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议善厅 | 徐珊:儿童和家庭心理健康公益行动(下)

中国公益研究院 中国公益研究院
2024-08-25

导语

近期,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与招商银行联合发起的议善厅第四十三讲“儿童和家庭心理健康公益行动”由我院副院长徐珊在线主讲,以下为主讲实录整理下篇,相关内容已经主讲人确认。


徐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


徐珊:

从医学角度来看,它通过对症状的判断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这是关于医学的问题。我更多地想了解一个人是否会从健康变成不健康。我们每天都会受到各种外在影响,很多时候或者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是否会导致我们变成心理疾病?


这取决于我们是否具备足够强大的认知以及是否成熟、是否能够更理性或者更积极地回应。每个人身边是否有支持、关爱、理解我们的朋友,以及每个人的生理状态也不同。生理可能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外界刺激。



总体而言,大家可能看左边这张图,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好的消极影响和压力。有些人可能会变成心理障碍,有些人则没有。这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的消极影响长期存在,并且大多数是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进行比较,如果两个人同样受到同样的压力,一个人非常关心自己的家人,另一个人却没有关心自己的家人,那么这两个人便是同一个人。实际上,第一个关心自己家人的人相当于得到了消极影响,同时又得到了积极影响。他遇到了社会压力,但找不到支持的朋友和家人,产生了双重消极影响。对于第二个没有支持家人的人,更容易导致他们陷入心理障碍状态。


第三个问题,既然刚才提到压力和消极影响不好,我们最好不要产生这种影响。作为家长,我们帮助孩子排除所有压力,他们能够一直保持健康,这个曲线也是研究者得到的结论。意思是,如果我们人的一生或者每天的生活中毫无压力,那么这并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我们的最佳状态是承受一定压力,这些压力是我们可以承受的。当我们遇到压力时,我们本人有能力解决,或者通过外在支持解决。这是短期的影响,这种状态反而能够让我们每个人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我不清楚大家是否听说过抗逆力等词语,意思是每个人最好的状态是具备足够的抵御压力能力,而不是期待生活中从未出现压力。


当我们生活中一切顺利且无压力时,人会感到无聊。当我们感到无聊时,会认为没有意义,生活也没有意义,大家也不需要我刺激,让我兴奋的东西都没有,这样的状态反而不健康。


当我们面临一些积极压力时,例如一个20多岁的男孩,我们告诉他这周末我们邀请了一个女孩,让他相亲,你们两个去约会。这个女孩非常漂亮、聪明、能干,对于这个男孩来说,他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压力,比如如何表现得更好,如何得到对方的青睐和欣赏。


他面临着压力,现在很期待周末约会,这周可能需要积极健身,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且确保周末良好状态。他可能会提前一天剪头发或者购买新衣服,以最佳状态呈现在对方面前。我们注意到他约会这件事情虽然是压力,但是对于这个人而言是积极的压力,会促使他更加积极地面对这件事情,更努力地解决压力,更积极地表现自己。


虽然我们之前提到消极影响在长期或者很大时期不好,我们希望每个人身边都有足够积极的影响,但是并不代表只有一点压力才是最好的。适当的压力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状态才是最好的结果。



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问题。目前许多儿童面临心理障碍和压力,究竟哪些问题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列出的问题对儿童的心理状态具有较直接的相关性。


首先,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内在价值感。正如刚才所说,每个孩子在生活中是否会没有值得努力的事情,对别人是否并不重要。例如,我的父母平时生活中并不关心我,他们只关心我在家庭中的作用。我认为生活衣食无忧,没有努力的目标。我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目前很多孩子内在缺乏这样的价值感,他们认为生活无趣无聊,缺乏意义和目标。


第二个问题是睡眠,睡眠问题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第三个问题是运动,运动的多少与儿童心理状态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第四个问题是青春期的发育状态。我稍后会详细揭晓每个影响因素,哪些是最佳状态,哪些睡眠或者运动会导致不良心理状态?


