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鸟类专家出谋划策:阿拉善SEE启动资助鸭绿江口迁飞候鸟紧急救助行动后续

任鸟飞 阿拉善SEE环保机构 2022-09-09

近日,阿拉善SEE“任鸟飞”紧急启动了对鸭绿江口候鸟进行紧急救援的项目,众多网友参与捐赠及转发支持!感谢你们的爱心! 更令人欣喜的是,此事已经引起了国家林业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4月7日,阿拉善SEE官方微信发布的文章:极端低温致数万濒危迁徙候鸟面临饥荒,阿拉善SEE邀您一起参与紧急救援!


众多网友参与捐赠及转发支持



此外,此事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我们也第一时间综合整理了专家、民间学者和一线环保公益团队各方观点呈现在此文中,也欢迎您在文末留言区参与讨论哦,在紧急救援之后我们继续关注保护濒危水鸟的长远机制,一起让鸟儿和我们共享美好自然!


各方观点


一、双壳类动物大量死亡只是因为极端低温?与过度的人为干扰即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否有关?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鸭绿江口的滨鸟食物是从2013年开始大量减少,食物下降已经开始影响鸟类迁徙后期的滨鸟的食物获取,导致很多个体开始利用周边区域以补充足够能量。


除了滩涂围垦这种直接毁灭栖息地的行为,目前我们对大型底栖动物下降的原因知道的较少,而鸭绿江口在监测期间由于保护区的努力保护并未出现滩涂围垦的状况,所以这种下降是来自其它方面。


滨鸟主要利用河流入海口的潮间带区域,这些区域汇集了河流流下来的淡水和海洋里面的海水,因此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大型底栖动物下降更为困难。由于堤坝建设和农业灌溉河流的淡水补给不断减少、泥沙补给的下降、藻类(许多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变化,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导致水体营养物质过高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河口区域淡水状况。而海洋污染、海洋的富营养化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河口区域的海水状况。多方面的变化融汇在一起,导致了中国沿海大型底栖动物面临着生存压力。

 

我们一直在试图维持当地的环境状况以供给滨鸟的利用,2017年冬季,由于极度寒冷,这种平衡在2018年春季再次被打破,导致当地滨鸟食物几近消失。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团队才决定投喂滨鸟这种应对措施,以应对今年这种突发状况。



二、是否只有鸭绿江口的鸻鹬类候鸟出现食物下降问题?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彭鹤博博士:黄渤海地区滩涂湿地的水鸟食物危机不断加剧,整体食物短缺。在整体食物短缺的情况下,鸭绿江口的食物断崖式下降影响到的是整个区域的鸟类。投喂食物只是各种权衡之下的应急之道,马老师团队多年来一直在监测中国沿海(尤其黄渤海)水鸟食物状况,评估鸟类所面临的巨大问题。目前的初步结果来看,鸭绿江口的食物危机只是一个缩影,黄渤海区域面临全局性的食物危机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我们监测的许多地点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物下降。如营口潮间带滩涂湿地和盘锦潮间带滩涂湿地。近四年的监测发现食物在连年下降,但并未出现鸭绿江口湿地2018年春季这种断崖式减少。



三、为何要让大滨鹬在鸭绿江口就地保护?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前面已经提到过滩涂围垦已经导致了滨鸟食物的大量消失,经过多年的适应(也就是数以十万计的滨鸟死亡),滨鸟在黄渤海区域和食物状况再次达到新的平衡。(补:鸭绿江口湿地是目前迁徙路线上已知的大滨鹬数量最大的迁徙停歇地。也是春季迁徙期大滨鹬在到达繁殖地之前的最后一处迁徙停歇地。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多年监测数据表明,每年春季3月下旬到5月中下旬,在此停歇的大滨鹬数量达5万只左右。地位极其重要)鸭绿江口食物的消失,就会导致滨鸟飞往其他地区获取食物,这会“抢夺”当地滨鸟的食物,从而打破整体的平衡格局,受到影响的将不仅仅是鸭绿江口的一些滨鸟。我们试图先维持住这个平衡,以创造更多的时间研究黄渤海区域的整体应对策略,所以决定就地保护。



