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在这里盖房子时,日本人还没学会唐风

2016-04-07 空间志 一筑一事
在成都有一个地方,很多人很多年没去过了,已经忘了它原来如此美好。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唐,一个冬日,一位47岁的中年男子带着老婆孩子一路逃难到成都。
安史之乱,天下残破,而成都依然一派繁华。
在西郊暂居的古寺里,晨钟暮鼓的祥宁中,饱受离乱之苦的他决定安居下来。第二年春,亲友接济,让他在浣花溪畔找了一块地,悉心盖好一间茅屋。

在这间茅屋和这片郊野之间,他有着逃避乱世的艰难窘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却又于毕生的辗转奔波中,体验到难得的片刻安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他,和居住了仅三年零九个月的茅屋,最终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醒目的意象符号。
一位诗圣,名“杜甫”,已仙逝;一块宝地,叫“草堂”,今犹在。
著名学者、诗人冯至在《杜甫传》中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不是每座城市都有一块宝地

刚建成的草堂,在成都上风上水的西郊外;而如今这里是成都西二环路的内侧,整个成都早已朝东西南北摊开五六个环路。
好在杜甫的诗素有“图经”之称,往往十分具体犹如地图,大量描述地理环境的词句,绘成一张张底片供人观摩。诗中说这一带是“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的郊野之地,“田父”、“渔人”、“隐者”、“山人”也相继“出镜”。
再看看今日草堂,那种“抽离感”依旧。周围虽万家灯火,但一进入这个区域,道路收窄,树木变密,鸟声渐起,连风也柔了许多,夹杂花香。

真正懂成都的人都喜欢这里,从唐末诗人韦庄开始。
韦庄所在的唐末,草堂已破败。他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后又在宋、元、明、清历代和建国后逐步修葺扩充,方达到今天的规模。
一千二百年多来,从韦庄开始,世人都器重这块宝地。相比这座城市踪迹全无的其它建筑遗产,小小一间草堂,着实值得庆幸。
回过头看,一场穿越古今的营造运动,也在尘埃落定之后,得以将成都人的诗性和灵气凝结于此。

但事实是,很多成都人已多年再未回到草堂。
漂洋过海苦苦寻觅日本唐风,殊不知身边的草堂在结庐之时,日本正派“遣唐使”求学。


看不尽花与水 草与木

草堂的花,四时不同。三百亩草木与水,养成一个小气候。城市的绿化率再高,能感知的只是数字,而在草堂,能感知四季。

这些经年之后的植被,完全不同于新建城区里精心规划巧妙移栽的树木,或大道绿化带匆忙陈设绚丽夺目的花卉,而是透露着一种从容与自信。
花开花落一千年,人来人去几回知。

最具代表性的恐怕是梅花,数十个品种不乏珍品,又有数百株之多,每当春回大地,草堂梅花次第盛开。少不了杜甫的咏梅之作: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川西平原乃是中国梅花的主要产地,有人又说:“四川梅花在成都,成都梅花看草堂”。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不仅是杜甫在此地留存下的两百四十余首诗,中国古代多少关于田园妙境的诗词歌赋,在草堂终于得到印证或诠释。
难怪有人说,草堂是一座城市的灵感之源。如果没了草堂,整个城市的诗意恐怕会减去大半。
在杜甫初来乍到的唐代,锦官城已有“扬一益二”的盛名,但你仍然不知道,草堂在后来年月里,以何种姿态滋养着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

不知是因为负氧离子含量颇高,还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心理暗示,人在草堂很容易心生喜悦。这种情绪似乎从很久以前就已开始蔓延。安安静静去体悟生活的细枝末节,产生了巨大的满足感,在旁人看来却是“容易满足”——这大概也就是成都人留给世人的总体印象。

你看,春雨一场,杜甫也能欢喜一阵,赋诗一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来成都的诗人莫不如此。
司马相如、扬雄、李白、王维、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元镇、贾岛、李商隐、苏轼、苏辙、苏洵、黄庭坚、欧阳修、陆游、范成大……自古多少诗人留下川行华章。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除屈原等少数几人外,几乎都到过成都。可以说全国各地诗人的步履,就是往返奔波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上。
而世代传承的草堂,成了今日成都最接近当年情景的诗意之乡。


