视野更加开阔。孙国华教授、吕世伦教授、朱景文教授等老师,在学习上一直给予我富有启发的教导、尽心尽力的帮助,对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及写作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学习期间,我有幸与孙老师合作研究问题、撰写文章,孙老师在写作过程中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精神,特别令我钦佩。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李步云研究员等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写作予以指点,使我获益匪浅。在此,对于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各位老师,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还得到了众多师友、同学在学术、生活和事务上的各种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姚建宗师兄,不仅在学术上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而且在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了大量资料,解决了生活问题。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1999年5月1日于吉林大学南苑


信息编辑 ✎ 百晓生

技术编辑 ✎ 金钟罩



推荐阅读

《人大法律评论》冬季年会及与《北大法律评论》对话会

20年,《人大法律评论》在记录

一位人大教授的人大入学记

人大法学院为什么能A+


联系我们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