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血脉 汩汩流淌

题记


  这是一页页残破泛黄的毛边纸,这是一封封墨迹依旧清晰的红色家书,“双亲大人……此致赤礼,奉命胜利!”  这是三张略显斑驳的烈士证明书:易冠美,1934年在福建省牺牲;汤升昌,1946年在黑龙江省牺牲;欧阳洪长,北上无音讯……

  毎一封家书,都是一位红军战士的敬礼与冲锋,都是一个家族的奉献与期盼,都是一代、两代甚至五代人的心灵史、精神谱。




  雩山苍苍,贡水泱泱。

  今夏的于都河之夜,华美端庄,静水深流。璀璨斑斓的灯光,勾勒出滨河建筑挺拔的身姿,如瀑似缎的光影铺陈在静阔的河面。像闪光珠链穿起一河两岸的,就是长征、红军、渡江三座大桥。

  雨后的晚风中,长征桥头的白兰花高高地蹿出引桥,送来馥郁的奶香,似乎在提醒夜行的路人,这里曾经的秘密与伟大的壮勇。当年,以彭德怀为军团长、杨尚昆为政委的红三军团,就是从桥下的西门塔脚下渡口,夜渡于都河。

  千年的重光残塔,定是见证了87年前秋凉十月的红军夜渡。

  秋风起,贡水凉,重阳雁成行,于都河段送军忙。日落军民架浮桥,星夜渡河溅溅响。晓月瞰,烟波江上了无桥。

  当时的于都河,宽六百余米,深一至三米,八百多条船,在沿河30公里内的8个渡口,4天之内搭建临时浮桥15次。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夜晚,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军委机关共8.6万余人,在夜幕的掩护下,在萧萧的落叶旁,先后南渡急湍的长征第一河,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途。

  这队伍里,有赣南子弟5.6万人,其中,于都子弟1.7万人。还有多少子弟,像19岁的易冠美一样,已经捐躯疆场?转身,再深情回望一眼故乡的于都河,再深情告别一声长眠的战友,青年战士欧阳洪长、汤升昌再也没能回来。

  他们,那些散发墨香的字迹、盖着红私章的家书,成了亲人们日思夜想的挂念,成为家族红色血脉的精神传承。

  他们,对家人对国家的挚爱、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定、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就像汩汩流淌的清泉,珠玉清澈、奔腾不息。



“动员青年 前线杀敌”


  清晨的于都河是素淡的,微澜轻漾,远山若现。一片片现代化的高楼,明明暗暗地衔接在辽阔的水天之间。

  东门渡口——长征第一渡,水草碧,榕如盖,半截浮桥映水中。一队队着红军服、持小红旗的研学团体,络绎不绝。在杨成武将军题写的“长征渡口”巨石旁,情景剧《告别》艺术还原的87年前红军别离的场景,不由让人泪湿襟衫。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母送子、妻送郎,红军留下襁褓娃。一碗碗茶水,一顶顶斗笠,一声声告别。

  火把、灯笼、马灯,在黑色的大地闪烁,星星点点。

  “从凌晨三四点开始,长长的队伍过了于都河,南下我们村口。我母亲和婶婶举着火耀子焦急地守在路旁,手上握着两双布草鞋,兜里揣着几元纸币,眼睛一眨也不敢眨。可是,从半夜到早晨,始终没有看到叔父欧阳洪长的身影……”79岁的欧阳可辉老人,这样叙述那个送别之夜。

  小河边,那排高大白杨树下的老樟坑村屋场里,那回就有12个青年疾行在离别的部队中,后来活着回来的,只有一位红军医生。新婚仨月、18岁参军,在22师侦察连的欧阳洪长,从此“北上无音讯”。1983年颁发的烈士证上,侄子欧阳可辉成为他的继子,住址是新陂乡群联大队老樟坑。

  北上无音讯……渐渐地,欧阳洪长寄回的家信,成了全家人的情感牵系和精神慰藉。在欧阳可辉家小小厅堂的柜子上,赫然立着玻璃框装的四封书信复印件,三封是欧阳洪长在1934年2月、8月、9月写给叔父的信,一封是叔父写给他却被退回的复信。

  欧阳荣发叔台:

