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IMIT:旧工厂上空35米“料塔”,变身10层艺术空间

忧忧 一筑一事 2022-03-22


你在东郊记忆爬过楼吗?

10层的那种


一直很想爬上东郊记忆的楼顶。试想换个视角,从仰望变成了平视甚至俯视,那些高大的车间、烟囱、塔楼......会是什么样子?


但或许是出于安全考虑,东郊记忆的高楼外墙的楼梯似乎都被封闭了。不排除有胆大冒险的,但几乎没看见过有人爬上顶楼。


直到这个改造自红光电子管厂“料塔”的10层建筑LIMIT,让我在东郊记忆实现了“爬楼自由”。



从东郊记忆的南大门进来,一眼就望见了LIMIT所在的塔楼,夹杂在一片由厂房、水塔、烟囱、管道交织而成的建筑群里。


这栋塔楼没有旁边烟囱那么高耸入云,但垂直高度也达到了35米。10层的楼,我只爬一半就气喘吁吁了,更别说还上上下下几次三番。


据说搬进这里工作一个月,不少人都瘦了四五斤。下楼吃饭,上楼喝杯咖啡,不愁动不起来,去健身房的钱都省了。


那栋白色的建筑就是LIMIT。


自2011年9月开园以来,印象中的东郊记忆只是一片旧工厂,一个工业建筑改造的典型案例,一个90%以上生活在成都的人可能都去过的地方。而在LIMIT,我们看到了“东郊记忆”不一样的可能性。


被仰望的

和没有被遗忘的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居住在同一座城市中的居民对城市的认知有极大的趋同性,城市中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构成了决定居民脑海中“城市意向”的关键要素。


在成都,作为工业遗址的“东郊记忆”,不仅是城市工业化和逆工业化的亲历者,也是这座城市居民们共同拥有的“城市意象”。


上世纪50年代红光电子管厂航拍。图片来自网络


“东郊记忆”建成投产于1958年,以前叫红光电子管厂,大家也习惯叫它773厂或106信箱。


作为“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这里曾诞生了中国第一根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北有首钢,南有红光”,足以说明它曾经的荣光。


东郊记忆老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21世纪,由于工业污染和城市产业格局的调整,成都政府实施了“东调”战略,红光电子管厂在2009年彻底搬迁。


不过厂区旧址没有被推倒重建,而是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留改造,成为一个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原来的车间、办公楼被改造成了剧场、影院、酒店、餐厅、酒吧、咖啡馆等业态,演艺中心、影立方、东郊食堂等空间,工业空间成为成都市民新的活动地点。


与此同时,新事物也不断地进入东郊记忆,譬如繁星戏剧村、DOMARTIST设计美学馆、造物空间等新的业态空间;蓬皮杜全球都市双年展、成都咖啡节、 33oz vintange show等各种各样的活动。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东郊记忆。摄影:十三

蓬皮杜全球都市双年展摄影:方正©尔见摄影


通常情况下,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修建了大量的工厂,这些厂房又会因为“逆工业化”而被淘汰。大量的旧工厂面临的不外乎是“推倒重建”和“保留更新”两种命运。


它们有的彻底消失了,有的更新面貌了,但毫无疑问,它们成为了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正如东郊记忆,曾经被仰望的,没有被遗忘。


就在今年,东郊记忆又迎来了LIMIT。


给60年的老厂房另一种“重生”


一直以来,设计师一为都喜欢和关注着老建筑。他想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为这座城市的老建筑做保留和改造,也希望完成一个自己的旧建筑改造作品。


直到2017年,他在东郊记忆发现了一栋塔楼。这栋楼是曾经红光电子管厂输送原料的“料塔”。大概一年的时间,二楼成了一为的办公室,他在这里反复修改着这栋楼的改造设计图纸。


设计示意图。


也是在这期间,一为认识了墨舍建筑的负责人佳哥,在寻找工作室场地,而一为也在寻找专业的建筑团队合作。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享这栋塔楼。


“作为一个建筑团队,为什么会选择和单打独斗的一为合作呢?不会有顾虑吗?”我向墨舍建筑的负责人佳哥问道。


“我们团队也就十五六人的规模,不大,强调发挥个体力量。一为的想法也跟我们很契合,在这个塔楼空间我们都能找到我们各自表达的东西。”


改造前。


改造方案和施工也是墨舍建筑和一为共同配合的。


比起建筑,料塔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机器——中间伫立着3个200多吨的水泥料筒,是曾经传输显像管生产物料的通道,2到4层安放的是对物料进行除尘的装置。


事实上,老建筑的改造难度不亚于一台精细手术,施工时段要配合园区运营时间,拆除的工作很多,施工作业面积很小等等。


第一步是拆除3个料筒。以前工业建筑的标准很高,筒壁有二十多分厚,直接敲是行不通的。在研究了不同的拆除方案之后,工人们从上往下,在筒壁上打了近3000个孔,才把水泥块一点点分割下来。


改造过程。


除此之外,虽然建筑的占地面积只有60多平米,但垂直高度达到了35米。为了避免影响园区的正常开放,大型的吊车不能长期进驻工地。所以材料是经过建筑内预留出的一个上下贯通的通道,配合顶楼安装的吊机装置进行运输。


