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岩石、土壤、土地通识》前言和后记

张凤荣 土壤观察 2022-07-27

导    读


虽然自己是《土壤地理学》大学本科教材的主编,也写过与土壤、土地有关的二十多本书和几百篇学术论文,但是要将岩石、土壤、土地这三门学科知识,一以贯之,用通俗的语言系统地编撰出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者:张凤荣(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来源:作者赐稿



前    言


提起农田、森林、草原、沙漠、河流、湖泊、城市、村庄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没有多少人了解地表下面的土壤。而对于岩石如何变成土,知道这个的人可能更少。本书要讲的就是:①岩石是如何风化形成土壤和影响着土壤性质;2)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合理利用;3)土壤与土地的区别,以及中国现在地表各类有植被覆盖的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沙地的状况和如何可持续利用。目的是用发生学思想将岩石、土壤和土地三门学科的主要知识点连贯起来,让那些没有学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学的自然资源从业者基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理解岩石、土壤和土地三者之间的关系。


很多的中国山水画都是描绘突兀的岩石缝里长出的松柏,这也许反映的是中国人的审美观,也可能表达的是中国人的抗争精神。但恐怕没多少人知道,石头缝里有土有水,才可能长出树木。本书上篇上篇岩石篇的目的是描述岩石如何风化成土以及各种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的特点和差异;为此,也介绍岩石类型和组成岩石的矿物类型。因为,土壤固体部分中,矿物质颗粒占了93%左右,矿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架”,植物生长需要的矿物质养分也来自于土壤矿物质颗粒。


古书《说文》将土定义为“土者,吐也,吐生万物也”。也就是说,有土的地才能够生长庄稼、草、木等植物。农民在种田实践中体会到土薄、土厚、土肥、土瘦的不同,影响着庄稼的生长,城里人就没有这个经验。但即使是农民,恐怕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并不了解土薄、土厚、土肥、土瘦对于庄稼生长的影响机理。因此,本书的中篇即土壤篇将介绍土壤的形成、土壤物质的组成、不同物质组成的土壤的保蓄和供给水分与养分的能力以及如何管理土壤使作物高产,也介绍中国各大区域的土壤类型的特点以及如何可持续利用。


从 “土者,吐也,吐生万物也”这句话我们可以引申出“地,土也”。因为,对于植物生长来说,没有土壤的土地是不能生长植物的。有土壤的土地才可开垦为耕地;因此,在农业社会,人们有理由认为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但从学科分类角度,土壤与土地还是有区别的。毫无疑问,植物要在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分才能够生长。但是,“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壯”“水向低处流”这些谚语,却也表明了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贫瘠的红壤耕地可以一年种两茬作物,其亩产比一年只能种一茬的肥沃的黑土耕地的亩产高,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国现有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沙地等土地类型的分布空间格局主要是气候和地形决定的。本书的下篇即土地篇介绍在土壤上有植被覆盖的各类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和沙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要素特点以及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部分的特点,以便认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内在的生态学机制机理,做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作者将有关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学三门学科的知识综合编撰在一起,力图以通俗的语言可以让广大读者理解 “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的含义,全面系统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思想。但受文字能力所限,未必如愿。不过,仍然愿做先行先试者,抛砖引玉。


后  记


1957年,我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那时称沧州专区。那里是黄淮海平原的末端,地平平的,常常春旱秋涝,有些地方“冒白碱”,也即俗称的盐碱地。十几岁,就跟着爷爷到自家的“自留地”去种地,用铁锹深翻土壤或用鈥子耕翻土壤;庄稼长起来了,用锄头去锄杂草;庄稼成熟了,用镰刀去收割。18岁高中毕业,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夏收后搞积(有机)肥,秋收后就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挖排水沟)。上大学之前,从没有离开过沧州市(6岁前在长春市的事记不起来了),没有看到过山,不知道土壤是由石头变来的,更不知道土(壤)与(土)地有什么不同。