  不觉离别家中新旧二年了,你前次寄来鞋子一双及纸洋一元我收到了。家中大小人口都是平安吧?我身体很好,叔台不必挂念。家中有困难,你要找到乡区负责同志,派人前来做好家中田地。我在前方都很好,过日子没有一点困难……家中都要节省经济,送到前方给红军。我们在前方勇敢冲锋消灭敌人,叔台在家中要做宣传鼓动一班青年赤卫队到前线来,粉碎敌人五次“围剿”才能保障土地利益。

  敬 礼

  侄 欧阳有存 8月30日

  纸短情长。战火愈烈,思念愈浓。

  三封战地家书均在报告前线战事、问候家人身体、关心家乡农事,并希望邮寄布草鞋及纸洋一两元……

  欧阳有存是欧阳洪长的小名。自幼父母双亡的他,由叔父欧阳荣发抚养成人。1932年春苏区第一次扩红时期,他的哥哥、欧阳可辉的父亲已结婚生子,才刚成亲的他,极力说服哥哥留家照顾老小,自己却奔赴前线。临行前,他与兄长商量,若是不能回来,就把最小的侄子过继到他的名下。

  别过新婚的妻子,叩首养育的叔婶,18岁的青年成为红军战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些回响着枪声传递着体温的家书,带给家人的,是踏实的心安与胜利的信心。其实,这第二封家书,已是在惨烈的筠门岭保卫战之后,但他只字未提战场上的出生入死,仅以一句“我们在前方勇敢冲锋消灭敌人”概括。

  1934年8月3日,欧阳荣发给前方的侄儿复信,但因为部队已开动,信被退回。信中写道:“知你在前方身体强壮,我们阅后心甚畅快……在前方要努力工作,消灭敌人五次‘围剿’,争取革命胜利”。信尾,突出大写“斗争胜利”四个大字。

  这前线与后方的两地书,洋溢着亲情,饱蘸着家国情。侄让叔信党,叔让侄事党。

  满纸的清澈爱,满腹的拳拳心。

  85年来,每一封家书都安放在原装的牛皮纸信封里。信封正面,盖有“红军家属免贴邮票”的印章;反面,“红军家信不可遗失”的字样和邮戳清晰可辨。

  红色家书今何在?

  “两年前就捐给于都县博物馆了!”欧阳可辉骄傲地微笑着。他说,这些信从爷爷、父亲、大哥手上传给他时,他已从省城企业退休,结束“打工”生活,归园与妻儿团聚。

  从此,这四封珍贵的家书在欧阳可辉的小木盒里藏了十余年。每年清明、冬至,他不但要带领一家人去给欧阳洪长上坟祭奠,还会请出这些家书,给子孙后代们逐个传阅、诵读,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会见于都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的新闻,让欧阳可辉心潮澎湃。“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好了,一定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想想,他就热泪盈眶。是啊,洪长父亲的思想觉悟真是高啊,明知道很可能会牺牲,他还是抛家别妻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这些信件是苏区人民支援革命的见证,是红军战士坚强革命斗志的见证,应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于是,他郑重地把家信复印了数十份,确保直系亲属人手一份。6月14日那天,他把家族珍藏了85年的四封家书,庄敬地捐给了博物馆。

  消息不胫而走,有收藏家找上门来,劝他撤回捐赠,并要留下订金,以一万元一封的价格收购。四封信、四万元!“不可能!”他当即拒绝,“我是一个有56年党龄的老工人,政治觉悟还是有的。这些信有教育意义,有历史价值,别说一万元,就是十万元一封,我也不会出售。”回忆当时的对话,这位穿着拖鞋、裤腿挽过膝盖的白发老人,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曾经,他经济上非常拮据、精神上极度痛苦。唯一的儿子横遭车祸意外离世,退而不能休的他还要帮助拉扯三个幼小的孙儿。如今,孙儿靠助学贷款都已上大学,有的在一线城市工作。是这些红色家书,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是先辈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激励着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

  孙儿们说,八十多年前,洪长爷爷写信要家人多动员青年前线杀敌,粉碎敌人“围剿”;现在,我们也要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努力耕种 支援前方”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字正腔圆,激情迸发,掌声四起。雨夜,“庆祝建党百年 唱响长征组歌”文艺晚会在于都县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这是“长征源合唱团”成立十年来的第506场公益巡演。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每每唱到《突破封锁线》,易克美眼里都禁不住闪动泪花。她的小爷爷易冠美,就是倒在第五次反“围剿”的福建战场;他所在的部队,就是创作《长征组歌》的萧华将军原部——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她的亲爷爷易林发,13岁成了孤儿,跟着红军经历了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时受伤,在老乡家养好伤后与组织失去联系,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于都学打铁,成为失去两个红军儿子的太奶奶的义子。

