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传华 李新烽:加强中非学术研究 深化中非文明互鉴——写在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之际

吴传华 李新烽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5-04

人间四月,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七十华诞,中华大地,普天同庆。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在这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年份,中国非洲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深化中非文明互鉴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非洲研究院院徽介绍

中国非洲研究院院徽设计主体是一个逐渐打开的竹简,象征着我国在世界文化知识传播上的重要作用,其下侧的车轮着陆于丝绸之路:上面的绿色代表和平、中间的棕色代表土地、下面的蓝色代表海洋,架设起在中国和非洲之间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桥梁。 整张图用传统回字纹围合,形成一艘中国古帆船,象征着我国正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扬起新的风帆,乘风破浪,开拓前行。竹简代表知识,车轮与帆船代表交流,两部分紧紧相扣,寓意中国和非洲的智库携起手来,竭尽才智,为中非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合作共赢出谋划策,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非洲研究院”七个大字采用颜体,有一种手写感,与古帆船协调一致,使整个画面有一种动感。两侧的橄榄枝象征着和平,与丝绸之路上的绿色相映照,同时与非洲联盟徽标上的橄榄枝相呼应,代表着中非人民对和平的共同向往和珍视。中非关系正在沿着“一带一路”不断深入发展。这一院徽设计,通过中非人文历史多项文化符号的有机结合,蕴含着中国与非洲共同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


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的背景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诉求;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恐怖主义、战乱冲突、发展失衡、全球治理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非洲发展迎来新时期。中国与非洲虽然在地理上相距遥远,但是中非交往源远流长,中非友谊根深蒂固,中非友好合作深入人心。经过长期共同努力,中非关系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大合作的黄金时代。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办,将中非关系提升至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双方致力于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是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峰会上宣布的加强中非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是中非领导人达成的一项重要共识,是列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北京峰会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指示精神,落实中非领导人重要共识,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筹备工作。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准备,中国非洲研究院正式成立。 

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的意义

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对于加强中非学术研究,提升中非话语权,扩大中非人文交流,深化中非文明互鉴,进而推动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深入发展,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非人文交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中非之间加深了解、建立互信、增进友谊的桥梁,对于推动中非关系深入发展和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访问坦桑尼亚时就指出,“我们要更加重视中非人文交流,增进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厚植中非友好事业的社会基础”。但不可否认,与快速发展的中非政治关系和经贸合作相比,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则显得相对滞后、相对薄弱,被认为是中非关系的“短板”。中非双方需要共同努力,补齐这一“短板”,这有利于中非关系的全面均衡发展。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是进一步扩大中非人文交流的需要

(二)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非文明互鉴

世界因多样文明而丰富多彩,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熠熠生辉。中国和非洲都拥有引以为荣的灿烂文明,双方文明交往源远流长,文明互鉴由来已久,是中非人民心灵沟通的桥梁和友谊的纽带。进入新时代,中非文明在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美美与共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互鉴,对加强中非相互直接了解,深化中非友好合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对话,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是进一步深化中非文明互鉴的需要

(三)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非话语权

中非合作不断深化扩大,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有的西方国家不时泛起一些肆意抹黑、恶意攻击中非关系的不实论调,诸如“新殖民主义论”“资源掠夺论”“债务陷阱论”等,给中非关系发展带来一定干扰。“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对中非关系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中非人民自己,而非“他者”。习近平同志指出,任何人都不能破坏中非人民的大团结,不能以想象和臆测否定中非合作的显著成就。但是,由于西方仍然掌握着世界话语霸权,中非关系往往“处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非双方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亟待提升。为此,在学术领域,中非学术界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及时推出研究成果,讲述中国与非洲的真实故事,客观积极地反映中非关系,向世界发出中非学者共同的声音,显得日益紧迫而重要。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是进一步提升中非话语权的需要

(四)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非学术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的非洲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为加强中非文明互鉴、促进中非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但是,我国的非洲研究仍然无法满足时代和中非关系发展的需要,尚未建立完善的、高水平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一些领域的研究还不够专业、不够深入、不够及时,学术原创能力不够强,与国际上尤其西方国家的非洲研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按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要求,我国的非洲研究和中非关系研究亟待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非洲学术界对中国和中非关系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提升。中国的非洲研究、非洲的中国研究以及中非双方对中非关系的研究,归根结底要靠中国和非洲的专家学者来进行。鉴于此,中非学术界在自主创新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联合研究,通过生产知识、运用知识和分享知识,逐步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对各自发展和中非关系发展均具有长远意义。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是进一步加强中非学术研究的需要

总之,成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是中非关系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中非关系大发展的时代,中国非洲研究院正式成立,可谓适逢其时;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非洲研究院正式成立,实乃盛世之举。

中国非洲研究院的宗旨

中国非洲研究院旨在加强中非学术研究,深化中非文明互鉴,促进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为中非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打造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中国非洲研究院将着力发挥好交流平台作用、研究基地作用、人才高地作用和传播窗口作用。

(一)发挥好交流平台作用,促进中非人心相通

人之相交,在于相识;人之相识,在于交心。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促进中非人心相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人习惯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阐释学问研究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重要性。中国非洲研究院将为促进中非学术交流、密切中非学术交往、加强中非学术合作提供一个广阔平台