建筑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很难在植物身上留下痕迹,截然不同的是建筑物,处处反射出人的踪影。
从清代果郡王题的正门额“草堂”二字,到近代叶圣陶所书“工部祠”匾额,数不清的中国文人在此观瞻、慨叹、落墨。
而漫长的岁月也在檐口、柱础、墙角纷纷留笔。

我以为,阳光下的斑驳树影打在建筑物上,这样的画面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最美诠释。这些建筑藏在草堂丛林之中,而整个草堂又藏于城市之中。不显山露水,偶又探出一角。

如今的草堂建筑,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年间大举重建时的格局,园林型制既有官派园林的正统,又有私家园林的灵动,呈现出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小桥流水人家,让人不由得联想起久负盛名的苏州园林。

一路看来,围绕旧居的几个茅屋最为古朴。从唐末的韦庄开始,不知在旧居原址上有过多少次复建,最近一次于1997年落成,为穿斗结构的川西民居,“茅草覆顶,黄泥涂壁,一派田园农舍风味。”

红墙夹道、修竹掩映,这恐怕是草堂最具诗意的一角。

是谁在渐渐离去

常来草堂的人大体分为两类:远道而来的游客,住在附近的老人。一些老成都人怀揣儿时的记忆,可能会在节假日偶尔造访。然而对于大部分“新成都人”来说,你问他/她去草堂没有?答案通常是:
好几年没去了。

时常我也在反观人们现在的行为模式: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出游,一旦攒够钱就会去国外,要么东渡日本要么南下南洋,远一点就是欧美,近一点则是港台。
我们感叹奈良随处可见的小鹿,赞美纽约郁郁葱葱的中央公园,是否还意识到,近在咫尺的草堂,有那么多触手可及的动物,和已生长了数百年的花木。

除了树梢的鸟,水中的鱼,岸边的龟,草堂最值得一提的族群是猫。它们或独自觅食,或三五成群,闲庭信步,逍遥自在,达到最接近于田园生活的状态。

一千二百多年前,草堂刚建成时叫“成都草堂”。
“成都”,两千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中国仅此一地;“草堂”一词,同样沿袭到今天。
我有时惊诧于这片土地上那份罕见的沉着,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又比如再往西一点的都江堰,建成于更早的公元前。它不似长城那般辽阔宏大,却注定要造福千年,长城早已失去实际功效,而它至今还为天府之国输送着汩汩清流。
再看天府之国为整个中华民族输送的,既有盛世的锦上添花,又有乱世的给养庇护,从当年的安史之乱到近代的八年抗战,再到后来的三线建设,这片土地有过多少次默默担当。有人说,成都虽为中国最安逸的城市,但在中国大历史的重要变迁中,它也从未缺席,时常先拔头筹。

比“物质输送”更令人折服的是“精神输出”。退远了看,成都西行的腹地是草堂,中国西行的腹地有成都——千百年来就在那里,自成一体、迎来送往。
著名媒体人杨锦麟从凤凰卫视辞职后,率团队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讲的就是成都。12集分别有12个主题字,连成三句话:变通安逸、情义载道、开合天成,以概括“成都气质”。
不管这个国家如何癫狂或落魄,成都总是保持着她特有的温润豁达、逍遥洒脱。细细一想,只有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诗意”,方能造就如此乐观从容——成都,都成。
叹的是,无数川行华章,让成都成为华夏历代最具诗意的城市;而诗圣杜甫营造的草堂,犹如一方印章,将这诗性镌刻在了千年古都。

草堂,成都送给世界的一方“诗”印。





别再错过身边美好。生活,在此处。


Pole by Djelem





文 / 牧之
图 / 牧之  欧阳丽莎

空间志048档案输入标题拍摄:1602-03,发布:160407
空间类型:中国古典园林
空间面积:300亩空间位置:成都市青华路38号设计时间:不详
创意设计:不详
空间评级(共三星)设计感 ★★体验度 ★★★品牌力 ★★
更多空间志索引及评级请点击:
《空间志索引及评级》点击阅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www.yizhuyishi.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