  1933年,易冠美参军时,还不满18岁。其时,1929年参加革命的兄长易鸿兴,已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少年的他,听着兄长英勇无畏的悲壮故事成长。那年,武功高强的易鸿兴去赣县执行购买枪支的任务,在江口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竹签钉指、山洞点天灯,他只字未吐。那天晚上,英雄惨烈的叫声,刺破呜咽于都河的夜空。此后,每逢忌日,易鸿兴的寡妻——易克美的奶奶,都会朝着河对岸那座山的方向嚎啕大哭,撕心裂肺。

  家族的革命故事,奶奶常讲给后代们听。那天下午,坐在毛泽东旧居何屋的一间办公室里,易克美娓娓地讲述她从奶奶那听到的三位红军爷爷的故事。

  无数次哽咽,无数次落泪。槛外,暴雨如注,水溅卵石。

  古来征战几人回?太爷爷是清末秀才,他深知上战场的凶险,何况长子已经惨烈牺牲。然而,当小儿子欲言又止地流露出“欲把热血染红旗”的愿望时,太爷爷还是点头了。默默地,他把小儿子送上了前线。

  家里离北门何屋——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只有几百米,太爷爷时常会来这里,参加座谈会,学学新思想,听听好消息。红军集结于都时,屋子宽敞的太爷爷家,安置了几十个休整的伤员,土郎中舅爷爷免费给伤员抓药;太奶奶带着奶奶、小奶奶和姑婆,给伤员们做饭、洗衣、敷草药。 

  得到小爷爷牺牲噩耗不久,太爷爷也撒手人寰。偌大的祖屋里,只剩四个女人。高高房梁上挂着的小竹篮,常让太奶奶出神凝视,那里悬藏着红军班长、小儿子观佗(易冠美的小名)写给她的四封家书。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望您要保养自己的身体,使体质日强健,才有精神来维持家务。”“家中望大人要努力耕种,多种杂粮,支援前方粮食。”“我在前方要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争取革命首先胜利”……

  这四封写于1934年七八月间的家信,提到他所在的少共国际师四十四团前往广昌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先后转战宁都、瑞金、石城。8月初,部队开拔去了福建永安一带,艰苦地打阻击。

  这些绵软的信纸,因摩挲过多已致边角受损。它们浸润着太爷爷、太奶奶的泪水,印刻着童养媳奶奶姐弟般的思念,凝结着父亲与易克美姐妹兄弟以及新一代的追思与崇敬。

  “努力耕种,多种杂粮,支援前方”,这是红色青年向家人提得最多的希望。水稻一年两季,时令性强,必须有水灌溉;而红薯、豆类等杂粮,生长期短,对土地和水源要求不高。他一方面请母亲保养身体,一方面又要家人努力耕种,因为只有体质强健了,才有精神维持家务,才能多种杂粮,才能支援前方。

  小爱与大爱,小家与大国,后方与前方,这是87年前红色青年的胸怀所系。

  易冠美是在战场上殉国的。阻击阵地遭遇敌人疯狂轰炸,战士们成片成片地倒在了血泊中,许多已是面目全非、身首不全。是脚上那只特别好看的布鞋,让战友们一眼认出他们的正班长,那是他新媳妇做的绣花绣字鞋。那双时常被他抚摸、藏在背包里的布鞋,曾经被“娃娃兵”们逗笑,也让“红小鬼”们羡慕不已。

  一子顶三房。按照赣南客家规矩,父亲入族谱时写在了大爷爷、小爷爷、亲爷爷的名下。

  易克美六姊妹,成了三位红军爷爷的孙儿。

  香火延续,精神庚续。

  十来岁时,易克美偶尔会看到奶奶从太奶奶用过的旧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铁盒,再取出里面发黄的几张纸,带她一起读易冠美写给“母亲大人”的家书。“家中望大人要努力耕种,多种杂粮,支援前方粮食。”“我在前方要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争取革命首先胜利”。对这两句话,她记得特别清楚。父亲去世后,铁盒子传给了易克美。锈迹斑斑的铁盒子已腐蚀穿孔,四封家书也残缺不全。“这是传承了几代人的宝贝,是我们家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笔厚重的财富,应该捐给国家更好地保护研究。”今年初春,易克美和弟弟一道,把这四封字体娟秀、或草或工的红色家书,敬献给了于都县博物馆。