(二)发挥好研究基地作用,组织开展合作研究

中国非洲研究院致力于支持非洲研究和中非关系研究,也支持非洲学者加强对中国的研究,尤其是加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方面的研究。中国非洲研究院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关注现实应用研究;既加强传统学科研究,又开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研究,同时支持跨学科研究。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逐步建立起自主的、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非洲谚语说,“一只手无法将葫芦罐子放在头上。”只有两手共同用力才能举起重物,只有双方一起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中国非洲研究院鼓励和支持中非专家学者加强合作研究,开展联合研究,发扬“廉不言贫,勤不道苦”的精神,多承担合作课题,多出优秀合作成果,助力中非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中非学者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

(三)发挥好人才高地作用,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国家要发展,事业要推进,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短缺是阻碍非洲大陆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同样人才问题也是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学术研究领域更是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需要建立可持续研究的人才梯队。中国非洲研究院也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加强人才培养是其重要职责和功能之一。中国非洲研究院将与非洲同仁加强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培养中国的“非洲通”人才,培养非洲的“中国通”人才,培养中非关系研究领域的高端专业人才,为中非实现共同发展和中非友好合作持续深入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持。

(四)发挥好传播窗口作用,讲好中非友好故

研究好、记录好、讲述好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是中非学者所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所在。为此,中非学术界通过自己的研究,讲述中国与非洲的真实故事,客观积极地反映中非关系,为中非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且向世界发出中非学者共同的声音,不断提升中非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兼具现实与长远意义。对于中非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杂音”甚至诋毁,中非学界需要以自己的视角,通过自己的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全面客观解读中非关系。对于中非关系中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中非学界要以建设性、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中非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这方面,中国非洲研究院将大有可为。

中国非洲研究院的运行

中国非洲研究院致力于促进中非友好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性工作方式,实行国际化运行安排。中国非洲研究院将设立国际顾问委员会,邀请中非前政要、知名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委员,为中国非洲研究院的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和规划,不断扩大和提升影响力。中国非洲研究院计划在一些有条件的非洲国家设立分院,与有关非洲国家的重要学术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形成辐射非洲各次区域的人文与智库交流合作网络,为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深化中非文明互鉴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中国非洲研究院将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研究力量和对非洲交流合作的良好基础,团结和凝聚国内非洲研究工作者,联合非洲各国专家学者,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全面加强对非洲和中非关系的研究,支持非洲对中国的研究,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多培养有用人才,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办成有实力、有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机构和国际知名智库。

具体说来,中国非洲研究院将以多种方式和渠道组织开展工作,呈现融研究、交流、培训、传播于一体的工作格局,充分体现高端性、综合性、专业性、持续性的工作特点。中国非洲研究院支持中非学术界开展共同研究、学术互访、专题研讨、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一)开展中非合作研究

中国非洲研究院大力支持中非学术界开展合作研究,每年进行中非合作研究项目招标,由中非学者围绕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形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发布共同研究成果。目前共有18个中非合作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之中,另有32个合作课题将陆续启动,其他一系列中非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将同时展开。当前中国非洲研究院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非经贸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减贫惠民、生态环保、和平安全、文明互鉴等。

(二)支持中非学者互访

中国的非洲研究者最需要到非洲去,非洲的中国研究者最需要到中国来。中国非洲研究院大力支持学者互访,努力为中非学者创造良好的调研条件。中国非洲研究院每年将多次组派中国学者访问非洲,开展实地调研、学术研讨与联合研究;同时尽可能多地邀请非洲专家学者访华,并且根据他们的研究领域有针对性地安排学术交流和调研内容,帮助其全面深入了解我国发展成就和发展道路,增强访问效果,多出研究成果。中国非洲研究院还积极承担国家部委委派的相关任务,如“非洲论坛”“非洲英语国家学者访华团”项目等。

(三)举办学术研讨会

中国非洲研究院拟推出“中非研究论坛”,与非洲学术界通力合作,在中国和非洲轮流举办年会。会议将邀请中非研究机构、重要智库、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企业界代表、媒体记者等与会,最终形成论文集、学术论文、信息报送、媒体报道等会议成果,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将其打造成中非学术研究、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知名品牌项目。此外,中国非洲研究院还将围绕国际形势和中非关系重大议题、围绕加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适时举办有关国内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中非关系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四)加强人才培训

中国非洲研究院将积极对接和承担国家援外项目,实施非洲优秀青年专家学者研修项目,结合非洲国家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需要,举办短期专题研修班、中长期专业课程项目等,努力为非洲国家培养专业学术人才,为中非友好合作培养年轻一代知华友华人士,促进中非关系长远可持续发展。

(五)扩大成果传播

为了扩大中非学术交流园地,促进学术成果传播,中国非洲研究院将创办《中国非洲学刊》,这是中国首份非洲区域研究多语种学术期刊。《中国非洲学刊》秉持学术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刊发国内外关于非洲研究、中国研究和中非关系研究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中、英、法三种文字在海内外同时出版发行。本刊致力于推介专业领域内的优秀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反映学界动态,服务于中非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服务于中非关系稳健前行,服务于中非共同发展和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非洲学刊》将立足中国和非洲,放眼世界,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学术前沿,牢记初心,砥砺前行,努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学术刊物

将于2019年9月23日正式创刊的《中国非洲学刊》中英文版封面

与此同时,中国非洲研究院还设立了专门的网站,反映中非学界动态,发布重要研究成果,宣介中非合作重大进展,与非洲学术机构开展合作,推介中非优秀学术成果,丰富中非思想文化交流。



精彩推荐

雷骥: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三个关键因素

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

第七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专访】宇文利: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靳诺: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黄琲  排版编辑:黄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