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建功等 | 基于PDCA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研究

张建功 谢子敏 等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2024-02-05

摘要: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是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质量、提升其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基于PDCA理论构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体系,并运用评价体系对全国四大区域22所高校、10所科研院所和84个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优秀型、合格型和不合格基地占比分别为28%、56%和16%。②按调查区域分,西南西北地区的基地建设较为薄弱;按院校类型分,普通高校对基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按基地规模分,中型企业所属的基地建设效果最好。最后文章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校外实践基地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PDCA理论;评价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09年,教育部对学位制度进行改革,决定在全国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增加全日制工程硕士。相较于学术型硕士,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专业实践是增强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2018年,《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1]。由此,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企业资源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应运而生。


校外实践基地在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普遍存在实践条件参差不齐、基地管理缺乏考核标准等问题,导致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校外实践时出现走马观花、收获甚少等问题。因此,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评价便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本研究基于PDCA理论,构建相关的评价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并对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评测,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改进,不断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建立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全面协调发展的校外实践基地提供参考。


一 PDCA理论与全日制工程

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

1 PDCA理论及其适用性

PDCA理论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Shewhart[2]首先提出,后被Deming[3]完善并加以推广。PDCA理论将工作过程依次分为计划(Plan)、执行(Do)、考核(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阶段,其核心理念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使研究对象的质量得以持续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以“保障教学效果,提高工程人才质量”为目标,其建设过程具有的开放性、动态性、持续改进性等特征与PDCA理论的核心理念十分契合;且PDCA理论包含的四个环节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所需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其对评价体系研究也较为适用[4]。已有研究将该理论运用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和服务绩效评价[5][6],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生课程管理评价以及实践基地质量评价等[7][8]。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PDCA理论来建构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的分析框架。


2 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

近年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活动的广泛开展,引起了学界对实践基地评价问题的关注。国内学者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实践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9][10]。而国外学者主要运用扎根理论对校外实践参与者的访谈资料进行解读,将校外实践基地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并从学生的视角提出改善策略[11]。概括来说,现有对校外实践基地评价的研究主要从不同的主体视角来开展:①从学生视角出发,建立融入教学情感交流的评价指标体系[12][13];②从校外导师视角出发,认为校外导师制度是实践基地评价的重要环节[14][15];③从基地管理者视角出发,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基地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评价[16][17]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内相关研究大多从单一主体视角对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评价,缺乏多主体、多视角的综合评价。PDCA理论强调管理流程的循环改进,将其运用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有利于从多主体、多视角开展校外实践基地评价工作。因此,本研究基于PDCA理论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并对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 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

实践基地评价分析框架

根据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18],并征询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的8名工程硕士管理人员、12名全日制工程硕士、12名校内外导师和来自广东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等12个校外实践基地的24名基地负责人的意见,本研究提取其中有关基地评价的关键要素,在严格遵循PDCA各环节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基地规划、基地运行、基地考核与管理三个阶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分析框架。


1 基地规划(P)阶段

计划是PDCA理论的首要环节,决定了校外实践基地“保障教学效果,提高工程人才质量”的目标能否实现。本研究从校外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外部条件和校企合作两个维度来考察基地规划情况:①外部条件是PDCA各环节顺利运行的外部保障,具体包括法律政策支持、企业经费投入、高校投入等内容。②校企合作是实践基地运行的主要方式,具体包括合作形式和合作内容等。其中,合作形式是指校企双方根据实际情况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内容是指双方共同制定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等实践教学计划,并根据计划制定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师、学生的考核标准。


2 基地运行(D)阶段

本阶段是执行计划方案、落实计划内容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其中,硬件是指通过获得外部条件的支持,落实有形的、可以直接观察测量的条件,具体包括科学安排实践场所、积极落实安全措施、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等内容;软件则指基于总体规划,对实践基地内涵、特色和培养方案等相关制度的落实,具体包括“双导师”制的实施、后勤服务的提供、共享机制的建立、基地特色的凝练等内容。


3 基地考核与管理(C&A)阶段

虽然PDCA理论将考核和改进看作两个独立的阶段,但实际上全日制工程硕士参与校外实践的过程中同时包含对实践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对检查结果的反馈与总结。因此,本研究将考核阶段(C)和改进阶段(A)进行合并,形成了基地考核和管理(C&A)阶段。本阶段旨在通过持续改进,为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并修订下一个循环目标奠定基础。


