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批新冠疫苗接种者正在等待结果

张晓慧 南风窗 2020-04-10

接种疫苗志愿者向亚飞和陈薇院士的合影


4月2日是湖北恩施人向亚飞接种新冠疫苗的第14天。作为第一批接种者,他在这天结束了集中观察期。


疫情以来,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感觉到踏实,“像有了护身符一样”


3月16日,疫苗企业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合作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了临床研究注册审评,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很快,疫苗就开始了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的工作。


解除观察时,陈薇院士给他们送行,并且告知他们,第一批临床试验的志愿者接种效果不错,对开展以后的临床试验以及其他年龄组的试验都有很大的帮助。


从蓝天花园酒店出来,向亚飞开车行驶在武汉的道路上,两旁的树木已经长出新芽,城市一扫曾经的空荡,行人和车辆渐渐多了起来。



参与其中

张明昊是武汉司法局戒毒所的民警,同时也是编号为035的接种志愿者。招募通知发布那晚,他看见接送医护人员的群聊里有人在转发这条信息,就立刻点进去填了报名表。


尽管在疫情期间没有办法回单位值班,但张明昊热心肠,很想做点什么,他一直在承担着社区志愿者的工作,给空巢老人发爱心菜,还忙前忙后给值班同事的亲属送物资。


报名表填完,张明昊是有过顾虑的,那晚他失眠了,想到了有机会遇到的各种风险,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踏实的时刻来自于他对接种项目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为此专门了解过情况,得知了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风险后,反而放下了顾虑。


很多参与接种的人和张明昊一样,在疫情期间本身已是“经历丰富”的志愿者了。他们早已习惯了奔波在社区里,或者是在接送医护人员的路上。


向亚飞在武汉东湖边有一家自己的餐厅。他原本打算在封城前一天回家过年,但是看到网上求助的帖子越来越多,他犹豫了,“我还年轻,以前做过志愿者,还学过一些专业的救援知识”,最终他决定留下来


向亚飞穿着防护服在工作


第二天,他和朋友组建了一个群,专门负责接送医护人员。除夕夜,向亚飞的第一名乘客是协和医院一位从老家急忙赶回来的护士,护士给家人视频报平安,面对着围坐在年夜饭旁边的家人,她没忍住哭了出来。


这一幕让向亚飞印象深刻。谈到成为疫苗志愿者的想法时,他直言,“对未知的疫苗会有些恐惧,但是我们这么快就能把疫苗研发出来,我是很骄傲的,如果需要我,那我愿意站出来。”


招募通知显示,招募的对象是18岁至60岁没有新冠肺炎病史并且没有与被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为了方便随访,优先招募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东湖风景区的常住居民,接种者在接种后的半年内,要确保能够在武汉配合研究。


重组新冠疫苗(图源央视军事微博)


招募很快获得了反响,有接近五千名市民提出了申请。根据《新京报》报道,申请者在预约登记和健康申报系统上登记后,临床研究团队根据所列的30多条要求和申请者的个人资料,标记出不同颜色,以确定能否参加下一步的现场体检。


红色代表有一定潜在风险,比如申请者有一些基础性疾病;黄色表示可来也可不来;蓝色则代表申请者基本符合30多条要求。


对标记了黄色和蓝色的预约登记人员,研究团队会进一步打电话核实。有近200人接受了现场详细体检,最终筛选出108位符合招募要求的志愿者,分批入组,按照低、中、高三种剂量接种了新冠疫苗。


研究团队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疫苗第一期临床试验主要是安全性和耐受性测试,检测机体可能获得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在不同的人当中,多少剂量是最安全的;同时通过一部分人的接种情况来预测将来大部分人接种疫苗时会出现的情况,再由专家分析这个疫苗能不能打,怎样打。



斜杠志愿者

选择成为接种志愿者,对向亚飞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封城后,他就开始义务接送医务人员,这段时间里,还参加到政府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招聘里,任务是改造方舱医院


当时他前往的目的地是洪山体育馆和武汉软件学院,这两处场地都需要做细致的清理才能启用,比如拆除体育馆里的篮球架、消毒、安装折叠床、铺床单等等。


志愿者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空下来的房间里消杀(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任务完成后,他没有停下来,成为了医院里的运送志愿者,开起了救护车。这个时候武汉已经开始了对救护资源的统一调度,社区上报发热病例,由指挥部统一安排救护车和收治医院。向亚飞自己负责一辆救护车,接到病人以后先陪病人去医院做CT、核酸检测,等拿到结果后再把病人送到定点医院、方舱医院或者是集中隔离点。


