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洪:斯人远矣漫平章——金庸小说之文化价值及其他(上)

古小说研究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自按

 金庸先生已归道山。各大媒体无不载于头版以致哀。无论是作为一位作家,还是报人、文化产业主、社会活动家,能享此哀荣者屈指可数。

 我与査先生有过几次交往,但远谈不上交情。彼此的关系十分简单:他是作者,我是读者;我是学者,他是研究对象,而已。

不过在有数的交集中,还是有些特殊、有趣的内容。其中不适于广而告之的,只能与在天之灵相视莞尔;有些则可以分享出来,或不失为茶余饭后的轶事掌故。

 本文系八年前应国家图书馆之邀的演讲稿,向未发表。今稍加整理,作为一个纪念吧。有朋友讲:金庸的辞世,可以看作一个时代的谢幕。此说稍嫌夸大,然细思之,亦不无合理之处。

作者与金庸先生合影

好,非常高兴,有缘在这么美丽的北海公园旁,和各位一起来讨论、切磋这样一个文学的、文化的话题。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的朋友会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还要讲金庸?注意我这个逻辑重音:还要!因为如果是在十年之前、二十年之前讲金庸,那没有疑问,当时是文化的热点、文学的热点。

曾经有一次我在南开大学讲金庸的某个话题,提前十分钟我要入场时,已经进不去了,走廊里都是人。当时我对学生们说,不是大家如何看中我,而是金庸有面子。那差不多是二十年前,现在呢,这个作为文化热点它已经逐渐的淡出。

去年北师大请我给他们也是讲一讲现代文学的话题,因为涉及金庸,我到网上去查了一下,在一些图书网站里,热销的排名榜前十名,甚至前20名已经没有金庸了,而且是普遍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讲金庸呢?我想有这样一些理由。

第一,虽然他已经不再是像前十几年那样的一个非常热的热点,但是仍然不可小觑。这是我在一个月之前接受了《文津讲坛》的这个任务之后,我到百度网查了一下,“金庸”两个字一点,当时出来了2900万个网页。

昨天晚上临出发,想再看一看,会不会行情又跌下去了,结果我昨天晚上一点,3300万个网页,行情看涨。那么也就是说它的潜在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

金庸先生

第二个原因,去年凤凰台凤凰传媒集团搞了一个评奖,要评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华人,最后把终身成就奖奖给了金庸。凤凰传媒集团它是很有影响的一个传媒集团,这个评奖过程也是相当有竞争性的。金庸获此殊荣也说明了他的文化影响力。

第三,金庸虽然不再是一个特别热的文化热点,但是他多方面的影响正逐渐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

比如说这是十多年前金庸和日本的一位宗教界、政界的领袖的会谈的照片。这位是谁呢?就是日本创价学会、日本公明党的创始人池田大作。他们两个人关于人生的价值、关于世界的和平、人类的未来有一个很长的对话,出了非常漂亮的精装本。

近些年,金庸的作品陆续的被译介到国外。两岸的繁简体本也在各国传播。

我曾看到一个报道,说在海外的留学生怕孩子对中华文化、对汉语逐渐淡忘,就让他们去读金庸的小说,认为金庸作品的语言是比较纯正的现代汉语,而且是比较典雅的。这也说明了金庸的另一方面的价值。

还有一个理由——这是上周的事情。金庸的作品,从学术的角度应该如何评价,历来是争议很大的。

但是上周的一件事情,使得我对此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什么事情呢?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国家正在组编一批被国家认定的带有一定权威性的文科教材。

金庸先生书笑傲江湖

上周我受命来审定其中一部的大纲。这个大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定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在写作大纲里,金庸已经列了专节,名字在目录中出现。

这在二十年前、十年前,都是不可思议的。说明经过了十年二十年的争论,对金庸作品的价值和历史地位已经有了较多共识。

我想这些理由已经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来讲金庸的一个比较充分的理由了。但是还不止于此,为什么还要讲金庸呢?还有另一方面的理由。