四、为何选择投食方案?应该选择何种蛤类给滨鸟食用?是否会影响当地底栖生物的种群生态?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志军人工补充食物必须避免可能带来不良的生态后果。鸭绿江口湿地大滨鹬的主要食物为光滑河蓝蛤和小型四角蛤蜊,因此,这两种双壳类为补充食物的首选。鉴于今年春季小型的四角蛤蜊缺乏,建议以光滑河蓝蛤做为主要补充食物。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有养殖的光滑河蓝蛤作为水产养殖的饲料,来源相对充足。其他地区也有鸭绿江口养殖的薄壳边缘光滑的双壳类幼体,可作为备选。但在获取补充食物的同时,也应考虑对食物来源地的生态影响以及食物安全等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自然遗产专家闻丞: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证实,大滨鹬在人类高强度利用沿海滩涂的情况下,在鸭绿江口已经持续多年以人类投放养殖的双壳类为主要食物。


事实上人类已经不情愿地“投喂”大滨鹬多年了。从另一角度讲,在鸭绿江口停留的这群大滨鹬,也因为有人类投放的双壳类幼苗而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得以暂时无恙。


今年,如研究团队所发现的,就连人类无意中提供的食物来源都已崩溃。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这是基于我们多年来在中国沿海的研究做的决定。中国沿海滩涂湿地有大量的双壳类养殖,滨鸟会取食多种养殖双壳类(如光滑河蓝蛤、四角蛤蜊、蛏等)进行食物补充,而鸭绿江口(及周边)湿地也有类似物种的养殖,这些物种在食物下降之前都在当地广泛存在。所以选择投喂这些养殖贝类的苗种应对危机。


也许鸭绿江口所在的北黄海的水质出现问题,双壳类已经不适合在此地生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投喂并不是养殖,只是适当量地投喂给鸟类直接利用。所以如果双壳类不适合生长,也不会影响投喂效果。

 

(选择何处何种蛤类?)我们主要选择购买人工养殖用于养虾的光滑河蓝蛤进行投食。因为大滨鹬曾经在鸭绿江口大量的食用光滑河蓝蛤,是它们可以接受的食物。这些光滑河蓝蛤采集于北方海域的潮下带,分散获取以避免造成采集地光滑河蓝蛤的剧烈变化。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总干事 刘毅:切记优先找周边的光滑河蓝蛤资源(在不影响当地底栖动物资源和鸟类的前提下);其次是四角蛤蜊幼苗(建议不超过1.5cm)投放的规模要严格评估,同时,要做好监测工作。光滑河蓝蛤和四角蛤蜊幼苗壳小、壳薄。“大滨鹬和斑尾塍鹬在取食双壳类时基本都是直接吞”。对于双壳类的选择就很重要,壳要够小,壳要比较薄,才容易吞,也易于消化。光滑河蓝蛤成体壳长约1cm,壳薄,最符合要求。而四角蛤蜊成体约3~4cm,壳质也比较厚重,不太符合要求。好在3~5月份刚好覆盖四角蛤蜊繁殖季节,这时候四角蛤蜊幼苗多,如果光滑河蓝蛤的数量减少,四角蛤蜊幼苗也是一个选择(幼苗期壳质还不太硬,且个体比较小)。


五、投喂食物是否会长期进行?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投喂食物只是应对今年突发状况的暂时应急策略,我们会尽力尽快研究出更加有效且长期的应对策略。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志军:近年来光滑河蓝蛤自然种群减少,大滨鹬等鹬类依赖人工养殖的双壳类为主要食物并导致人-鸟冲突,这意味着鸭绿江口湿地的整体状况正发生着改变。

目前急需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对鸭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开展综合研究,加深对这一重要区域的认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栖息地保护是物种保护的基础,人工补充食物可以救急,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种保护的问题。



六、选择投食的项目是否经过科学的论证?