基地考核是基于基地规划(P)阶段制定的考核标准,选取校外实践基地教学环节和教师、实习生两个主体作为评价对象。其中,实习生是指在校外实践基地参与一次及以上专业实践活动的学生(含在校生和毕业生)。具体来说,考核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师考核、教学考核和实习生考核等三个方面:①教师考核包括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准备情况、教师素质要求等内容;②教学考核包括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成果、教学评价等内容;③实习生考核主要通过留用制度等进行考察。基地考核重在通过对相关要素的考核分析,判断校外实践基地的执行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基地管理是指通过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针对考核阶段发现的主要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基地管理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和实习生管理三个方面:①教师管理主要包括制订教师管理政策、检查教师的实践教学准备等;②教学管理包括校企双方教学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的更新等;③实习生管理主要是日常管理及制定相关激励制度等。


三 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

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

依托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分析框架,本研究设计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调查问卷”并开展预测试。测试对象涉及东北华北区、华东区、华中华南区和西南西北区四大区域,每个区域各选取1所高校、1所科研院所和3个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测试。同时,本研究依托企业进行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21份,其中有效问卷109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0.1%。


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基于上述对PDCA理论的具体分析,按照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内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的政策文件[19][20],兼顾调研及其数据收集的便利,本研究设计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采用李克特量表,含有基地规划、基地运行、基地考核和管理3个构面(以下简称“三要素”),共55个指标。其中,基地规划(P)构面包含WB1~WB9、XQ1~XQ6共15个指标,基地条件(D)构面包含YJ1~YJ7、RJ1~RJ8共15个指标,而基地考核及管理(C&A)构面包含JS1~JS6、JX1~JX14、SX1~SX5共25个指标。


2 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问卷的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了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348.670,p值接近0,KMO值为0.947,说明问卷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在不限定因子个数的情况下,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三要素中分别抽取出1个共同因子,之后,本研究检查各指标的因子载荷,经计算得到WB6、JS4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389、0.35,因子载荷均小于0.4,故删除;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得到RJ2在三个因子的载荷分别是0.481、0.423、0.402,其同时在多个因子上的负荷大于0.4,故删除;结合指标具体内容,发现JX4、JX7不属于原构面,故删除。最后,剩余的50个指标因子载荷均大于0.6,且各指标的公因子方差值均大于0.45,基地规划、基地条件、基地考核和管理3个构面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49.75%、47.993%、40.482%,说明本研究提取的公因子可以有效地反映各指标。


3 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通过计算Cronbach’s α系数值的方法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校外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932,且三个构面的Cronbach’s α系数值分别为0.813、0.859、0.913,表明三个构面的因子载荷效果较好,问卷整体的信度较高,且删除任何构面的任何一个指标都不能提高Cronbach’s α系数值,因而本研究不再删除任何指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分量表的50个指标均予以保留。


(2)效度检验

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得到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由基地规划、基地运行、基地考核和管理三个构面组成,分别包含14、14和22个指标。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本研究发现二阶因子结构能够较好地拟合数据样本,χ2自由度比为1.275,符合小于3.00的适配标准;RMSEA值为0.078,符合小于0.10的适配标准;GFI、NFI、IFI、TLI、CFI值分别为0.854、0.856、0.965、0.972、0.963,符合大于0.80的适配标准;PGFI、PGFI值分别为0.565、0.570,符合大于0.50的适配标准,可见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适配情况良好。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因素权重均超过0.5,表明观测变量对潜在变量的解释程度较大,说明二阶因子结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该构面的结构。


4 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及评价标准

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对高校负责人(8名)、企业负责人(6名)、基地运行管理专员(15名)和校内外导师(11名)等专家开展问卷调查,征询他们对校外实践基地指标评价指标的意见或建议。同时,本研究邀请这40名专家为50个指标分别赋分(总分为100分),并将专家赋分的平均值作为对应指标的分值,由此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最终得到修正后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指标评价体系及其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修正后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

实践基地指标评价体系及其权重


根据校外实践基地三要素,综合考虑问卷调查结果和学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上述专家意见,本研究确定了以下校外实践基地评价标准:①总分为100分,其中基地规划28分、基地条件28分、基地考核与管理44分。②按照评分结果,将基地分为三种类型:80~100分(含80分,下同)为优秀型实践基地,60~79分为合格型实践基地,60分以下为不合格实践基地。