今年春节的贺岁片中,有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不知在座各位看过没有?就是成龙主演的《大兵小将》。这个电影虽是一部娱乐片,我觉得将来它是有希望获奖的。

它和金庸有什么关系呢?电影片头片尾一个字也没提金庸,也没有说根据金庸的作品改编,但是熟读金庸作品的人一看就会会心一笑。

因为这个电影的基本的文学故事这个框架全是从金庸小说来的。比如说,它基本的故事框架就是,一个普通人无意当中俘虏了敌国的国王,在此基础上就生发出了一系列的故事。

这是金庸哪一部作品的?太对了,《天龙八部》,萧峰无意当中俘虏了辽国的耶律洪基。好,还不止于此,这个国王正面临着国内的政治危机,他的弟弟要杀掉他来夺取皇位,这一点也是《天龙八部》里有的,耶律洪基正面临政变。

电影《大兵小将》海报

还不止于此,这个电影的最后,“大兵”为了自己的尊严,慷慨赴死,这个结局和《天龙八部》萧峰的结局是不是也如出一辙?还不止于此,这是大的框架,还有细部。

请看电影宣传的招贴画,看着很搞笑的——两人骑一头牛。这是成龙饰演的大兵和这个俘虏国王,两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如何突围而出呢?只好骑在近似疯狂的牛背上冲出重围。

这个细节在金庸的哪一部作品里呀?对,这位朋友对金庸作品太熟啦!正是《神雕峡侣》里的杨过和陆无双——“傻蛋”和他的“媳妇”。

那么我举这个例子没有别的意思,我是想说只要我们留意就会发现很多后来的文学作品,包括电影和电视,大量的从金庸的作品里偷意,不能说就是抄袭,而是受他的启发。

很多的,比如香港的《功夫》,美国人拍的《功夫熊猫》,甚而至于现在刚刚开始热映的《波斯王子——时光之刃》,你看里面有些情节元素同样明显是来自金庸小说。我怀疑它的写作班子里有华人。所以金庸的影响可能从表面看有一些消歇,但是内在的影响仍然是相当之大。

我们今天要讲金庸,尤其是我要来和各位就这话题讨论,还有一个更小的理由,这就是我和金庸有一点小小的缘分。

首先声明我没有必要去攀附他,不过这是很好玩的一个缘分而已。

金庸先生在南开大学

那是2002年,我把金庸请到南开,聘他做了名誉教授,然后在南开搞了一场讲座。他在天津连来带去逗留了六天。

金庸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强,所谓的“口讷”,以致有人说他小说里《射雕英雄传》的主角郭靖就有他本人的影子。由于讲话能力不强,他一般作报告就是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可在南开创记录讲了两个多小时,下台的时候,他的太太非常心疼,就怕他累坏了。

到2007年,我们在香港又有一会,而这一会就更有意思了,接续前面的文字缘,再生波澜。不过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讲他和南开特殊的缘分。

为什么会在南开待这么长时间呢?因为他当年考入过南开,这次到南开写下一段题词,说“半个世纪前,予与南开失之交臂,今日得偿夙愿,大快平生。”

原来是抗战期间,他在重庆读书,读的是国民党官办的政治学院,但是他思想比较自由、比较解放,所以和校方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被除名了。

在这前后,他听到说西南联大的学术风气很开放,心向往之,他就报考了西南联大的经济研究所,就是南开的这一部分,但是由于囊中羞涩,路途不靖,最后没有去成。所以南开聘他做名誉教授,他非常高兴。

金庸先生在天津

除此之外,他跟天津还有特殊的缘分。金庸姓査,浙江海宁査家是大家族,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另外还是清代有名的盐商。天津在清代是盐的聚散地,南方是扬州,北方是天津,因为有长芦盐厂。

査家在天津有很大的产业。这个产业包括一个园林就叫水西庄,是天津在清代最漂亮的园林,以至于有红学家——当然很少量而且主要是天津的研究红学的人,认为大观园的原形之一包括水西庄。