  红军家书捐了,红色血脉在流淌。

  为丰富业余生活,56岁的易克美6年前加入了“长征源合唱团”,一个由150余名红军后人自发组成的无报酬的合唱团,主打歌曲是《长征组歌》。那天,从北京回来不久的她兴奋地说,解放军战友合唱团的歌唱水平真是太高了,与他们一起演唱《长征组歌》,让她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又有了新的升华。在中学教师岗位退休两年的她,就是以这种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我的包里,演出服是常备的。只要身体正常,我没有缺席过一场演出。”而实际上,在身体不正常时,她也多次坚持在舞台上,以至身体吃大亏。

  去年5月,为了省旅发大会的演出,她不顾摔跤后的胫骨皮外伤,天天打着绑腿坚持在操场上排练,导致伤口严重感染,无法行走。医生诊断,必须立刻“刮骨疗伤”,否则将引发败血症可能要截肢。在不能打麻药的情况下,她被几个护士强行摁住,厚厚的浓痂被硬生生地刮掉。“那种疼感,真是想跳楼啊!”她握紧了拳头,“不过,我战胜了自己。我想到红军做大手术都没有麻药,我想到了被点天灯的大爷爷,是他们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那一刻,她的身体和精神,仿佛都获得了新生。

  易克美的女儿是小学教师,她常会给孩子们讲自己三位红军太爷爷的故事。易克美的外甥张亮,这位荣获于都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小伙子,在扶贫工作队,一直都带领贫困户“努力耕种,多种杂粮,支援前方”。“尽管时代不同了,但是小太爷爷对家人的期望一直激励着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只有努力耕种、发展产业,才能摆脱贫困,才能在建党百年之际实现全面小康。” 张亮动情地说。



“此致赤礼 奉命胜利”


  觉村,一个听起来有些特别的村名。觉村,一个白墙灰瓦、古树参天、清水流转的秀美乡村。芭蕉摇曳,竹篱闲适,栏杆古意;红的椒,绿的桃,灰矮的墙垛,映衬着一面面“扩红支前”的彩色壁画,爹娘送儿当红军,红军山上红旗飘。

  这是一个红艳艳的红军村。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最危急时期,这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创下一天之内七十余青壮年应征入伍的纪录,苏区政府为此将它的葛村名更改为“觉村”。开国少将康林,就是在1932年扩红时参的军。

  思想的觉醒,昭示着伟大的革命,也意味着巨大的牺牲。

  小小的觉村,前后参加革命的有百人之多。村里倚山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塔底座上一一镌刻着51位烈士的名字。曾为清乾隆祠堂的村史馆里,收藏着历史的荣光,也述说着英雄的悲壮。

  戴棉帽穿棉衣的一张黑白头像,尤其引人注目。脸方鼻挺,大眼浓眉,英气逼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他名为汤升昌,1910年出生,21岁参加红军,22岁入党,走了长征,打过日寇。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任集贤县独立团团长,1946年冬在黑龙江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1956年,黑龙江省集贤县原太平区更名为“升昌”乡。

  赣南英烈的名字,在祖国的东北大地浩气长存。英雄的后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着先烈亲人。

  村史馆里,用玻璃框镶嵌装裱的一封红军家书原件,让人肃然起敬。这个落款为汤生长的红军,就是汤升昌,正是村史馆管理人汤万华的二伯父。

  双亲大人:

  对于时别家中有己(两)年之久,不知家中情形如何?望你家中有困难情(请)当地政府帮助。我在前方非常欢喜,关于现我在三军团五师十五团团部机关连工作,身体非常强健,望你双亲大人不必挂念。你在家自己保养身体为贵,面德(免得)我在外挂念。现我对目前战争,我们要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第一部(步)计划,我们英勇红军得到初部(步)胜利,国民狗党蒋介石想整死没办法。第二部(步)计划乌龟壳子炮垒政策,欺骗我们劳苦工农。我们英勇红军很有把握的和计划胜利归于我们……我们英勇红军容易得到全部胜利……

