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学报 | 肖毅强 邹艳婷 肖毅志 | 叠园:营造高密度都市的课间乐园——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设计思考 | 2021年3期

来源:建筑学报 建筑学报 2022-04-25

叠园:营造高密度都市的课间乐园——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设计思考

肖毅强¹ 邹艳婷² 肖毅志²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  广州市东意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拆旧建新的新洲小学,是深圳市福田区规划局组织的“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项目之一。项目自2018年春开始设计,至2020年9月完工投入使用,设计施工周期紧凑。学校建设用地面积为1.06h㎡,原校舍建筑面积1.48万㎡,新校舍建筑面积约3.8万㎡,容积率达到2.7;建筑地面6层、地下2层,办学规模为36班,新增12班,校园硬件条件大大改善。


作为常见的建筑类型,小学建筑在设计规范的约束下已形成一套“僵化”的设计范式,新洲小学作为既有高密度建成区的高密度学校,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高密度城区的环境关系、高密度校园的儿童活动空间,以及密集建成区的环境品质等问题成为设计思考的重点:我们尊重建成环境,关注成熟社区的场所记忆、邻里关系、社区共享;回归真实的“人”,关注核心使用者“小学生”,通过空间设计在教育模式与儿童健康成长方面作出思考;面对噪音、风热等物理环境挑战,从建筑形态到立面细节设计去寻求解决策略(图1、2)。


▲ 1  西南向沿街立面

▲ 2  校园方案鸟瞰效果


1  回应高密度建成区的场地策略



原有校园东、南侧街道因为家长接送行为,已成为了校园空间的重要延伸。东西向布置的球场作为开敞空间,与西北角的社区露天停车场、北侧的住宅区、幼儿园形成了和谐的空间关系(图3)。东北侧的幼儿园因为评级要求需借用小学的运动场地,有便门与小学连通。1990年代初建设的校园建筑,拥有一个“日”字型的布局,中间宽大的走廊分隔着两个庭院。两个庭院被周边教室的走廊环绕着,走廊上布置了绿化花池,庭院中绿意盎然,构成了富有南方气候特征的校园氛围。中间宽大走廊串联起了入口、庭院和操场等序列空间,让人印象深刻(图4)。我们认为,旧校园场所的历史记忆值得尊重。


▲ 3  改造前校园总平面(左)与新建校园总平面(右)

▲ 4  改造前校园庭院与中廊(摄影:邹艳婷)


设计维持了原有校园的基本空间格局,以及与周边建筑的邻里关系,与西北角新洲社区的停车场开敞空间建立联系(图3)。在空间特征上,宽大的活动连廊划分出东西两个开合有致的庭院。庭院通过立体化的绿化平台处理,和走廊绿化花池及垂直绿化的配置,呼应旧校园的空间氛围。中间的活动廊串联起学校入口、庭院及运动区等空间,并在竖向上发生空间延伸,联系各层功能(图5、6)。


▲ 5  新校园下沉庭院

▲ 6  新校园中廊


基于城市设计的立场,场地策略进一步强化城区的空间形态。校园建筑在东西两侧紧贴街道边线,南侧紧贴街道以南住宅的噪声退让线,完善城市空间关系。西、北两侧设置环绕的内部道路,解决建筑退缩和消防问题,并为负一层的场馆设施留出采光和疏散条件。


设计最初的设想为无围墙校园,使校园设施可以在课后和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在首层,通过东西向通道联系东侧道路和西侧社区停车场,允许街坊市民穿越校园,实现空间的公共性和公共设施的社会共享;南北向的主廊面向幼儿园北侧末端放大,设置游戏设施与幼儿园分享,并形成两者空间和视线上的联系。可供社区共享的设施布置在首层和负一层,包括室内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音乐舞蹈教室、多功能厅、图书馆以及运动场等。南侧校园主入口南临新洲九街,采用架空处理形成宽大的校园前区,容纳家长接送,校园东侧次入口也辅助解决接送问题。在最终实施时,基于主管部门安全管理要求还是设置了校园围墙,但布局意图保留了下来。在校园入口处采用伸缩式设施,可根据管理需要进行开合;围墙采用通透和绿化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将校园活动渗透到街道,为未来开放校园预留了可能性(图7)。