金庸一到天津就跟我讲要去看看这份“祖产”,思古之幽情嘛。我就给他安排了。这个水西庄在天津红桥区,正好区委书记和我是同学,我说如此这般,这个曹书记非常高兴,她倒不是对金庸有多大兴趣,她说这样我就多了一个文化景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说不定将来会增加一点GDP的。所以搞得很隆重,迎接金庸。

到了之后,茶献两道,酒过三巡,金庸就说了,我先去看看这份“祖产”,然后我们再来聊别的。结果大家就陪同到了某一个地方,一指说这就是水西庄。原来只剩下了庄园门口的一头石狮子,别的早就都拆没了。

金庸先生题诗

区领导没有注意到金庸的失望之情,还拿来了文房四宝,说请金庸先生留下墨宝作纪念。金庸倒是文思很快,就写了一首小诗,叫《水西庄有感》,五言绝句。最后两句写得非常好,道是“前辈繁华事,后人想象中”。有味道吧?

好,这是和天津和南开的缘分,最后还回过来说和我本人的,也有一些小小的文字缘。说到文字缘还是多方面的,比如说金庸去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就有我写的推荐信,可惜没有成功。后来他去剑桥读博士,推荐信也是我写的,成功了。这就算扯平了。

02年在南开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座中一个朋友就说起了金庸的文字的功底,说起了他作品的回目很巧妙,尤其是后期的作品,然后说到我们陈老师有一个上联,号称天下绝对,很多名家都对过。

这么一说,激起了金庸先生的雄心,说“好!你且道来,我对一对看”。我就说了:这个上联是“一门二校长,侯门南开”。

其中有故事。那是95年的时候,南开大学行政换届,上台的校长叫侯自新。非常巧,同年南开中学也换届,校长姓康叫康岫岩,是侯自新的太太。

这可不是开夫妻店,因为中学和大学不相统属,大学是教育部管,校长是中组部和教育部两家来任命的;中学是天津市管,彼此没关系。但是巧了,两口子同时出掌“南开”,而历史上,这两校是一家。

作者与金庸先生合影

当年年底的一个联欢会出节目,我当时灵光一闪,想了这么一个上联。看着挺简单,但是里面有三个消息埋伏。

第一个表面的,就是我上下这两节有呼应,“一门二校长”,“一门”哪一门?“侯门”,指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二校长”,哪一校?“南开”,兼指两所学校。

再说第二个,一提“侯门”,很容易想到常用的一个成语,“侯门深似海”。然后“南开”呢,有个谐音——南开人都知道。那是老校长张伯苓在南开学校被日本人炸平了之后,说了两句非常感动人的话,体现南开精神的。一句是说,“敌寇可毁灭者,南开之物质;不可毁灭者,南开之精神。”

第二句话说,“南开南开,越难越开”。所以这个“南开”有个谐音,就是困难的难,“难开”,然后跟前面的成语能连起来,由于“侯门深似海”,所以这个门不好进,南开还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学校。

这是无意当中有了这么多内涵,所以这个上联经过不少的名家来对,包括范曾先生。他作对联的功力很深的,他给博士生上课经常就是拿对对联来提高学生的文字水平。他给我对了一个下联,他说侯校长专业是数学,我拿数学给你对一个,叫“奇数偶邻生,素数畏约”。

当然这个今天不是咱们主题,我不细说了,看得出来,他对得挺巧,但是有点生硬。后来范先生拿去给陈省身先生看,陈省身先生写了一个99分。

金庸先生

再说金庸先生看了之后,半响不语,停箸不食——把筷子也放下了,在那里想,大约有十分钟,一拍桌子,说“店家,将纸来”。服务员就立刻给他一张餐巾纸,他就在上面写了一个下联:“六朝三故都,大江东去”。

他是拿“南京”来对南开,自六朝南京三度成为国都,而一讲南京,人们想到的就是钟山龙蟠、大江东去,所以拿这个“东”来对我这个“南”。看起来也差不多,但是我说的三个“消息埋伏”,他可都没有。