四 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

基地评价的实证分析

运用修正后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体系,本研究在东北华北区、华东区、华中华南区和西南西北区四大区域选取22所高校、10所科研院所及其相关的84个校外实践基地,以其基地管理者、校企导师和参与实践的实习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90份,回收问卷754份。剔除其中部分无效或不完整的问卷,本研究共得到有效问卷690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1.5%。有效问卷中有287份问卷来自基地管理者、校企导师,有403份问卷来自实习生。下面结合校外实践基地评价情况,从调查区域、院校类型和基地规模三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项对比分析。


1 综合分析

(1)实践基地的类型

汇总分析调查问卷数据,本研究得到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的评分结果,据此对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分类,得到优秀型实践基地占比为28%、合格型实践基地占比为56%、不合格实践基地占比为16%。由此可见,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以合格型实践基地居多,而优秀型、不合格实践基地相对较少。


(2)“三要素”得分

根据校外实践基地评价要素的得分,本研究按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平均分占标准分的比例、超过平均分的实践基地比例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显示,从“平均分占标准分的比例”和“超过平均分的实践基地比例”来看,基地规划均高于其他两个要素;从总体情况来看,基地规划得分高于其他两个要素,说明校外实践基地的基地规划相对做得较好。


表2  “三要素”得分情况表

  

2 分项对比分析

根据校外实践基地评价的总体情况,本研究从调查区域、院校类型、基地规模三个方面,对其平均得分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1)调查区域

统计东北华北区、华东区、华中华南区和西南西北区四大区域的相关调查数据,本研究得到不同区域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均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表3显示,华中华南区的总分为最高,说明华中华南区校外实践基地的总体情况比其他三个区域要好;从各区域“三要素”的平均得分来看,华中华南区校外实践基地的规划、运行、考核与管理情况也都优于其他三个区域。


表3  不同区域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均得分情况


(2)院校类型

统计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调查数据,本研究得到不同类型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均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根据表4可知,不同类型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的总分排序为:普通高校>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说明不同类型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效果存在差别,且整体上普通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发展更佳。此外,从不同类型高校“三要素”的平均得分来看,在基地规划方面,普通高校得分最高;在基地方面,科研院所最优;在基地考核与管理方面,普通高校具有明显优势,这说明普通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成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类院校。


表4  不同类型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均得分情况


(3)基地规模

本研究按照校外实践基地所依托的企业规模,将企业类型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不同规模企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均得分情况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①中型企业校外实践基地的运行相对较好,其次是小型企业,而大型企业相对较差。②从不同规模企业“三要素”的平均得分来看,中型企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基地规划、基地考核与管理方面做得最好,基地运行处于中等水平;小型企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基地运行方面最好,其他方面处于中等水平;而大型企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三个方面均处于落后状态。


表5  不同规模企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均得分情况


五 思考与建议

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的实证分析结果,结合不同区域、不同院校、不同企业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就校外实践基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 着力推进西南西北地区校外实践基地发展

调查区域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西南西北地区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各方面的平均得分都低于其他三个地区,这可能与西南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及其对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有较大关系:在基地规划方面,该区域的政策支持与企业经费投入评分较低;在基地运行方面,该区域硬件设施如实践场所、仪器设备等较为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企业经费的投入有关;在基地考核与管理方面,该区域存在校外实践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评价相对缺乏、校外实践基地对教师要求较低、实习生留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各区域“三要素”具体指标的平均得分情况,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①基地规划方面,西南西北地区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向该区域企业推行优惠补贴政策,如给予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或政府补贴,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的积极性。


②基地运行方面,政府和高校应加大对校外实践基地硬、软件投入的重视与支持力度,推动校外实践基地的发展。


③基地考核与管理方面,西南西北地区院校应加强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分层、分类管理,并出台或完善管理考核办法,切实抓好基地的管理与考核工作,保障基地高效、流畅地运转。


2 高度重视双一流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院校类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在校外实践基地各方面的得分普遍高于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往往受制于有限的科研实力、较少的校内外交流、相对短缺的校外实践机会和条件,而这些因素又反过来会促使普通高校更加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期借此进一步拓展外部合作空间,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双一流高校的科研实力一般都比较强,导师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较为密切,学生可以依托科研项目开展校外实践。但正是由于学校对学生校外实践的安排充分,加上受研究方向的限制,使得即便学校已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却也常常会出现没有学生派驻的情形,因而校外实践基地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不乐观。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各类院校“三要素”具体指标的平均得分情况,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①基地规划方面,双一流高校应着重落实并认真执行与实践基地签订的合作协议,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确保校外实践顺利实施。