刚才提到睡眠,第四个是青春期的发育状态。接下来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研究人员分析了父母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可能导致儿童不同的心理健康状态。接下来是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差别,例如3口之家、4口之家或者5口之家,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影响儿童心理状况,包括养育风格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是否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目前城市里住宿学校比例相对较低。我们在乡村学校发现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到初中高中住校,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是生活状态。我们在很多地方甚至看到过幼儿园期间有孩子住宿的情况,以及孩子是否有留守经历或者目前是否处于留守状态,或者日常是否有父母陪伴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我列举的是专家和研究人员分析出的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逐一揭示这些影响因素,大家可以猜测。首先,如果孩子内在价值感差,那么必然导致心理健康不佳。睡眠较少,未达到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睡眠时长或质量也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第三点,我估计大家也能猜测到运动少的儿童在这个调查中心理健康状态相对较差。当时研究者将青春期发育分为三类,即过早发育和较成正常发育状态以及过晚发育。在这三类中过早发育的儿童心理健康状态相对较差,比另外两类要差一些。


接下来是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体现。教育背景的父母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有两种,一种是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另一种非常有趣的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孩子心理健康状态较差,经济条件越好,心理健康状态越好。


家庭结构是现在有二胎、三胎,甚至可能家里有更多孩子。在不同人数的家庭中,如果多子女家庭中排名第三或者更小的孩子,相比老大和老二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较弱。因此,在线家长如果家里有更多孩子,可能也可以更多地关注年龄较小的小朋友。


从养育风格来看,严父严母的家庭会导致孩子的心理状况较差,父母关系不和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住宿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都比非住宿儿童差。


我猜测很多情况并未超出我们的预料,然而这项研究仍然非常有趣。睡眠和运动是影响儿童生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的两个重要因素。


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无论是教育部还是世界卫生组织,都有针对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睡眠失常和运动失常的建议。然而,根据研究者的调查,我国的儿童,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他们的睡眠时长和运动时长都能够完全达到国家建议,或者世界专家建议的比例非常低。睡眠和运动非常重要,它会影响儿童的生理和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希望孩子在这方面能得到保障。


我之前花费较多时间讲解这些内容,实际上心理健康仍然影响着每个人。我们如何看待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究竟是什么?现在孩子面临的问题有多么严重,以及哪些问题会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了解这些重要的知识。无论我们是否参与公益,还是对于个人家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接下来,我想与大家分享公益界在做什么。今年上半年,我们举办了儿童心理健康优秀项目征集活动,收到了15个省份共28个单位的案例提交。我们通过20多个机构对他们所做的事情进行了简要分析。


首先,我们收到了20多个案例。从干预或项目进入的场景来看,绝大多数项目是通过学校进入,例如在每个班级里给孩子讲课,为老师提供技术支持等。在学校里进行宣传活动、公益课堂等。此外,还可以在社区里开设家长课堂,进行集体活动,让孩子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学校和社区是最主要的公益项目进入渠道。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公益项目直接进入家庭或者针对特殊需求的就是儿童,例如涉罪未成年人,或者已经通过医院进入心理障碍或者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实际上比较困难。


我们都有强烈的感受,在做心理健康公益服务时,很多家庭仍然排斥。首先家长可能并不愿意接受孩子在心理上面临的挑战,面临的困难需要外部指导和制度帮助。其次这样的家庭很害怕孩子来到自己的家庭,邻居会如何看待?他们是否会认为我的孩子有疾病并排斥他?


这个困难反映出许多问题,表明我们每个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限或者偏见。这导致公益项目难以通过家庭或者对家庭的完整支持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心理健康服务阶段来看,我们可以分为4个阶段:从预防开始到及时监测评估,发现有需求的孩子,再到干预治疗,最后治疗完成后让他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如果按照4个服务的这个阶段来看的话,以公益项目绝大多数都在做一些预防性的这样的服务,因为我们还是希望能够防患于未然,通过给儿童去提升能力,让他自己有更强的这种抗逆的能力去自我调整的能力,然后以及刚才不是也提到说每个人他身边有没有足够的一些积极的影响和支持,会也会决定着每个人是否会更容易去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我们希望公益项目能够为儿童提供积极的影响因素和支持力量。因此,在预防阶段,公益项目会做得较多。


实际上,积极的看法是我们做了很多预防工作,提前了工作。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在后续干预、预警和康复回归阶段,有时因为社会组织或者公益机构的专业能力有所欠缺,以及很难进入医院、司法机关和家庭,导致我们在干预阶段或者康复回归阶段无法提供足够的帮助。



从人群来看,通常公益项目是通过社区社工心理咨询师和老师等成人支持儿童。75%的公益项目是以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


由于公益资源或者经费,我们更倾向于服务那些更困难、更缺少资源的家庭和儿童。我们注意到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自闭症残障儿童、流动儿童、涉罪未成年人、单亲家庭儿童、患大病或者农村的儿童是公益项目的主要关注对象。从工作领域分析,我们扫描了20多家机构的三十几个公益项目,大致分为8大类开展工作,数量确实有的多有的少。



8大类包含哪些内容?首先,提供政策倡导,呼吁政府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经费,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来满足当前庞大的服务需求。


我们会开展研究,例如哪种服务技术更有效,是干预家长好还是干预儿童好,哪种方法和渠道更有效?