当然大家都是朋友,都说“好啊!真不错!真不错!”这张餐巾纸被当时天津日报的社长张建星一把抄过去,“这个归我了,将来是文物的”,就装到兜里去了。

说到这,我再稍微岔出去一点,世界上有些事情真是挺神秘的,当时在场的南开中学的康校长,把我拉到一边,说金庸这个下联有非常奇特的地方,你们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说没有什么特别啊。

她说我跟你讲,太有意思了,这个六和三,都有讲究,南开中学创立于1904年,南开大学创立于1919年,中学比大学长了15年,不是同步的,但是他们夫妻俩做校长,巧了,都是第六任。

作者金庸讲座照片

这六有着落了吧,南开当年是个系列学校,有大学,有中学,有女中,有小学,还有重庆南开,还有自贡曙光,一共有七所,分布于三个省区,天津、云南、四川,这就把“三”也碰上了。

她说,你这个上联性别歧视,“一门二校长,侯门南开”,我们俩都是校长,凭什么你就说“侯门”,对不对?你有点大男子主义,可人家金庸先生下联把你这缺点给补救过来了。他拿南京来对,南京史称“建康”,下联就把我这“康”给搁里边去了。

嗨哟,简直是听得我觉得冥冥之中若有数在啊,真是非常巧,金庸他自己也不知道。

到了2007年,香港实业家蒙民伟,拿出了一笔钱支持香港和内地各六所大学,内地北大、清华、南开,还有浙大、科大等。捐赠仪式之后有个晚宴,在这儿我又遇到了金庸,就是这第二张照片。

他和他太太坐在我斜对面。席间他说:“陈校长,上次我去南开,你弄了个上联来难我,当时我想了个谜语回敬,可是还没来得及说,咱们就分手了。今天我要拿这谜语来难你。”

我说:“挺有意思,难为您老先生,五年了,还记着呢!那就请道其详吧。”

金庸先生为作者所写谜语

可是大厅很嘈杂,他口音我听着又费劲,他说了半天我听不准,我说你写下来吧,他就拿过菜单反过来写。大家看,就是这个菜单的反面。大家看他写的,这个地方因为他写完了墨迹未干,被我抹了一下。

他写的是“陈洪先生教正:诗圣有诗,暗合先生大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杜甫哪一首诗?

对,《登高》,被称为千古七律之首,《登高》里的两句。这和我名字有什么关系呢?他接着写了,“萧萧下者,陈也”,然后没地方写了,他就口头补充了,“长江滚滚,洪也。”这里是落款:“弟金庸”。

他把谜面与谜底一起写出来了。什么意思呢?萧萧下,南朝宋、齐、梁、陈,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梁的开国皇帝萧衍,两个姓萧的下面就轮到我们姓陈的当皇帝了,陈霸先,所以说”萧萧下者,陈也”。长江滚滚,为什么突然水大了呢?上面发山洪了,洪也,是一个小小文字缘。文人之间嘛,游戏而已。

好了,我们回到正题,要讲金庸的文化价值。首先我得亮明旗帜,对金庸及其作品有个基本评价。

金庸先生塑像

大家看我这个评价,“空前绝后的”,大家说你这人太敢讲话了,空前容易说,怎么敢说绝后,人类的历史这么长,你怎么敢保证不再出一个?我有我的道理,一会儿再说。

“成绩卓著的”,这个不要说了,大家都认可。

第三个,“青史留名的”,这个刚才我已经讲了,现在学20世纪文学史,官方色彩很重的文学史,已经都把它列上专门的章节了。后面,“伟大作家/通俗文学家”。

假如现在金庸先生坐在对面,看了我的这个评价,我想他不是太高兴。大家会说,这样的定语他还不高兴吗!这前一半,“伟大作家”,他肯定很高兴;但是,“通俗文学家”他会不太高兴。

