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众美大观丨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馆藏精品赏析(二)

苏美传播 江苏省美术馆 2023-12-27


前  言

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构建全省美术馆互联互通、共享共建的交流合作平台。“众美大观——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馆藏精品赏析”活动已举办了四年,其间有六十余家成员单位参与,先后共推出馆藏作品182件(组),在业内乃至社会公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在“众美大观”项目的连续推动下,联盟各家美术馆对于各自馆藏的梳理、挖掘、展示与传播在不断拓展,找准定位、深入研究、树立特色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有效推进了全省美术馆的专业化建设。


今年的49幅(组)作品中,既可以观赏到近代大师名家深厚的笔墨功力,也可以看到中青年艺术家贴近时代、面向现实,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艺术类型上也比往年更加多元,在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等作品的基础上,新增了综合材料、雕塑和影像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断萃取、继承和创新,带给大众以丰富的滋养。


典藏是美术馆的根基,是融合了美术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美术馆典藏的工作目标不是为了将各个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收入库房中,通过研究、展示让社会大众共享文化之美、艺术之美才是此项工作的最终意义。不久前,习总书记提出要“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这进一步为全省美术馆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记录和收藏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反映和讴歌新时代的艺术作品,大力促进藏品的研究、活化使用与传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丰富、更充盈、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新华全媒体艺术馆


▲《春山鸣泉》 魏紫熙


1998年

中国画(纸本设色)

45cm×67.5cm

新华全媒体艺术馆藏


题识:春山鸣泉图,一九九八年一月魏紫熙。

钤印:魏紫熙、紫熙八十以后作



魏紫熙,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河南,建国后相继于南京文工团、南京美术工厂、江苏省美术工作室工作。历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兼徐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人大代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术评论家尚辉在《不惑碑纪》一文中指出:“魏紫熙以苍浑淳朴、奇险秀润取胜。如果没有魏紫熙,这个画派(指新金陵画派)的风格构成会令人感到一种缺憾。他选入‘山河新貌’画展的《渡口》《百步云梯》《秋雾》等作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引起了画坛的瞩目。他的风格至上世纪70年代末逐步鲜明起来,《太行吟》《飞澜无声》《长白飞雪》《瞿塘翠色》和《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等,都是他艺术高峰期的典范之作。这些作品凝重质朴,浑厚博大,胸中激情笔底波澜都被化作严谨的经营和平静的勾斫之中。他的画正像他本人留给人的印象,淳朴、耿直、不随时俗。他是这个画派中豫腔梆调,也是最能撑得起鸿篇巨制的画家。”



魏紫熙的山水作品既有传统功夫,又注重新意。笔下所绘的老松、长瀑、峰峦、房舍、舟楫,多有元明以来诸家的踪迹;笔墨凝重质朴,章法灵活,不露锋芒;画风苍秀齐出,刚柔并济,婀娜中见刚健之气,婉媚外显遒劲之韵。


《春山鸣泉》是魏紫熙先生创作于1998年的一张小幅山水作品。尺寸虽不到三平尺,不及先生一些大画来的恢弘震撼,却在细腻间不乏浑厚之气。画面中,葱郁的松树上那一簇簇细密的松针,在青绿的山石和直流而下的瀑布衬托下显得格外苍劲,厚重、苍润的笔墨描绘出的春日山景引人入胜,远处山林在云雾间若隐若现,让人流连忘返。


上世纪50年代,魏紫熙来到南京,将他的美术生涯推至最高点。1951年,魏紫熙任南京美术工厂副主任期间创作发表了大量的作品。1957年,他同傅抱石、亚明等一批画家去西北、西南等七省写生,在结束了两万三千里的写生行程后,众画家们在北京举办了轰动海内外的“山河新貌”观摩画展。上世纪70、80年代,魏紫熙多次组织带领江苏省画家外出写生,作为代表远赴海外访问、写生。1977年他当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连任第五、第六、第七三届;1979年当选为全国第四届文化会代表、全国美协理事;1987年当选为全国第五届文代会代表。2002年4月,魏紫熙在南京逝世,其亲友称,先生临行前的病床前还遗放着古诗词和中国画论,家中的画室遗留着一张只画了一半的巨幅山水画。