第三个公益项目旨在提升公益意识,例如进行宣传,为家庭进行知识科普活动,在社区进行宣传,以提升社区对问题的认知和包容程度。同时,在重要时间节点,如六一儿童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进行全社会宣传和倡导。这也是公益项目中的重要成果。


第四点是培养能够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成人。例如,我们可以培养班主任,让他们有能力帮助班里的孩子。如果在自己的班级中发现孩子的心理状况不佳,班主任能够及时找出问题并提供给专业人员。我们还需要影响家长。


第五是开发专业知识产品,如果我们想通过班主任或者社区工作人员为孩子提供帮助,他们就需要这些服务工具。


许多大型公益机构或者具备研发能力的公益机构,例如我们研究院等,他们会通过开发课程、活动方案和活动包等,帮助一线工作人员,让他们有能力开展更专业的服务。


后续还会通过填补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缺口,这是什么意思?


例如有很多项目,我们认为孩子作为儿童,如果他具备较强的抗逆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调整能力,那么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的能力更强,他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这些公益项目通过进入学校为孩子上心理课来为孩子赋能。


第七类是针对问题较严重的儿童进行长期心理干预和帮助。


第八点是开展儿童保护类活动。我们发现许多心理困境并非独立发生。例如一个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孩子既面临安全问题,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如果家长面临严重的暴力问题,我们的民政或者司法系统就会干预家长是否有权利或者是否允许家长继续抚养儿童,是否需要对家长进行干预或者家长进行教育。如果我们提供的案例是综合案例,而不仅仅是关注孩子心理上受到的影响,我们只是为他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他就会变成一个综合案例。


我们注意到扫描的案例会从8类进行回应,有的做得较多,例如公众倡导或者进入学校的公益课程较多。然而,从事个案研发或者政策倡导的公益机构较少。我们认为这些事情非常重要,为什么会比较少?


稍后我们可以分享到这里。我们了解到公益行业正在进行的事情,之前我们也了解到儿童目前面临的心理困境以及心理健康问题,每个人都与此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不应该急于求成,而是应该以公益捐赠或者公益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其中。心理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保持健康,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自己的健康。


第二,我们希望大家关注自己家人的健康。作为家长,我们是否能接受每个孩子面临心理困境、压力,以及我们是否能接纳孩子的心理困难,这非常重要。我们身边也看到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受或者不敢面对孩子现在面临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帮助和正视。


所以首先我们希望是先关注好自己的健康,然后同时关注好自己家人的健康,所以如果我们每个家庭我们都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很有可能我们的公益的项目未来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需求需要回应了。


第三点是关注自己和家人,我们是否能为他人提供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例如,我们是否能接受同事、亲戚和朋友在心理方面遇到困难或者心理疾病时平等对待他们?


他们的歧视是对他们的支持态度。当他们有心理问题和困难向你倾诉时,我们是否可以不带有偏见,不害怕地回应他们的需求等,这是希望大家第三个能做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仍然愿意参与公益捐赠或者亲力亲为的参与公益行动,那么我们首先希望大家关注儿童保护心理健康或者发展性需求的项目。


前两年我听一些知名公募平台负责人提到,他们在分析和统计每年9月份的重要公益节类型时,发现心理健康、儿童保护或者提供服务的公益项目筹款非常困难。


首先,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老师,他们在回应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时都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这不像对于一个患有大病的儿童立竿见影,能立即看到一个个案。我捐款后,肯定能看到他如何使用这笔钱,到底得到了哪项治疗,在哪个医院治疗,他购买了什么物品,孩子一件衣服是否拿到一个书包。这种心理健康类的公益项目无法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确实需要捐赠者更多耐心和更愿意支持这样的专业服务,而不仅仅是捐钱和捐物。因此,无论如何我们希望或者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希望公益行业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首先希望大家能够支持这种不是立竿见影、马上见效或者短期见效的公益项目,更倾向于捐赠保护类、心理健康发展类的项目。