▲ 7  入口架空层


既有高密度城区用地紧张条件下,设计对现行设计规范进行了反思:小学的跑道运动场主要为群众性运动功能,规范要求的南北朝向非原则性问题,因此保持了原有校园的运动场东西向布置方式。为应对中小学建筑25m噪声间距的问题,通过功能设置进行规避:将教室用房朝东向和南向布置,中间北翼设置无噪音源及无需噪音退缩的功能,内庭院进深约为18m,建筑北侧更直接贴界运动场(图8)。


▲ 8  平面


2  应对课间活动需求的空间布局


通过分析小学生日常作息样本可知(图9),小学生可以自主安排的自由时间非常有限。现今教育大环境下,小学生是家校共治下的“作息囚徒”,相对自由的时间空间涉及其身心健康成长问题。课间活动是儿童社会交往、环境学习和身体运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业压力下心理与行为上的调节,课间10分钟显得尤为珍贵。如何将“自由时间”转化为“自由空间”,成为校园空间设计的重要议题。


▲ 9  典型广州地区学龄儿童的一天学习与生活时间表


设计规范只要求提供足够的场地,以满足小学生课间活动的需求。现实情况是,由于学校认为小学生自制力不足,课间进行跨层活动会导致其无法准时回到课室,为简化管理仅允许在课间进行同层活动——同层活动空间的设计影响儿童课间活动的质量和内容。此外,研究显示,小学6年涵盖了儿童心理生理成长显著变化的7~12岁阶段,不同年龄的活动需求不同。需要为不同的年龄段儿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场所空间设计(图10)。


▲ 10  不同年级儿童的心理认知、活动模式与场所空间特点


我们提出“叠园”的设计概念(图11),希望营造竖向叠加,且能接触自然的平层活动空间,以服务学生课间行为。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从低到高年级学生被安排在2、3、4层。校园的主要活动层被抬升到二层,这里有200m跑道的操场、宽大的架空层和活动平台,有着充足的课间戏耍空间(图12、13);东、南翼教室的低年级小朋友在课间可以直接到达活动场地。二层平台通过多个大小庭院设置了联系上下楼层的开敞楼梯,方便师生从各个方向到达操场(图14~18)。通畅的二层空间具有良好的空间识别性,并成为上下层活动空间的联系枢纽。


▲ 11  叠园设计概念

▲ 12  二层平台轴测

▲ 13  抬升体育场

▲ 14  庭院

▲ 15  二层连廊

▲ 16  二层平台与架空层

▲ 17  学生活动场景(摄影:陈培笑 上;林瀚坤 下)

▲ 18  剖面


其他楼层也结合各自的条件设置活动场地。三层结合图书馆屋面与宽大连廊组织活动场地;四层在兴趣教室之间形成多个活动庭园,并向上联系屋顶农场,适应高年级学生活动及兴趣学习的多样化选择;南翼六层专业教室平层对应北翼的屋顶农场,设有植物园地、户外教室、立体花架廊及农园小屋等丰富的课外学习场地(图19~21);东翼屋顶设有车模赛场,南翼屋面则预留了课外实验园地(如航模、机器人等科技类活动场)。


▲ 19  多层次庭院空间与绿化屋面

▲ 20/21  屋顶农场


水平及竖向交通组织力求简洁清晰,围绕两个庭院通过连廊形成平层环流式活动空间系统,方便同年龄段各班级同学间的课间交流与互动。庭院空间强调公共性氛围的营造。以廊道空间为主,辅以功能体量,结合不同方向的平台,相互对话,构成了尺度适宜、互动交融、起落丰富的庭院空间。运动场通过周边界面的外廊、庭院及建筑体量形成围合,营造了多层次的围观效果,激发儿童的运动愿望。