十多年以前,比如说80年代、90年代,金庸先生到哪儿去讲,自己都会说,我就是个通俗小说的作者,我就是个通俗文学家。但是近十年来,因为捧场的调门越来越高,他不太喜欢这个说法了。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通俗呢?文学家就是文学家嘛。那么我为什么还这样讲,自有我的道理:文学作品自有其文类的属性;金庸的小说写得再好,也是武侠小说,也是英雄传奇类的小说,而这类小说在文学属性上就是通俗文学,具体的理由后面我还会谈到。

金庸先生手迹

首先,我先给刚才这个评价做一个大略的说明。这个话题呢,可以从23年前的一次谈话说起。

23年前就是1987年,那个时候金庸的作品刚刚在内地风靡,还很少有人从学理的角度来加以评说。当时我在沈阳参加一次国际小说研讨会。

在那次会上,有一个老资格的作家端木蕻良先生。他在大会发言当中讲,现在小说界乌烟瘴气,连武侠这种东西都沉渣泛起了,还说梁羽生跑到北京来想见我,我不见他,我见他干什么?

休息的时候我就过去跟他讲,我说,老先生,梁羽生且不论,金庸您怎么看?他说,金庸怎么看?一样的嘛,不值一提。

我说您读过金庸的小说吗?他说我怎么会去读那种东西。我说您没读过,没有发言权。他说你读过吗?我说我全都读过。那你怎么看?当时我说了一句话,我说他写得稍微多了一点,他写的最好几部,就是“五百年后《水浒传》”。

当时老先生很惊讶,因为已经在一起开了两三天会了,也听过我的几次发言,知道我还不是一个随便说话的人,所以很惊讶。

为什么我要从这儿说呢?因为对这个讲法到现在我还挺佩服自己的,我觉得这样说就把金庸作品的性质、价值和定位比较生动的、比较准确的说出来了。

什么意思啊?“五百年后《水浒传》”,那么反过来说,五百年前《水浒传》是个什么书?通俗小说,不登大雅之堂,只有思想比较异端的特别开放的人才会把《水浒传》给很高的评价,比如像李卓吾,比如像金圣叹。

《神雕侠侣》

而李卓吾自杀在监狱里了,金圣叹叫官府杀头了。当时的主流的文坛是不认可的。可是现在呢,谁讲中国古典文学,谁讲中国文学史,《水浒传》你绕得过去吗?时间使得它经典化了。

同理,今天看金庸的小说,正如同当年的《水浒传》,基本看来还是一个通俗的作品,但是逐渐地逐渐地时间会把它经典化。若干年之后,谁来讲20世纪的华文文学,谁来讲20世纪的中国的文化史,金庸和金庸现象都是绕不过去的。

那你怎么能给他冠以“伟大”两个字呢?伟大可不是轻易可以许给人的。好,我想有四点理由,先说明,这四点不是我今天要讲的要点,这个地方我要讲的比较简略,留出时间给后面谈文化渊源的部分。

第一,金庸是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的一个成功的范例。也就是说金庸小说里包含了很多我们传统文化的因子,所以中国人读来特别亲切,经常有会心之处。

但是我又讲了,优良传统。我们民族文化传统非常的庞杂。毋庸讳言,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不适合现代的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价值取向。

但是,同样也有更多的是一种优良的传统,使得我们中国人成其为中国人,你不是英国人,你不是法国人,不是美国人,不光是因为黄皮肤、黑头发,还因为你血脉里的这个文化的基因。

作者金庸讲座照片

这种优良的传统在金庸小说里有相当充分的体现,概括来说,主要体现为仁者的胸次、义者的肝胆,智者的情趣,勇者的气魄。彰显“仁者的胸次”的努力,贯穿于金庸所有的作品,他笔下的主要正面人物无一例外。

我们不妨举例来看,象《射雕英雄传》的结尾,一下子把全书的境界提升、拓展了。《射雕英雄转》结于何处啊?想一想?郭靖守襄阳和蒙古大军激烈对抗;在这之后,他听说成吉思汗染了重病,他去探病——这也看出郭靖这个人的宽厚性格。