最后我想用两分钟分享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件事情。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刚刚发起了一个名为向阳而生的心理健康公益项目。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机构和平台型公益基金会的作用,更好地支持心理健康公益行业的发展。我们会提供项目资助和支持服务,在社区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专业发展,并进行研究和公众倡导,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后续要做的事情。


在我们的项目中有6个主要关注的话题,这里也标明了。第一个是新家庭建设,主要回应产后抑郁的问题。现在很多高比例的产妇面临着产后抑郁的问题,他们对于何为产后抑郁的问题,家庭应该如何支持,应该有哪些科学的方法来回应,以及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实际上,大家对此并不了解,能够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希望为产后抑郁的新家庭建设工作做出贡献。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学龄儿童的健康和心理发展。我们希望孩子具备足够的抗逆能力,能够掌握应对压力的积极方法。同时我们也希望针对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入校后遇到学习适应困难或者独立生活困难时,能够提供专业帮助。


第三个议题是青年社会适应。我们希望针对大龄孤儿,他们从儿童福利院走进社会时,在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过程中,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支持需要,通过公益方式进行回应。


第四个议题是老年心理关怀,例如对于丧偶、独居、失足的老年人,他们的哀伤情绪和孤独感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做回应。


第五个是残障儿童的融合支持。之前很多公益项目在残障儿童的康复治疗和辅具发展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相对更脆弱,因此我们想做一些具体工作。以及心理救援,例如在城市可能有些家庭遇到火灾或者自然灾害导致家庭失去亲人、财产等心理创伤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公益方式回应这些问题,如果大家对这些话题感兴趣,那么非常希望能够关注我们后续的行动,如果愿意,那么欢迎大家参与。我的时间快用完了,我现在交回到主持人,我的分享到此结束。


Q:第一个问题是客户提到许多90后甚至00后已经开始为人父母,70后和80后的孩子也在逐渐长大。作为家长,无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刚才老师提到的临床反应是家长需要重点关注和干预的吗?


徐珊:

这个问题非常大,我认为可能一两句就能回答。我认为有一个基本原则,首先我希望家庭氛围对心理健康话题呈现开放状态。大家可以共同讨论这件事情,每个人都有心理健康且没有不健康的时间阶段,家长对这个话题不拒绝或者不抗拒。


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当孩子遇到心理压力或困难,无论是舒服还是难受,至少在没有太多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能够向父母求助。


我不确定这是否说明了我们希望家长对孩子的姿态敞开大门,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当你不开心时,你可以大胆地告诉我,当你遇到困难或者无法应对时,你都可以向我倾诉和求助。即使我们有非常好的方法帮助你抵抗压力或者抵抗外在不好的影响,我对你一直是开放和支持的状态,我们会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有时家长并非故意不关心或者忽视孩子的问题,而是在紧张的状态下,让孩子回答自己如何回答孩子。他害怕孩子有心理问题,当他产生害怕情绪时,可能会弱化与孩子说没关系,这个问题不严重,不要想太多。这样的反应给孩子的感觉是这个问题不值得难过。


因为我现在的能力太弱和表现太差,所以我才这么难过。以后我不能与父母谈论这个事情,也不能向他展示我的能力。我不确定提问的观众朋友或者家长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因为孩子可能遇到各种问题,所以每个人反应的方式不同,我们家长并非专业心理人员,因此我们不必急于表达一定要了解症状或者其他症状。我们作为家人不是心理医生,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专业人士或者心理医生的角色,而是关心、包容并且支持他。当他遇到困难时,能向我们求助并且有机会支持他已经非常好了。


Q:观众询问院长,我们需要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为他人提供开放包容的环境。个人理解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心理疾病的科普,让大家理解如何忍受不舒服以及生病应该如何处理?作为家人朋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以便更好地帮助生病的人。院长是否推荐科普类书籍或者影音类书籍?


徐珊:

目前有很多优质书籍,虽然我不会推荐,但是只要大家能够在权威渠道、正规机构或者官方渠道了解到信息,都可以。


Q:有位观众询问他是社工中心的一位工作者,他们正在准备申请向阳而生的项目。他们想请问一个机构可以选择几个主题?


徐珊:

首先,这没有限制。我们的项目未来会在6个主题下分别开展不同的工作,每个机构适合的主题。我们会在主题更加具体后逐个与这些机构沟通。如果你有能力在6个主题下都开展工作,那么非常厉害。

联系我们:

与中国公益研究院合作交流请扫描二维码或留言

微信号:lijing1467

微博号:中国公益研究院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编辑:李小楠

文章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公益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