3  应对物理环境挑战的形态设计


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及周边繁忙的城市干道,导致校园东侧及南侧环境噪音较大,周边局地环境风热条件欠佳。建筑的气候舒适性设计以及降噪措施是建筑布局和形态设计的主要着力点。利用南翼与东翼交汇处为整个建筑群留出进风口,与北侧运动场开敞空间形成风压通风关系;利用南侧主入口方向大面积的架空层,形成建筑下部楼层良好的通风条件;在长向南立面上对应各层活动平台及中部宽大的活动走廊位置分别打开了平台空间,形成通风组织的豁口,亦成为了建筑立面上空间表达的“透明性”焦点(图22~24)。通过设计阶段的数字模拟及投入使用后多个空间的实测数据对比,证明了建筑空间组织实现了良好的风热环境舒适性。


▲ 22  气候空间通风示意

▲ 23/24  促进建筑通风的立面开口及其形成的活动空间


南翼和东翼教室直接面对周边道路,需要考虑如何应对环境噪声问题。在空调制冷工况下可通过关闭外窗达到隔噪降噪要求;但在过渡季开窗自然通风的情况下,需通过技术设计实现自然通风与降噪相结合,既能减少空调使用、降低能耗、提升室内环境健康品质,又能达到良好的室内声环境要求。我们尝试通过立面上的整合设计来解决问题:设计可反射下部道路噪声的斜向悬挑板,悬挑板也成为立体绿化和放置空调外机的部件;在外窗开启扇上设计了附加通风降噪构件的复合立面,利用绕射实现噪声声能和分贝衰减,同时保证通风进风量(图25)。建成后通过实测证明效果良好。水平板与垂直降噪构件也成为南方建筑遮阳挡雨构件,并形成富于技术理性的建筑立面形式。


▲ 25  斜向悬挑板与竖向通风隔声构造的立面系统示意


为了弱化高楼层教室中儿童与自然环境的疏离感,通过在外立面设置绿化,使小朋友在教室中可以看到窗外绿植而忽略下部街道的干扰。在构造上,花池内预留导水槽满足养护需求,供水管、排水竖管与墙柱相整合,花池内设成品种植槽,选种易于维护的小型花木。结合各层走廊、活动平台设置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农园等设施,进一步营造丰富的自然气息,柔化高密度都市中人与自然的隔阂(图26~28)。


▲ 26  立面花池视线设计意象

▲ 27  供爬藤植物生长的格栅(摄影:林瀚坤)

▲ 28  沿河立面


4  总结与思考


在主办方及评审委员会营造的开放而专业的氛围下,设计团队能够以纯粹专业的立场进行设计工作。建筑师尝试尊重城区的场域特征,进化城市空间形态,营造和谐共享的社区氛围。通过理解当前小学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关注真实的“人”即学生,在空间设计上思考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问题。通过建筑气候设计策略,在密集都市唤醒人对自然气候、自然环境的感知,作为对高密度人工环境与人工气候的对抗。


在高密度都市建成区教育用地紧张的背景下,高密度校园应运而生。校园高密度演化首先是对城市空间管理策略的挑战,其次是对建筑专业既有规范和标准的反思。只要立足城市公共利益,以优良教育环境为出发点,校园建筑设计策略终能破局。另一方面,亦需警惕高密度校园模式成为压缩教育用地规模的“合理”依据,令教育用地窘迫步入恶性循环。


地点 / 深圳福田区

设计 / 2018-2019年/ 竣工/ 2020年


业主 /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

设计单位 / 东意建筑 (Atelier Y)

建筑师 / 肖毅强、肖毅志、邹艳婷   

设计团队

杨远景、陈培笑、郑泽旭、洪宇东、隋佳音、杨宗祥、何亚洁、唐帅、马智超


施工图设计 / 深圳市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图设计 / GND设计集团

室内施工图设计 / 深圳界内界外设计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 / 1.06 h㎡

建筑面积 / 3.8 万㎡

结构形式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摄影 / 绿风建筑摄影 陈维忠(除标注外)


(正文完。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21年03期,总第629期,更多详细内容请见纸刊。点击链接或页面下方“阅读原文”即刻购买本期杂志。)
购买纸刊,请前往建筑学报官方淘宝 jianzhuxuebao.taobao.com
进入【《建筑学报》杂志社】官方淘宝店,请复制这条信息¥vwm91NpB4N4¥后打开手淘
进入【《建筑学报》杂志社】官方微店,请点击《建筑学报》微店链接


建筑学报

本期微信编辑:赵朴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