成吉思汗此前一直要杀他,而且逼死了他母亲,但成吉思汗对他又有很多恩义,所以他去看望。成吉思汗内心很欣赏他,看到他来了很高兴,俩人有一番对话,全书就终结于此。

成吉思汗讲,你看我的这一生,我的功业,我建立的这个大汗国,由此往东西南北快马都要跑一年才能到边界,古往今来,有哪一位英雄能做到我这个样子?注意,点题点出“英雄”了——不是《射雕英雄传》吗。

在这前面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郭靖养了两头白雕,那个雕随着郭靖来了,成吉思汗不知道是郭靖的雕啊,看见有雕了,成吉思汗立刻就拿来自己的宝弓,张弓来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金庸以“射雕”命名自己的小说与此不无关系。

武侠舞剧《射雕英雄传》

结果呢,没有射中!成吉思汗讲,“哎呀,我真的老了,我这一生射雕没有射不中的。”先是“射雕”,然后便论“英雄”,说“我是英雄”。

郭靖说,大汗你很了不起,但是你可想过,在你这个汗国建立的过程中,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有多少家庭失去了亲人,有多少白骨撑起了你的这个帝国,你的功业看起来很了不起,但是它的代价你想过吗?一个人,人生在世,真正你所需要的有多少?为什么为了自己的欲望给这么多人造成痛苦呢?

成吉思汗勃然大怒,扬起马鞭就要打下去。但是成吉思汗毕竟是成吉思汗,马鞭扬在半空停住了,停了半晌,然后说到,我属下这么多人,没有一个人敢当我的面说这样的话。说完黯然回到他的大帐之中,半夜传出暴薨的消息。

这是非常有味道的一笔:到底谁是“英雄”?是成吉思汗还是像郭靖这样的人?这就涉及到“英雄”的标准问题了。这里不作细说。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金庸通过郭靖表现出了一个仁者的胸次——对于人类的悲悯、关爱。这种情怀贯穿在金庸全部作品之中。他的后期作品解构了很多东西,唯独这种情怀,始终如一。

《飞狐外传》

郭靖所言,是大处着眼;小而言之,咱们再换一个例子,《飞狐外传》。里面写胡斐,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和他的朋友以及敌人一起被困在商家堡的铁厅之中,铁厅主人架起火要把他们全都烤死在里面。

胡斐依靠他的机智和武功把大家给救了。当他把铁厅的门打开,里面的人都逃出来了,忽然发现少了一个人。少的这个人是他敌对方的,是在里面被烟给熏昏过去了。而逃出来的人里面有一个就是这个人的亲兄弟,可是这个时候整个大厅已经成了一个大火炉,房梁屋檩都在哗哗的燃烧着掉下来,连他的亲弟弟都不敢进去救人了。

可胡斐连想都不想,就冲进去了,把他的对头从火窟里救出来。这种仁爱、宽厚的胸怀、这种阔达的境界就是 “仁者胸次”,是金庸作品的精神脉络。

再看“义者的肝胆”。什么叫义啊?义者宜也,这个事情是我应该做的,我的良知呼唤我,我应该做,不管是什么样的处境,不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去做。这方面的例子就更多了,还以《飞狐外传》为例,胡斐为了给一个普通的菜农伸冤雪恨,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这种境界比起《水浒传》武松的“义气”,显然是脱胎换骨了。

不光讲仁、讲义,金庸作品还刻画智者的情趣,将其融合到人物刻划和故事发展里。如《射雕英雄传》里面写烹饪。精灵古怪的小姑娘黄蓉,是小说的女一号,烹饪技术很好。

书中的前辈侠客洪七公,武功极高,为人坦荡,可是馋嘴贪吃。于是,洪、黄中间就产生了很有趣的情节,而其中讲各种的菜品以及烹饪的技术,非常生动。

电视剧《笑傲江湖》海报

《笑傲江湖》里,讲喝酒,各种的酒的酿制,酒杯酒具的学问,也讲得生动有趣。其他如围棋、书画、音乐,都写得摇曳多姿。

另外,武侠、武侠嘛,一定要有武。金庸作品中的“武”大多数是“武戏文写”,融入很多文化因素,表现出一种智慧。

举个例子,《射雕英雄传》,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武功降龙十八掌。洪七公为报答黄蓉,就教了十八掌中的一招“亢龙有悔”。