做梦都没有想到,1977年恢复了高考,我1978年3月进入原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的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学习。当时,亲朋好友都为我高兴,说将来不用再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大学专业骨干课程是土壤学与肥料学。此前参加的农业生产劳动,对于我理解土壤学和肥料学的那些基础理论和知识,很有帮助。听老师讲课时,我就想,这不就是农民的经验由专家教授写成了书吗。本科毕业后又接着在北京农业大学攻读土壤学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留校教过土壤地理学、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土地调查、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管理专题等好几门课程,近十年只教一门土壤地理学的本科课程了。嗯,我这一辈子都在与土壤打交道。


我是跟随著名土壤学家李连捷院士(那时称学部委员)攻读土壤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李连捷教授的本科是在解放前的燕京大学地质系读的本科。我跟他读研究生时,他已经搞了半个多世纪的土壤学教学和科研,特别是参加了大量国家土壤调查工作,理论基础深厚,经验丰富。跟他学习,我学到了一手看家本领,就是到一个地方研究土壤,特别注意观察岩石类型和沉积物类型对土壤的影响。我在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地资源时特别从地质地貌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是得益于李连捷教授对我的教导。


在大学,我一直从事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和土地调查、土地评价与利用规划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参与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全国耕地分等定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第一、第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走遍了祖国千山万水。深刻认识到岩石对土壤、对土地,乃至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深刻认识到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和保水保肥性使得其与岩石的本质不同;更深刻理解到岩石、土壤、土地发生关系和它们之间的异同。我也认识到土地利用类型是生产活动对土地功能需求的不同而对土地的一种现实利用形态,但土壤与土地类型对土地利用有着基础性控制作用。


长期在土壤学、土地资源学机理方面的研究积累,特别是在土壤、土地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广泛社会实践,也使自己感悟到一些新知识。几十年的大学教师的责任感,感觉到自己有必要将自己的所学、所研和所感,以一种通俗的语言写一本书,描述岩石、土壤和土地的发生关系和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岩石、土壤和土地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资源性作用;遂起名“话说岩、土、地”,着手组稿撰写。为了正确表达有关地质学和土壤学的知识,书稿写成后,我邀请了我校地质学任课教师王数教授和王国光教授、土壤学任课教师李子忠教授和吕贻忠教授对书稿上篇和中篇进行了校对。在本书付梓之际,对这四位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自己是《土壤地理学》大学本科教材的主编,也写过与土壤、土地有关的二十多本书和几百篇学术论文,但是要将岩石、土壤、土地这三门学科知识,一以贯之,用通俗的语言系统地编撰出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后,还是遵循“形式服从内容”原则,以准确介绍科学知识为准则写成了这本书,所以最后将书名定为《岩石、土壤、土地 通识》;因为这本书确实算不上科普书。不过,希望借此能抛砖引玉,吸引到地质、地理、土壤、土地教学科研方面的学术大咖拨冗捉笔撰写科普著作,传播这些农、林、草等生命科学和生态学的资源禀赋的基础知识,那我这一年多的禅精竭虑写作,也不算妄为。


再有两个月就要退休了,但我的中国农业大学电子信箱还会保留着。希望读者,也包括有机会读了这本书的相关专业人士,多提修改意见。期待着你们的意见,能够使本书内容更完善,文字更活泼更精彩。如果我有机会出版本书第二版、第三版、第n版的话,你们的意见将使我获益,当然千千万万的读者也会获益。谢谢!


张凤荣

2022年1月1日于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电子信箱:frzhang@cau.edu.cn


购书链接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12k0.12153887.0.0.495b687drLp1SZ&id=676254464731



近期文章推荐



助力第三次土壤普查——《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五位教授协力推出


培训预告|R语言统计制图及地图制作/树木年轮学/土壤动物的分类鉴定与研究方法


钠质土和盐化-钠质土植物修复原理、技术与现代盐生农业(下)


PNAS:现代农业机械像恐龙一样造成底层土壤压实,已经超过了土壤功能的安全机械极限


城市环境研究所最新研究提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构建“金属-能源协同循环体系”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精选土壤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家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