②基地运行方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应充分运用政策、人才和技术优势,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化实质性合作。


③基地考核与管理方面,双一流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优秀的教师资源,注重方法性指导,并加大与实践基地的交流沟通,确保实践岗位与学科专业相匹配。


3 积极推动中型企业参与校外实践合作

基地规模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型企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基地规划、基地考核与管理方面优于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这主要是由于小型企业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相对较弱,导致实践基地的安全措施和后勤服务不完善,无法完全支撑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同时,受企业知名度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小型企业大多尚未建立完善的实习生留用制度,阻碍了校外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规模庞大,技术相对领先,其与高校合作的重心在于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基于上述分析,结合不同规模企业“三要素”具体指标的平均得分情况,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①在基地规划方面,中型企业的实践基地特色鲜明,建议院校可优先考虑与中型企业开展校外实践合作,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校外实践的质量。


②在基地运行方面,中型企业应与院校充分合作,在服务学生校外实践的同时,有效了解并利用院校研究成果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在扩大企业知名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实践基地建设。


③在基地考核与管理方面,应进一步强化校企与实习生的交流沟通,保障校外实践的顺利进行;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企业应适当提高实践报酬。实践结束后,企业可为参与实践的毕业生提供一定比例的留用岗位,实现院校与实践基地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


4 持续提升校外实践基地管理质量

PDCA理论提倡的计划、执行、考核和改进四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本研究建议参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提升校外实践基地管理质量方面进行以下改进:


基地规划(P)阶段要对基地建设规划进行总体设计,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同时,对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项目的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以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起开展工程硕士校外实践项目所需的组织机构、议事程序和质量标准。


基地运行(D)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与要求,对实践基地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与持续更新,并实施针对性培训。在实践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应不断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实时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实践项目进行适当调整。


在基地考核与管理(C&A)阶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应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专业实践的规定,围绕师资队伍、实践过程、学生发展、教学效果等进行科学管理,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对实践过程开展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不仅要反映本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的效果,也要为下一阶段校外实践基地的进一步优化提供阶段性评估参考。此外,校外实践基地管理者要主动收集来自基地管理者、校企导师、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措施及时加以改进,以不断提高校外实践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转发《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OL].

[2]Shewhart W A. 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M]. Eastford: Martino Fine Books, 2015:47-55.

[3]Deming W E. Out of the crisi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6:133-135.

[4]冯海燕.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绩效考核管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5,(1):54-62.

[5]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11,(4):82-87.

[6]汪利虹,刘志学.基于PDCA的供应链视角下物流客户服务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12,(6):920-926.

[7]向智男.借鉴PDCA循环构建研究生课程过程管理机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38-43.

[8]秦昌明,郑铁,李欣则.构建PDCA模式的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质量监控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7):219-221.

[9]龚兵丽,郑长涛,戴克林.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5):197-200、216.

[10]柴娟,郑艳,陈锋.校外实习基地评价指标和评估模型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349-354.

[11]Plewa C, Korff N, Johnson C, et al. The evolu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A framework[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1):21-44.

[12]Fukumoto K, Fujimura Y, Kusumoto M, et al. Evaluation of long-term practical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at an off-campus hospital-questionnaire survey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pharmacists[J]. Yakugaku Zasshi: Journal of the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Japan, 2010,(3):441-446.

[13]Nilsen G, Huemer J, Eriksen L. Bachelor studies for nurses organised in rural contexts—A tool for improving the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circumpolar reg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mpolar Health, 2012,(1):17902.

[14]李明磊,黄雨恒,周文辉,等.校外导师、实践基地与培养成效——基于2013-2017年专业学位硕士生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97-102.

[15]石卫林,惠文婕.校企双导师制更有助提高全日制专硕生职业能力吗[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68-74.

[16]马永红,张乐,高彦芳,等.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状况分析——基于28个工程硕士示范基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4):7-11.

[17]余昭胜,寥艳芬,夏雨晴,等.基于层次和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法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292-296.

[1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OL].

[1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OL].

[20]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OL].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建功等 | 基于PDCA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践基地评价研究

张建功 谢子敏 等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