“亢龙有悔”,大家都知道,是《周易》里乾卦第六爻的爻词。《周易》里面有很多哲学命题,“亢龙有悔”是非常好的一个,真的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当然这个命题有不同讲法,我只说最通行的讲法。第五爻 “飞龙在天”,大吉。到了第六爻,“亢龙有悔”。什么意思啊?顶了头了,没有发展余地了,就会走向反面,所以“有悔”。

金庸把它用到武功里,让洪七公讲给郭靖:亢龙、有悔,是要有相反的两股力道,刚猛之力出去,但是留有一种反方向的有余不尽的力道,结合到一起才是它的威力所在。实际上中国的任何一门一派武术也没有这一招,完全是金庸心营意造,把哲理融合到武术中。这也是智者的境界。

金庸先生手迹

金庸一方面注重传统文化的吸收,一方面把现代普世的价值观引入到古代的题材。

80年代末的时候,上海某报登了复旦大学一位资深教授的一篇文章,把金庸同姚雪垠作比较,说金庸写武侠,是旧瓶装新酒,在旧形式的框架里,表现了现代的观念与价值追求;相反的,姚雪垠的《李自成》完全是现代小说的样式,一些字面上的观念也是现代的,但是里面很多观念恰恰是最陈腐的。此文一出,轩然大波,差点惹起了诉讼。

为什么复旦这位先生要这么讲呢?我们看旧武侠,什么《七侠五义》了,什么《三侠剑》了,《永庆升平》了,《雍正剑侠图》了,等等,这些侠客都是依附在一个清官的手下,侠客总是为统治者效力的。

金庸的作品却是对于权势持批判态度,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他笔下主要的角色,大多具有自由意志,之所以行侠仗义,是发自内心的良知,是主体的自觉选择。金庸作品中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伸张。

金庸在作品中,倡导宽容。这个更是旧武侠没有的。前期作品中渲染民族冲突,到中后期就改变了。到了最后作品的最后一页,他以一种很调侃的口气张扬到了极致。

电视剧《鹿鼎记》海报

他最后一部作品是什么啊?对,《鹿鼎记》。《鹿鼎记》怎么结束的?我不是说他最后这个改写版,这个改写版我不看好。咱们说他原来那个版本,最后是怎么结尾的?韦小宝因为处在一个夹缝当中,最后脱离了朝廷,摒弃了富贵,带着七个太太和一串儿女,隐居于江湖,过着逍遥快乐的日子。

闲来无事,忽然想起一个话题,就去问他妈。他妈叫韦春芳,过去是个妓女。问他妈,说自己的父亲是谁?

这个地方金庸写了很搞笑的一笔。说他妈就回忆了,说你爹好象是个秀才,是个汉人,我记得怀你那前后,有那么一个秀才,他总来,可能是他,我有点喜欢他,但也不一定;好像是个喇嘛,当时有一个从青海来的喇嘛好像来过两趟,我觉得印象也挺深的;不过也不见得是喇嘛,当时好象一个从蒙古来贩马的客商很雄壮的,说不定是他;不对,当时还有一个回民,做什么的记不清了,那个人我觉得也挺喜欢;对了,很可能他们都不是,当时还有个从西域来做生意的,八成是他,可也不一定。

金庸先生

大家想一想,这个调侃的写法应了民国时期的一个词——五族共和,是不是啊?他后期对这个民族问题,民族共存,他以游戏之笔出之。这些观念都是一种现代的价值取向,是传统的话语里没有的。

【相关阅读】

陈洪:《红楼梦》“水、泥论”探源

陈洪:《红楼梦》“碍语”新论

陈洪:端午节的来历与名称问题

陈洪:端午节•屈原•白娘子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