改造现场。


不过就算对改造过程有充分的考虑和准备,由于旧厂房本身建筑的不可控性、施工环境的不稳定性等种种原因,导致每个步骤都有拖延,原计划4-5个月的工期延迟超过了一年。


走入一个漂浮的“透明盒子”


为了看清这栋塔楼改造后的形态,我们爬上了旁边的排风系统和一栋厂房的楼顶。


比起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物,眼前的塔楼更像是一个个堆叠的盒子,下半部分是四面透明的,顶上是半封闭的。建筑的上半部分就像是漂浮在空中,给人一种奇妙的坠落感。


但若进入室内,裸露的、超过常规尺度的柱体结构又会给人足够的安全感。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加建的电梯把塔楼分为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给予2-4楼的墨舍建筑更加隐蔽路径,也让上层的limit和地面直接连接。


拥有5层楼limit空间里分散着3个展厅和3个供员工使用的画室,如果不上到8楼很难想象顶上还有一家咖啡厅。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917u7lg7q  

点击观看视频。


从5楼的电梯出来,经过一段钢结构平台,推开正前方一扇木门,是一个上下两层贯通的loft空间。上面的楼层也是上下双层的复式结构,只是中间露台的面积大小不一致。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利于自然采光和空气流通,另一方面,富有变化的空间结构也能产生不一样的趣味性。而大面积、多角度的窗户开口,又创造了内外空间模糊的关系。


身处其中,就像置身在一个“被打开的盒子”里。


8楼。摄影:可力


当我们想要继续往上,却找不到楼梯,原来楼梯在建筑外围悬空搭起来的,可以通到六楼。而六楼到十楼的楼梯,则是安放在室内的。


阳台。摄影:可力


不得不说我都有点绕晕了,一度不知道自己置身在哪一层,但不断地左顾右盼确认自己的位置,却让人体会到了一种探索的趣味。


人在空间的局限性会因为在不断的爬楼过程中被放大,可能这就是取名为“LIMIT”的原因吧。


从不同的角度俯瞰。摄影:可力

有趣的动线。摄影:可力


让美好成为可持续的日常


爬完每个楼层,我发现从灰色的楼梯,到水泥的地面和白色的墙面,整个空间都是白、灰色调的,LIMIT就是一个很纯粹的展览空间。



除了墙上为空间开幕展布置的版画作品,以及少量与店铺相关的插画海报,再没有其他多余的装饰。更多的版画作品,同样分布在上面四个楼层的空间。顶层的空间,是用来满足店内日常印刷需要的丝网印刷工作室。


摄影:可力


一为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的去使用空间,尽可能地让店员自己创造内容来完善LIMIT是他想要这个空间所呈现的状态,“让美好成为可持续的日常”。


在这个过程中跟外界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不定期的展览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他提到自己特别喜欢“一介”,一介也是经老建筑改造而来的集合空间,艺术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一介最让我感动的点是,她们所在的社区会向她们征取社区改造的意见,而这个过程又被记录在了一介。”


店员的工作台。摄影:可力


于是,伴随着LIMIT的成型,一个名为《在括号的边界上》的版画展也诞生了,创作者们都是来自版画系的毕业学生。


初次看到LIMIT空间,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版画系的蔡老师就觉得这里很适合做展。不同于常规的展览空间,这里错落重叠的空间可以承载更多丰富有趣的展览。


“在艺术领域,尤其是在成都,版画这样的艺术形式还比较小众,连毕业作品展可能都是在比较偏的位置。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展示平台。”


空间里很多插画作品都是店员手绘的。


蔡老师认为,“LIMIT本身就是具有生命力的空间,它就像一棵树,以一个展览的形式来抛砖引玉,再慢慢生长出其他多元化的活动。”之后,LIMIT每年会持续举办版画展,也会有一系列其他类型的展览。


除了办展,艺术也浸润在LIMIT的日常里。LIMIT的店员都是来自艺术专业的学生。大众可以在LIMIT接触艺术,艺术专业的学生们也能有一个开心创作的场所。


●理想中的LIMIT。插画 by 插画、立体书微博红人@天然


后记


在成都,没有得到利用的老建筑存量还有很多,得到大众关注的很少,被改造的更少。LIMIT只是冰山一角。


对于城市来说,城市的更新少不了对老建筑的保留和改造,但改造结束并不是真的结束。只有构建起了适合的、可持续的空间生态,这个老建筑才算“活”了。


空间改造完成后的第一场展,意味着LIMIT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就好像那颗根植在LIMIT半腰处的大树,生长在空中并不容易,但它挥舞着的绿色的树冠和叶片,好像在告诉我们,“我和LIMIT正一起努力生长着呢。”


在LIMIT 5楼,栽种着一颗树。



互动福利


来说一说

“LIMIT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文末留言不少于15字


我们将从中抽取

最走心的10条

各送出1份

一杯LIMIT免费饮品的代金券


*留言截止8月24号(周六)中午12点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忧忧

撰稿  |  忧忧

摄影  |  雨婷©一筑一事,或由一为提供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


档案  |  188

拍摄  |  1907

发布  |  190823

类型  |  旧建筑改造/咖啡/展览/工作室

设计  |  一为、墨舍建筑

面积  |  占地面积60㎡左右

位置  |  成华区东郊记忆南大门进入右手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