魏紫熙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艺术。他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以及对中国近代美术史的贡献也将被世代传唱。

(新华全媒体艺术馆)




金陵美术馆


▲《山水册页》 亚明


年代不详

中国画(纸本水墨)

47cm×58cm×12

金陵美术馆藏


题识:山中习静太清寥,种竹莳花供岁朝。大隐不妨居市井,东山歌管到今宵。亚明老兄居于苏州东山,过安静生活不晤久矣。今读此册,淡雅绝尘,又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想见其逸趣也。因和一首。八十三唐云题于梧桐山下。


钤印:大石千万、唐云之印



20世纪的中国画坛处于社会文化转型的时期,在“西学东渐”的外来压力和“五四”以来反传统的交错合力影响下,中国绘画更是受到直接的冲击,而这也促进了中国画家们的反思和能动应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一批画家立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脉搏,致力于表现新社会祖国山河的新面貌。而亚明,便是其中之一。亚明,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成长起来的革命家和画家,也是新金陵画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亚明是一位富有艺术革新精神和积极进取型的艺术求索者,也是一位综合修养较为全面的画家,擅长人物画和山水画。作为一位当代山水画大家,亚明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石涛等人的画学理念,在博采传统笔墨众长中力求突破与革新。他认为国画应立足继承民族文化传统,面向生活,融会外国美术之精华,以促进其艺术的不断拓展。亚明是“笔墨当随时代”的践行者,为了探求中国画永恒的意境、趣味、气韵,从尘封中找回传统笔墨,亚明与傅抱石率画院13位画家进行了长达二万三千里的集体旅行写生,因此其山水画作品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自我面貌,为当时的山水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做了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探索。



纵观亚明的山水画,其作品多以写真实山水为表现对象,但他不是自然山水的刻板“描写”,亦非西方绘画写实观念所造就的,而是中国绘画写意的顽强生命力在新时代的再生与创造。金陵美术馆藏的山水册页便是如此。亚明的构图不仅区别于传统的“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也与“马一角、夏半边”大相径庭。从山水册页中便可看出,他的大部分山水画作品中的山石布局紧密,几乎占满整个画面,画幅内留有小面积的留白,甚至有些画面构图还极具有装饰意味,形成了一种灵活多变、“不拘定法”的构图样式。


亚明笔下的山水以水墨淡彩居多,重彩偏少,多以淡墨绘制山岩,以浓墨勾勒树木,亚明通过对水墨比例的控制,将墨色进行划分,以墨色的前浓后淡来表现空间上的前实后虚。笔法上,前景大多密集厚重,行笔苍劲而曲折变化,破锋与中锋、侧锋等笔法相互结合,而远景以晕染为主,显得虚无缥缈,赋予了画作既沉厚又空濛的质感。


册页的内容以山水为主,但也不缺乏生活气息,彼时的亚明已定居于太湖之畔,伴随着内心对过往生活的深切感受、艺术修养的提升及写生创作的感悟,亚明的绘画造诣已经达到达变心生的境界,也是亚明山水画创作返璞归真的时期。亚明将自己对生活、传统和当下笔墨精神的解读,完全融入到后期的山水画创作中,抒发了他的胸中逸气,折射出对自己、对艺术、对祖国的人生情怀,最终完成其“中国画,心迹也”的艺术意境回归。“世事沧桑心事定,脑中海岳梦中飞”,这是亚明在70岁写下的一副对联,也是他当时的精神写照。

(金陵美术馆)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厌闻·念我》 胡小石


年代不详

书法(纸本对联)

140cm×38cm×2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藏


题识:光炜。  

钤印:光炜庚辰年以后作(朱文)、夏草庐(朱文)



胡小石先生(1888—1962),名光炜,号倩尹,又号子夏、夏庐,晚年号沙公。原籍浙江嘉兴,生长在南京。他青年时代入两江师范学堂学习生物学,毕业后历任北京女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


胡小石学术严谨,重视调查,讲究实证,一生治学、治艺,于古文字、音韵、训诂、诸子百家、佛典道藏、古文、诗歌、词曲、小说、金石书画之学,广泛精研,卓有成就。



此幅《厌闻世上语 念我意中人》书法对联,是胡小石先生隶书的代表作品,被评定为国家三级文物。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他艺术创作追求、显露他艺术个性的风格,积健为雄,骨势洞达,厚重凝练,豪迈超逸,堪为佳构杰作。