尽管给自己做了很多心理建设,接到第一个病人时,看着周围的村民离得远远的,用透着恐惧的眼神看自己,向亚飞心里也开始打鼓,这跟以前的接送任务不一样,是实实在在的“零距离接触”。


他没敢凑得太近,用手势指挥病人上了车,“心跳加速,不敢呼吸”,他回忆说,还安慰自己“屏住呼吸的话,病毒就不会进到身体里了。”


武汉疫情暴发的时期,向亚飞每天都在出入各个医院,发热门诊经常停满了救护车,特别是到了晚上的时候闪着灯,排着一条长队。


但那时,恐惧对向亚飞来说已经成了最不重要的事情,因为还有那么多人在等着他们。通过了前期的筛选后,向亚飞进入了体检环节,体检现场他还碰到了陈薇院士,后者告诉他,自己已经在2月29日第一个接种了新冠疫苗,现在体内已经产生了抗体。能和这么多人参与进这项重要的试验,那时,他突然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


体检的项目包括了各种身体检查:采血、心电图、CT、抗体、核酸检测、咽拭子、肛拭子检测等等,这些项目合格后,才能进入正式的接种环节。


向亚飞在接种新冠疫苗


体检前,报名的志愿者们均被告知接种后有可能产生的身体反应和副作用,并且只要疫苗还没注射,可以随时选择退出试验。


接种疫苗后,志愿者需要在武汉一个疗养院内进行为期14天的集中观察,每位疫苗志愿者的身上都会贴一个腋下体温检测仪,研究团队和志愿者可以实时监测体温。


接种当晚,向亚飞的体温检测仪显示是37度6,是低烧。“这是正常反应”,医护人员告诉他,“这是疫苗跟免疫力斗争的过程。”三天后,烧退了,向亚飞仅有的一点担心消除了。



观察期间

14天的集中观察期间,一日三餐成为了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天食物都不重样”,向亚飞对其中安排完备的伙食印象深刻。


分批注射完疫苗后,他们都被安排在统一的地方进行观察。微博还开设有专门的话题#疫苗日记#,容纳着这段特殊日子里的种种记录。


第84位疫苗接种者莫诗琦也加入了打卡队伍,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姑娘,平日里最大的爱好是跑马拉松。光是2019年,她就跑了五次全马,两次半马,跑友们都给她起了外号“泪神”。


莫诗琦记录在#疫苗日记#里的微博,只是想着为自己的志愿者经历留个纪念,没想到很快“炸了”。很多网友给她点赞、评论,还默默地发私信鼓励她。


莫诗琦在微博晒出在疗养期间的午餐


集中观察的日子里,张明昊不时会回忆起一个多月以来在外奔波的经历。他说当看着别人在帮忙筹集医疗资源,而自己什么都帮不上时,会产生挫败感。等到后来自己真的能冒着风险“做一些事情”,反而每天都能睡得踏实了。


张明昊就在父母居住的社区里做志愿者,但他一次也没回过家。每个星期他就在父母楼下冲他们挥挥手,跟他们隔着窗户见两面,母亲心疼他,每次都用筐子从二楼给他往下递点家常菜,让他回家热着吃。


父亲得过中风,行动还不利索,母亲的心脏也一直不太好,张明昊不敢让父母跟他一样处在高风险中。


志愿者的工作无疑带有风险,他甚至写好了“身后文”,想着万一自己出点事情,希望爸妈和爱人能理解自己,好好生活。


情人节,张明昊在楼下给女朋友比心


但幸好他一直安全,并且健康度过了接种疫苗后的14天观察期。目前,这些志愿者们都陆续结束了观察期,在接种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研究团队还会对他们的血液样本进行采集,用于抗体检测。


离开观察中心前,向亚飞接受了CT和抽血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负责人告诉他,“接种疫苗的效果非常好”。


他有点激动,开着车去到东湖边,那是武汉一片很大的城中湖,驾驶救护车在东湖边飞驰了这么多天,也没来及好好看看这已经盎然的春色。




作者 | 张晓慧

排版 | CAT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点击购买最新一期《南风窗》

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遥远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