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保卫黎明的静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汪海 人民日报国际
2024-09-22
在以苏联卫国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当中,《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享有独特的地位。这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69年,立刻打动了评论家和普通读者的心。1972年,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和全苏电影节大奖。改革开放后,这部弘扬反战爱国、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的小说及同名电影均被引入中国,引发热烈反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了一场虚构的不知名的小型战斗,6名红军战士遭遇16名潜入国境进行破坏的德军伞兵,发生地是前线后方一个小小的铁路会让站。更特别的是,这部小说不仅以普通士兵为主人公,还在当时的战争文学中第一次以女性人物为中心。这些平凡的女战士性格各异、形象饱满,不仅有传统英雄人物身上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还有以往不多见的青春活力,对生活和爱情的浪漫憧憬,甚至正面角色一般不会流露出的脆弱、恐惧、悲伤和绝望。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封面。网络图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俄罗斯当代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王金陵译。1924年,瓦西里耶夫出生于斯摩棱斯克市,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历史文化名城。他的父系家族有世代从军的传统,父亲在十月革命前就是一名职业军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加入红军。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之下,瓦西里耶夫从小热爱文学,尤其心仪普希金饱含激情的浪漫主义文风和托尔斯泰聚焦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现实主义笔法。
作为一部战争文学经典,《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青春与战争并置,在天真烂漫、青涩懵懂和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物与他们身处的诡谲凶险、残忍丑恶的战争之间形成强烈反差。就像作品充满张力的标题,它先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黎明”朝气蓬勃,象征新生、希望和信心,“静悄悄”则渲染出宁静、和谐的美好气氛;但又暗示“这里”隐藏着不可知的危险,“静悄悄”只是不幸降临之前的伪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有许多令人动容和难以忘怀的场景。虽然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作者非常善于把控讲故事的语调和节奏,还把自己丰富的真实作战经验融入其中,引人入胜。
当然,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还是它成功塑造的个性突出、可亲可爱的女性英雄形象。5位女兵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和身世际遇,仿佛不同的声部合唱了一首颂歌和安魂曲,纪念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女战士。
责编:朱玥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日报国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