SpikeMillington( Vice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Former Chief Executive to secretariat of EAAFP;鹤类基金会副总裁、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网络前任执行主任)表示,“对于项目方案,我十分支持。我们需要认真监测项目效果并评估它的影响,同时我们要明白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将会发生什么。对于提升关于重要湿地、迁飞水鸟的困境以及黄渤海滩涂的重要性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候鸟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的主导,科学家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这次事件发生后,阿拉善SEE基金会和华北任鸟飞项目的快速决策、积极支持,我对他们的爱心表示钦佩。

救助工作不是简单的行动,一定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希望鸭绿江保护区尽快建立以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为主的科学家团队,制定科学而周密的救助工作方案,在经过科学论证后尽快启动实施。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由于春季迁徙季节我们团队的野外工作非常繁忙,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系统地回应大家的疑问。科学上的争议最终还是需要在研究证据面前讨论和解决,我们会在繁忙的野外季节结束之后整理材料,解答大家的疑惑。

希望能为大家更多地了解中国沿海湿地滩涂提供帮助。另外我们的研究始终都有局限性,需要更多相关专业的人参与进来,为更好地保护中国沿海湿地和生活在其中的鸟类等生物提供帮助。解决问题的方式始终都会存在争议,我们会倾听各方的建议。但是问题却实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眼前:迁徙候鸟在黄渤海滩涂的食物危机很严重!

面对即将饿死的人,我们选择先给他们提供挽救生命的食物,再讨论接下来如何教他们赚钱养活自己。望大家能够谅解。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志军:栖息地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个溺水的人最需要的不是教他游泳,而是赶紧拉他一把;一座房子失火了,首先应该立即灭火。像大滨鹬这样寿命较长的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一旦下降则很难恢复,保护难度也将大大增加。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就其“关注鸭绿江口以及黄渤海区域滨鸟面临的食物危机”做了简要的背景自述如下:


中国东部沿海滩涂(尤其是黄渤海区域滩涂)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EAAF)最关键的迁徙停歇区域,每年有数百万迁徙滨鸟依赖此区域进行食物补给,以完成飞往更北端的北极圈地区进行繁殖。对于长距离迁徙的鸟类,由于迁徙过程中大量的能量消耗,影响它们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食物的可利用性。


但是由于最近几十年的滩涂围垦,中国沿海尤其是黄渤海区域的滩涂已经消失了超过50%,而栖息地的消失就意味着食物的大量消失。这也是近十年来本迁徙路线上许许多多的研究者为何会一直关注滩涂围垦对于迁徙滨鸟的影响的根本原因,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滩涂围垦是导致EAAF滨鸟下降最重要的原因。然而这种影响最根本的作用点还是食物的剧烈减少,由于监测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对于本区域的食物研究非常少。


意识到这个问题,复旦大学团队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本区域内滨海的食物状况。从2011年开始复旦大学鸟类学研究组就一直在系统监测鸭绿江口滩涂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2015年复旦大学进一步开启中国沿海滩涂湿地底栖动物系统性摸底调查。4年来,我们不间断地在全国19个地点系统采集大型底栖动物的样品,其中广东省3个,福建省1个,浙江省2个,江苏省5个,山东省4个,河北省1个,辽宁省3个。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摸底调查,发现北方海域滨鸟的食物状况存在巨大的危机,可获取食物难以支撑百万数量的滨鸟,这也是EAAF上经过此区域的滨鸟数量不断下降的原因。这种危机首当其冲地反应在鸭绿江口的食物变化状况。


由于野外工作繁忙,复旦大学研究团队表示只能暂就几个比较突出的疑问做一些初步回答,详细的答复会在野外工作季结束之后整理详细资料展现出来。




*感谢奋斗在一线进行项目执行的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水鸟研究团队及志愿者,我们将进一步跟进此次项目的执行情况并进行公示,敬请关注!


识别下方二维码

即可支持“任鸟飞”项目


此次项目执行团队简介: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水鸟研究团队及志愿者,该团队从2009年开始与保护区合作,开展迁徙鸻鹬类水鸟的研究工作。近10年来,先后有5位博士在鸭绿江口开展针对迁徙鸻鹬类水鸟的专项研究。


 “任鸟飞”项目,是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一个综合性生态保护项目。该项目将在2016-2026年间,以超过100个亟待保护的湿地和24种珍稀濒危的水鸟为优先保护对象,通过民间机构发起、企业投入、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化参与”模式开展积极的湿地保护工作,搭建与官方自然保护体系互补的民间保护网络,建立保护示范基地,进而撬动政府、社会的相关投入,共同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在巧女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阿拉善SEE基金会将与红树林基金会(MCF)共同打造“任鸟飞”项目。同时,该项目也得到了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华东项目中心、深港项目中心、腾讯公益基金会以及社会爱心公众、企业的共同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支持“任鸟飞”项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