小石先生以汉代隶书为创作取向,如“语”“我”“意”“中”等字《张迁》之敦厚朴茂;“厌”“闻”“我”等字得《石门颂》之纵横奇逸。体势宽博舒放,笔势劲健酣畅,平正中见险绝,工谨中含变化。同时以北朝碑版摩崖刻石为审美取向,取法《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以及梁代碑志等书迹,用笔取涩势,逆锋起笔,方圆兼施,裹锋推进,起伏顿挫之中,笔画线条坚实劲挺,力可扛鼎,无滑软中怯之弊,流露出浓郁的金石气息,此碑雄浑苍润之意态毕现纸上。运笔之行(如“厌”“念”“闻”之撇画)、驻(如“厌”“闻”“语”“意”之转折),留(如“中”之竖画、“人”之撇画),以及出锋骏猛(如“厌”“上”“人”“意”之挑脚),收放得体,节奏感强,避免了碑书中易出现线条锯齿状、生涩做作之态。


胡小石先生以简行书为趣,融会古今,此联中以《流沙坠简》影印本为范本。简书的灵动飘逸,行书的洒脱流丽,化为他的艺术表现方式,融入到隶书创作中。如“厌”“世”“上”“念”“我”“意”“人”等字的挑脚。再如“念”“我”“意”等字的散点,或蓄势翻飞,或随形取势,意态活脱,矫正了碑刻隶书僵直呆板之形,并与联中文辞之意相生相发,表露出书家不随世俗、遗世独立、高标自许的精神向往和人生追求。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唐青峰)




雨花美术馆


▲《沁园春·雪》 孙晓云


2007年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

212cm×453cm

雨花美术馆藏


题识:毛泽东沁园春雪,丁亥年冬书于金陵。晓云。

钤印:孙晓云



孙晓云,1955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二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全国七次书法大奖等荣誉。主要作品有《书法有法》《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道德经》等。她的书法笔精墨妙、韵浓情真、灵动秀劲、自然天成;由帖学一派起,以二王书风为根基,兼攻诸家,尤其注重在笔法技巧上苦心钻研,融会贯通而自成一体。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创作的词,整首词大气磅礴,格调高雅,全篇分上下两阙。上阙写到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风光,展现了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则从对祖国山河锦绣壮美的赞叹入手,引出对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的歌颂。纵论历史人物的风采,意在歌颂当代英雄之姿。全词融写景、议论与抒情于一体,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豪迈。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与旷达,更重要的是抒发了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抱负与胸怀,此首词颇能展现毛主席诗词的豪放风格。


此件作品是孙晓云2007年于南京所作。一书行草简远俊秀,朴拙天然,深得中庸之道,虽则婉约又不失大气。从笔意笔法中可见她扎根传统的书写功力,细腻飘逸,结字灵动,气息畅快自然,气象雄强又蕴藉古意。这样的书写面貌呈现与她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的练习密切相关,此作不仅集中展现了作为当代书法家的笔头功力与综合修养,更充分展现了追溯千年流传的东方韵律的独特魅力。

(雨花美术馆)







往期精彩回顾

🔗资讯丨“大美长江——孙晓云长江主题书法手稿特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

🔗VR展厅丨大美长江——孙晓云长江主题书法手稿特展

🔗征稿丨“大美长江 不止于美”主题摄影作品线上展征稿启事

🔗VR展厅丨书道中兴·清代书法演进之路

🔗读书会丨现代艺术慢慢看——阅读·交流·分享江苏省美术馆第十四期读书会回顾

🔗征稿丨江苏省美术馆90华诞征文启事

🔗众美大观丨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馆藏精品赏析(一)


供 稿:庄 芸、叶 涛、吴浩然


监 制:宗 洁

编 辑:陈星羽

 

| 开放时间 |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注意事项 |

入馆时请您准备好:

※ 身份证

※ 参观预约记录

| 交通信息 |

江苏省美术馆

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因修缮需要

暂不对外开放。

| 官方微信 |

| 官方微博 |

| 官方网站 |

http://www.jsmsg.com

| 咨询电话 |

025-8961081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