  此致 赤礼

  9月24号 汤生长

  奉命胜利

  这是一封内容丰富的红军家书,时为团部机关连副连长的汤升昌,问候之余,还告诉了家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两步计划。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在前线的欢喜,满溢的都是英勇红军必定胜利的信心。那年,他24岁,透过工整、干净的墨迹,一个强健、俊朗、果敢、自信的年轻红军指挥员,仿佛就笔立眼前——

  “此致赤礼”!他正举着右手,向着双亲大人久久地致以红色的敬礼,红色的,亲切的,豪迈的,壮烈的敬礼。

  他在朗声高呼:“奉命胜利!”高亢的,坚定的,正义必胜的宣誓。

  62岁的汤万华说,二伯父自1931年参加红军后,就没回来过。听说有几次就在觉村附近的小溪、里仁作战,他也没顾得上回来看一眼。

  当年收到这封信时,爷爷奶奶喜出望外——这个臭小子终于来信了,他还活着,还好好地活着!跟着共产党就是好,总是打胜仗。以前在家里吃不饱,身体弱得很。现在身体非常强健,真是好哇!听说还当了红军的副连长嘞!

  二伯父念过私塾,有些文化,打仗也非常勇敢,当营长时身负重伤,被送到后方医院,家里人都十分担心。前后15年的战斗生涯中,二伯父身经百余次战斗,三次负伤,落下三等伤残。

  自幼听着二伯父英勇事迹长大,汤万华也有着男儿保家卫国的勇毅。20岁参军的他,时时以二伯父为榜样,在野战部队5年,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退伍返乡后,他做过计生专干、当过泥瓦匠、打过钨砂。他依靠养猪养鱼的资金积累,率先在村里承包山地种脐橙,先是10亩,很快就扩大到30亩,并利用橙树下的青草,放养了十多亩的山塘鱼。他的脐橙挂果多、味道好,果农纷纷来取经。后来,他被县果茶局聘为农民合同工技术员。他花了三年时间试种夏橙,取得预想中的成功。现在,他又在刻苦钻研、精心打造村里的富硒脐橙园,面积超过300亩。富硒果业投入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也高,强有力地带动了贫困户增收。他还组织成立了脐橙服务合作社,使脐橙种植成为觉村的支柱产业,成为这个深度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主力马车。如今,觉村已跻身新陂乡首批乡村振兴示范点。

  九十年前,觉村的百余名后生为的就是能吃口饱饭,为的就是劳苦大众能过上好日子,毅然决然地跟着共产党拿起了梭镖扛起了枪,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我们的生活正如他们所愿啊!怎样来告慰我们的先烈,怎样让我们的后人记住来时的路?身为村民理事会会长的汤万华,终于在今年年初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觉村村史馆正式开放了。

  村史馆的镇馆之宝,就是这封红军家书。这,也是汤升昌留给后人的唯一遗念。因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集贤县就曾两次派专人,跨越千山万水找到他家,把烈士的家书、用品悉数收集,陈列在了集贤县烈士纪念馆。感动过后,汤万华心里泛起了隐隐的愧疚。幸亏,后来有了这封家信的惊喜发现。1983年退伍后,他偶然在母亲夹纸鞋样的书籍中,意外打开了这封折叠完好的红色家书!

  每天晨曦微露时,汤万华都要带着小孙女顺着家门口的柏油路,慢跑到村口,去看日出,去看那棵巨大的樟抱榕。榕寄樟,樟抱榕,相生相依,相偎相持,这多像是烈士和他们的祖国啊!

  恍恍惚惚,他仿佛看到英武的二伯正率领村里的百余后生,在列队向父老乡亲“此致赤礼”。他仿佛听到,山上的青橙、棚里的富硒丝瓜,还有跑地的山鸡戏水的湖鸭,都在齐声声地应和——“奉命胜利”“奉命胜利”……


来源:江西日报
END

1、于都青少年读党史 | 第二十七期:《赵一曼写给宁儿的一封信》2、又三地升为高风险!最新汇总3、未成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十问十答”4、于都青少年读党史 | 第二十六期:吃水不忘挖井人5、我为群众办实事|于都县返乡青年志愿者帮忙采收蔬菜,助力乡村振兴 !6、我为群众办实事|2021年希望工程公益助学活动开始啦!7、青年大学习|对标对表转变思维8、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团徽国家标准发布9、关于推迟赣州市于都县2021年公开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笔试及有关事项的公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